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戰術知識」標籤的文章

【戰術】跪姿精準射擊

為了在掩體間不斷移動、射擊,我們較常見到射手以高跪姿進行快反射擊,但假使接戰距離近200碼時,該怎麼調整姿態才能提升射擊時的穩定性呢? Tactical Cowboy的影片對這題提供了一些參考答案,由於影片多為示範,這邊簡單提示一些我在影片中看到的重點,建議大家可以自行看完這部10分鐘的影片唷。 地面接觸點: 跟一率朝前的高跪不同,低對跪時的觸地膝蓋朝向身體45度角、屁股坐在腳根上;有示範會用腳背貼地,但影片中建議採顛腳方式,可以幫助自己快速轉移;另外要注意屈膝腳掌不要離地,避免影響穩定性。 手肘接觸點: 低跪射手肘會以屈膝膝蓋作爲依託,許多示範會建議「膝蓋頂上臂」,但這邊沒有限制要如何擺:示範者身材比例屬上身短、下身長,所以膝蓋頂上臂是比較舒服方式,但假如你真的上身較長,那手肘插在大腿上未嘗不可。 總之別讓手肘頂在膝蓋上,兩個硬質面相碰會讓射擊十分不穩。 持槍法: 與立姿持槍時不同,手掌往逆時鐘方向轉動、握住彈井前方護木位置,會讓射擊姿態更舒服,這裡提到一個握槍小訣竅:就是無論手掌如何轉動,食指永遠朝向敵人方向。 此時上身與下身成45度角,正確握槍下彈匣會自然貼住你的弱手(Support Hand)下臂,提供額外穩定性,這姿態其實跟我們先前提過臥射是相同的,影片也有強調這點。

【戰術】掩體後的跪姿射擊

本站先前分享過Warrior Poet Society頻道主John所示範的掩體後射擊教學,而上週John又再次示範了掩體後方「跪姿射擊」的姿勢重點。 . 影片中John列出掩體後跪姿要注意的三大重點: 🧱 機動性(Mobility):掩體後出槍的容易度,是否能快速進出掩體邊界。 🧱  穩定性(Stability):射擊時的穩定度,被擊中時是否能安全傾倒。 🧱  可瞄性(Signature):其實就是自己探出掩體的投影面積,對手是否容易瞄準你 . 依據這三大重點,John剖析了三種他推薦的射擊跪姿 - 膝蓋高、膝蓋低、膝蓋高2(這種他並沒有明確命名),這裡指的高低,是指靠近掩體邊界那隻腳的膝蓋。 . 🦵 膝蓋高(High Kneel) 高跪姿,可以提供出槍射擊時較好的穩定性,也是較容易掌握的姿勢。機動性尚可,可以透過跨步進出掩體邊界,但重心轉移調整身體角度上略有限制。這種跪姿另外一個優點在於,被擊中時較容易往掩體內傾倒,不會使自己暴露在敵火下。 不過相對的垂直外跨的小腿,會加大自己在對手瞄具中投影面積。 . 🦵  膝蓋低(Low Kneel) 是John個人覺堆間的姿勢,操作時靠掩體內的腳可以跨大一些,讓自己有更穩定的射擊姿態。藉由控制跪於掩體邊界的膝蓋位置,可以輕易調整自己探出掩體的角度,也由於膝蓋著地,這種姿勢是暴露投影面積最小的方式。 不過John提到相對缺點在於假如重心沒有控制得當,很多新手容易摔出掩體。相對的,這種姿勢若不幸被打中,也很容易往掩體外摔。(另外也要注意掩體寬度,不要讓另一隻腳跨到掩體外了) . 🦵  膝蓋高2(High Kneel2) 以側身面對威脅來源,透過微往前跨步、身體前傾進出掩體邊界,這種姿勢擁有相當好的機動性與最小的投影面積,且相當容易控制自己的重心。 John提到,他不喜歡這種姿勢的地方在於穩定性,因為身體側向目標,射擊時無法正確抵肩貼塞,影響射擊效率。 . 總之,一樣三種姿勢沒有誰對誰錯,單憑看倌習慣選擇,就像影片中John提到,雖然膝蓋高容易將小腿露出掩體外,但在他經驗中那種「膽怯謹慎,一定要蜷縮在掩體後方的傢伙」,通常越容易被打中,也是有時跟CQB一樣猛烈進攻才是戰鬥時該有的態度吧。 How to Kneel & Shoot From Cover EXPLAINED!...

【戰術】海豹部隊的基礎步槍出槍法

  本篇引用Tactical Hyve的影片,由退役海豹教官Coch分解示範基本High and Low 出槍。 在影片開始,Coch以走路舉例:走很快很多時候並不意味你在快速運動,你只是把「行走的動作做得很順暢(Smooth)而已」;同理,如何讓出槍變的迅速,也在於你如何把出槍抵肩的動作做順。 當你發現目標並確認為威脅時,Coch建議的出槍流程我們可以整理翻譯為以下中文順序: 「瞄、貼、抵、保險、扣、射」 【瞄】: 頭部不動(或隨瞄具款式最小動作),將瞄具放到雙眼視線與目標的連線上。 【貼】: 用槍托貼臉頰(非傳統臉頰去貼槍托,這要注意),讓射擊與瞄準線趨近身體中軸;從這步驟已經開始形成初步瞄準圖像。 【抵】: 回拉槍身抵肩,此時瞄準圖像應該已確定;這邊請注意影片中抵肩位置,非傳統肩窩位置。 【保險】: Turn off保險(抱歉我忘了是開還關了,好難記) 【扣】: 食指放到板機上。這邊有個細節,細看會發現Coch在這步驟以壓掉板機第一段行程。 【射】: 射擊後Turn on保險 後三動Coch有個口訣為:Safety~Finger~Fire/Sight(Dry) 影片中有提到後三動會與抵肩幾乎在同時完成,這部分我是有些疑慮的,尤其在上篇中討論到的普訓狀況,請大家訓練時要謹慎斟酌;建議是一動一動作順後,再慢慢把速度加上去。 這邊另外分享一個小訣竅,在High Ready的動作時,槍口位置預先點在你的目標上,在推槍出去時能更快速的進行瞄準。影片最後也示範了Low Ready的情境,不過基本原理類似就不多介紹囉。

【戰術】角度競逐 - 小部隊作戰的縱射與掩蔽(Enfilade and Defilade)

  (Alon Humphrey/U.S. Army) 在 《烏克蘭英美志願軍的戰場啟示》 影片中,兩位志願軍示範了他們清剿俄軍壕溝的戰術,其中邏輯則是利用了縱射(Enfilade)與掩蔽(Defilade)的基本觀念。 縱射(Enfilade) "In enfilade"是指防禦方處於可被攻擊方延著直線進行打擊的狀態,如單縱隊遭遇正面、背面火力,或橫隊遭遇敵人自側翼進行射擊,因此也會被稱為側翼火力。 進行Enfilading fire時由於子彈的穿透性,攻擊方可有效地造成複數傷害,但防禦方則很難進行反擊,這也是為何小隊遭遇伏擊要快速面向威脅展開的原因。 掩蔽(Defilade) "Defilade"指隊伍橫列隱蔽於掩體、掩蔽物、沙丘或山脊後方的狀態;如影片中橫列於壕溝內的攻擊方,又或是防禦遭遇伏擊後,轉進(Peeling)至可供隱蔽、保護的地形後方。 此時小隊可以在受保護的狀態下,朝威脅方向進行掩蔽射擊(Defilade fire)做反擊,應付自正面發起攻擊的敵人;該詞彙也被用於單兵反甲戰術 - 利用山脊、沙丘防禦戰甲車的直射火力,並運用肩扛裝備打擊對方。 縱射(Enfilade)V.S 掩蔽(Defilade) 本篇標題會以角度競逐做形容,原因在於兩者處於不斷交替的狀態。在以下Tactical Forge的戰棋影片範例中可看到,藍軍在遭受來自紅軍壕溝的射擊,進入In enfilade狀態後,即快速遁入路旁叢林展開還擊,使雙方都處於掩蔽(Defilade)狀態。 隨後,藍軍將機槍手留在原位置對紅軍保持壓制,其他成員在煙霧的隱蔽下快速移動至紅軍側翼發起攻擊,此時紅軍即轉為Enfilade的狀態,且難以對藍軍作反擊。 Enfilade vs Defilade

【戰術】如何讓槍口快速繞過障礙物

Tactical Rifleman 本週上了這篇有關於掩體後射擊的Tips影片,其實總體來說Coach分享的,就是在「肩上收槍」這件事情。 Coach提到透過肩上收槍,你可以在不移動雙腳的狀況下,讓槍口繞過障礙物 對不同的目標進行射擊,例如常見的九洞板、車內或汽車掩體的ABC柱,以及他認為最實用的競技環境 - 因為不移動雙腳可以讓你省下重新適應角度、射擊姿態與穩定的數秒鐘。 影片中也提到,後退轉槍口與High Ready這兩種他認為是缺點的方式,但我認為這部分就是見仁見智了... 例如影片中以看起來是14.5~16吋的槍管可以進行操作,但要是如65K2的20吋管,動起來可能就不是這麼順暢囉,因此可以參考我們先前提過的 《全尺寸步槍的限制空間出槍練習》 BEST BARRICADE TECHNIQUE | Tactical RIfleman

【戰術】限制空間戰鬥中的威脅辨識議題

原文: 《「限制空間戰鬥」中之辨識問題 (Identification Issues in CQB)》 作者:Project Gecko Staff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Yeti 「你看得到手嗎? (CAN YOU SEE THE HAND?) 」 「為什麼你都下壓槍口來切派?」這大概是我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 這有很多原因,但最關鍵的原因是,當人 處於壓力與脅迫情境下之視力減損 ,當然還有「確認身分(Positive Identification) 」之必要性,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附上兩張照片,以模擬不同的持槍姿勢: 舉槍、眼睛盯著準照的持槍模擬視野 下45度持槍的模擬視野 一種持槍姿勢為抬起槍械,眼睛看向準照;另一種持槍姿勢為下壓槍口,但不超過45度;如你所見,我們還模擬了一些效果,在相當程度上模擬人在現實活動下可能遭遇之視覺感知干擾。 正如你所注意到的,該影像中的射手會接觸到諸多訊息,如走道、箱子、影子、物體材質、開放空間和深度空間等。 另外,可能還需要去找出那個方才接觸或脫逃之人。 問題在於,抬高槍械往往會顯著地忽略掉關鍵的環境線索,而此類線索可能會自然地警示你或助你辨識敵人。 那結果如何呢?反應會慢得更多。 另外,考慮到能夠行使致命強制力的大多數識別線索,通常位於軀幹與胸部周圍,因此如果抬高槍械的話,射手會忽略掉可以事前帶來警示或提高預判行為的關鍵線索。 然而,如今靶面射擊與計時射擊成為業界濫觴,抑或是成為驗證事物之權威準據,絕大多數人都確信,抬高槍械能夠進行更快速的射擊(應變)。 以打靶紙來說,確實如此沒錯,但在現實中,必須先辨識(In reality, you need to identify) ,看不見的話,也就認不出(You cannot identify without seeing) 。 沒有去觀察、辨識,反應也就不可能會快,速度是次要的(Speed is marginal) ;而視覺則不然,要嘛就有,要嘛沒有。 在武力對抗中經常發生的情況是,一旦搜索到對手,抬槍派的人要嘛跳過確認身分之步驟,太早就向對手開槍;要嘛為了觀察而完全下壓槍口,一下又再抬槍、開槍,事實上,尷尬的是,這會增加更多反應時間。 一個人如果已經處於適當且合理的「相對」低預備姿勢,就已然可以進行確認身分,並在過程中幾乎同時抬槍射擊。 關於搜索與辨識,與在靶場...

【戰術】限制空間通道與岔路應對

  幾週前我們曾在版上分享過戰術品牌UF Pro頻道邀請綠扁帽教官Kawa Mawlayee與團隊,製作的全新4 Man Team CQB專題;等了一陣子後終於來到我比較關注的「通道與岔路應對」的部分。 整部影片內容大致介紹了通道的雙縱隊行進與門的處理,以及三向、四向路口的應變;由於內容多以動態詮釋,較難以用文字形容,建議有時間的話還是可以把這長45分鐘的影片看一看。 警語:「所分享戰術知識僅供學習參考,採納操作前請謹慎評估空間、情境、敵情與自身訓練或團隊狀況。」 走廊移動 - 隊形 在走廊上移動,隊形與腳步非常的重要,採雙縱隊以兩支槍交互掩護正面,是一般廊道行進時常見的隊形;前兩員在前進時,其槍口指向相互交錯,分別朝向各自位置的對角最遠處。 但隨著廊道寬度的增加,隊伍可讓更多槍口掩護正面,如影片中廊道寬度如果硬擠,是足容得下Kawa的四人小組。 (編按:不過在一些教案中我們也能看到所謂Y字隊形 - 正面三把槍、一把槍盯著後方;另外正面擺槍不要忘了保留最左、最右兩員與牆的空間) 行進時別忘了盡可能將隊員間的空間收攏到最小,避免突然要轉入門、轉角時,後方人員慢一步導致前方隊友中彈。 走廊移動 - 門 溝通方法: 溝通十分重要,正面兩員在行進時需將前方狀況告知後方,例如門啓閉、位置、前方道路的狀況。 影片中簡單示範當隊伍前進時,前兩員以"Open/Close Door to the Left/Right"的方式描述廊道兩側門的狀況,或以"T-Section"描述前方路口狀況。 說明 - 關於「近側人員(Near side)」與「遠側人員(Far side)」 以上兩個詞彙在影片中會一直出現,為了後續文字說明方便先做解釋 - 當縱隊於廊道前進時,以目標突入口為基準,靠近入口一側的人員稱為近側人員(Near side)、而相對另一側的人員則為遠側人員(Far side); 我將會以N1、N2...標示Near side前後兩員,以F1、F2...標記Far side前後兩員。 突入口可以爲房間入口,也可以為廊道交會處欲前進的方向。 通道上敞開的門 面對廊道兩側的門Kawa提醒「先處理開著的門」之後再來處理關著的門,所以當四人小組遇上開著的門該如何處理呢?Kawa提供了兩種發展自雙縱隊的方式  - “Far Side Long”與...

【戰術】手槍轉步槍 - 轉換 + Speed Reload

  戰鬥中當步槍發生故障、缺彈卻又無法立即更換彈夾的狀況,切換手槍以維持火力輸出的持續性是相當常見的做法;然而在高壓狀況下要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換回步槍並進行換彈、檢查呢? 在這支影片中來自有加拿大特殊單位JFT2的教官Randy,分享了一個較有系統的操作方法。 註:由於本篇重點在於武器轉換,影片前半以Hunt-Ready確保視野的預備姿勢就不多做贅述,請見諒。 步槍轉手槍 當步槍射擊時發生故障或子彈打光時,Randy建議將槍面順時針傾倒後放在身前,同時右手自槍套抽手槍、槍口朝前放至身體中軸,雙手握槍向前推出射擊;這是很標準的轉換動作,但要注意左手放步槍、右手抽手槍的動作是同時進行的。 (關於步槍擺放位置有許多不同的建議,大家可以選擇自己習慣的方式,個人會以同樣的方式轉槍後,將步槍往左側放) 手槍轉步槍 Randy示範以手槍出槍的姿勢反向將槍收回,右手將槍入套同時左手抓住步槍槍托桿根部支點,把步槍抓至抵肩的位置,右手握著握把。 (個人的操作心得:左手把步槍抓到肩上時,右手要剛剛好握著握把,不然左手一定撐不住;另外要是以真鐵的重量,臂力可能需要加強) Speed Reload 轉換後呈現的是左手抓住槍托、右手握持步槍的姿勢,而此時剛好右手可以卸除彈匣,左手的位置也剛好能依據個人的配置,自背心或腰帶抽出備用彈匣做更換;假如為槍枝故障,左手也能直接操作拉柄進行檢查、故障排除。 插入備用彈匣後,Randy在此建議以拉拉柄的方式讓槍機進彈而不是拍網球拍,原因在於後拉拉柄的施力方向能幫助抵肩穩定槍枝,而按壓或拍擊網球拍反而容易造成槍口指向的不穩定。 Range Technique: Former JTF2 Assaulter Teaches The "Hunt-Ready" Position

【戰術】Muzzle Strike ≠ 刺槍術

顧部長下令取消刺槍術後,歐美部隊近身肉搏中的”Muzzle Strike”動作,變成許多刺槍派拿來作為刺槍依然有用的證明。 Sorry…這裡必需說”Muzzle Strike”跟你們想的刺槍術,背後的邏輯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刺槍派心中對於使用情境的描述,總不脫「彈盡糧絕的最後手段」;確實,我也認為子彈打光時很有可能進入肉搏,但前提是建立在敵我雙方子彈都打光的狀態,不然單方面的幻想最後只會成為另一種「特攻」手段。 這裡引用Agilite的教學解釋的非常清楚 - ”Muzzle Strike”對歐美、以色列部隊作為一種「非致命武力」,設想的情境為: 1. 限制空間戰鬥中應對威脅程度低的目標 2. 逮捕特定對象反抗時 3. 哨點盤查遭遇近距離攻擊時 此時透過緊急的步槍格擋、瞄具撞擊、槍口刺擊、批砍與槍托批砍等動作,為自己創造拉開距離的機會。 影片中教官Bernardo C.提到,緊急的肉搏中有可能造成彈匣脫落或槍枝故障的狀況,因此在拉開距離後第一件事是檢查槍枝狀況,必要時立刻切換為副武器,保持自身處於可對威脅目標進行射擊的狀態。 由此可見,所有近身搏鬥動作背後的邏輯,皆是以「拉開距離後,恢復自身戰術優勢」為目標,跟刺槍派的「特攻思維」有非常大的差異。 BTW:什麼捅穿前胸後背的,在單兵缺乏防護的北洋時代還有可能,但在對岸普遍穿著戰術背心+配發抗彈板的2024年,彈藥快打光、缺乏戰術優勢時就該後撤尋求補給,千萬別拿刺刀跟人家全員「玉碎」了。 The Israeli Rifle Technique You’ve NEVER Seen Before!

【戰術】高風險突入中的開門與45/90 Check

OTG這則影片我們在2/17時曾經分享過,不過當時對於門口切角的技術並沒有太多的描述。在經過多方資訊攝取,以及朋友的討論過後大致理解影片中處理的方法。 1. 開門前 由靠近門把側人員確認門框並開門,如果門把靠門框對面,則由第一員迅速繞過門前至對面準備開門。 開門前確認門打開的方向?是否鎖上?輕轉門把確認力度是否異常?(在一些描述中會先微推開門,防觸發門後絆線) 2. 開門 確認無誤後準備開門,此時第一員如影片中提醒,握持手保持槍口指向門內,以另一手進行開門。 待第二員給予準備好的提示後,以正常力道將門推開(避免門回彈)。 3. 45/90 Checking 影片中第二員視野最大,先對門內45度進行Check後,出槍Check 90度、第一員再進行一樣的45/90 Checking。 這是OTG的方式,不過在昨天分享 澳洲陸軍第三旅的影片 中,開門後第二員則是Checking了10/45/90三個角度,開門的第一員則是45/90(沒有10度可看)。 4. 進門 在門外確認安全,並將看不到的角度壓縮至最小後,以面對Strong Side的那員優先進入(影片為看不到的門後的第一員),對門內看不到的角度做最後肅清。 這邊提醒,由於兩人都是走最少阻力路徑(Flow),在第一員進入時,第二員記得收槍讓他通過。 以上簡單補充這則影片的一點Tips供大家參考,最後我想再次提醒的一件事情是 -  「如果你認爲這策略在自己面對的環境有使用疑慮,那就不要用它。」 Opening A Closed Door - Deliberate CQB  

【戰術】高、低強度城鎮戰的差異,與CQB中防守策略

面對武裝相對單薄的地方武裝勢力,美軍20多年的反恐作戰中,誕生了許多低強度環境中的限制空間作戰理論,其任務目標多為搜捕或人質營救,規模較小且講求高度的精確;但這兩年來隨著幾場區域常規戰爭爆發,城鎮環境的作戰強度越發生高,也開始出現許多對於過去相關理論學說的質疑。 本篇整理自Special Tactics部落格 《高強度城鎮戰的演進(High-Intensity Urban Combat is Evolving)》 與 《家庭戰術防衛:防禦位置(Tactical Home Defense: Defensive Positioning)》 ,探討在常規戰爭下城鎮戰場面貌的改變,以及一點守方防禦時要注意的重點。 高強度城鎮戰 與低強度針對單一建築或空間內小群目標進行進攻有所差異,高強度城鎮戰為攻守雙方兩支正規軍在城市、鄉鎮爭進行爭奪,因此在進行時部隊更該注意到高強度環境下六個重點: ㄧ. 重火力擁有更大的應用自由度 與低強度情境中要極力避免連帶傷害不同,常規戰爭情境下,城市中的平民通常會預先撤離或避開交戰區,而來不急避難的平民傷亡也可能被視為交戰下的必定發生的悲劇;這樣的認知下,將使交戰雙方對於重型武器、火力的應用有更大的自由度。 例如對空間投入破片手榴彈、對牆面以大口徑機槍射擊,或是以戰車砲射擊建築打開破口,這類戰術將突然變成主流,在過去20多年間致力於限制火力的單位則需要改掉這壞習慣。 編按:事實上,在西亞衝突中已經可以看見此類戰術。 二. 清剿房間與建築的危險性增加 相對的,火力更加強大的守方也有很大的機會在建築內部,佈置機槍、地雷或其他誘殺裝置,甚至大量的炸藥或遠處進行炮擊,使進攻方隊伍即便完成建築清剿,可能因建築爆破或遭砲擊而被倒塌的瓦礫淹沒。 這將讓許多部隊寧可採行遠程火力或不進入建築的策略,來打擊建築內守軍。 三. 建物損毀、倒塌與瓦礫堆的效益 重型武器的自由使用將大大改變城鎮的樣貌,那種習慣於開門進入一個完整空間的反恐單位,可能會對於門後所見的斷垣殘壁感到驚訝 - 建築可能已消失一半、搖搖欲墜、或起火、或濃煙。 不過倒塌的建築瓦礫,可以成為不錯的防禦素材,軍方可以與消防單位討論如何妥善應用這些遭破壞的建築。 編按:西亞區域衝突,建築在大規模砲擊後顯得搖搖欲墜,即便看似完好也有可能隨時倒塌,因此當地預備役軍曾提到在行進時,行經的建築是否安全也是警戒重點之一。...

【戰術】空拍伏擊遭遇與脫離的方法

  在 《空拍巡邏小隊的行進隊形與隊形轉換》 中,OTG團隊大致介紹了基礎的巡邏隊形,以及隊形如何進行轉換;這次的影片,則時以空拍的方式示範隊伍在遭遇伏擊時,如何展開成橫隊,並進行對應的小隊反應。 Jared提醒,這部影片不會指導隊伍正面推進或是L隊形這類進攻方法,而是以中斷接觸(Breaking Contact)這種帶領隊伍脫離危險區域的策略為主。 觀察 - 3D描述系統 巡邏小隊可能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而3D描述系統(Triple D Describe )則決定了他們該如何接敵反應,這三個D包含了: ・方向(Direction): 以小隊面向為12點鐘方向,描述威脅來源的時鐘方位,如9點鐘方向。 ・距離(Distance): 大至判斷對方可能的距離,平時可以練習瞭解各類參考物件可能的長度,例如一輛小轎車長約5米、寬約2.5米,以及無參考物下大約的視覺距離。 ・描述(Description): 目標數量為何?是人物、載具?外表特徵是什麼?正在做什麼?以上為可描述的內容,不必全說簡單描述即可,避免訊息過度複雜。例如:3支步槍、1支機槍正在射擊。 三者綜合在一起就會像:「九點鐘方向、100公尺、3支步槍跟1支機槍正在射擊。」 組成橫隊(Get Online) 一但遭遇伏擊,領隊將觀察週遭狀況,並迅速根據3D描述要求隊伍做出反應,此時隊伍將迅速面對威脅展開為一個可以發揚火力的橫隊(line),並開始朝指示方向迅速進行轉移。 Jared分享到「安全、易於溝通並且容易進行戰術運動」是小隊接敵反應的基礎邏輯,接著他會介紹小隊轉移過程會用到的概念。 ・躍進(Bounding) 如Jared所說躍進是一個夥伴系統(It is a buddy system) - 你可以在隊友的射界掩護下進行移動,而當你停下進入射擊狀態時,你的隊友則可以開始進行移動。 有些教範中會規範交互掩護時,單一員起身移動的時間不可超過五秒,又或是限制距離不能超過10英尺(約3公尺),Jared提到這是不現實的 - 事實上單一員移動多久、多遠,會受到他所在位置的地形、戰情或是個人狀況、選擇的掩體的影響。(但依國軍友人建議不要超過3秒,因為通常敵人在這時間後已具備重新鎖敵的能力) 影片中也解釋道,正面推進(Assaulting forward)就是橫隊向威脅方向做躍進,而中斷接觸(Breaking C...

【戰術】雙人突入的肢體語言,與震撼彈使用溝通

《In Shoulder抵肩步法與單人突入》 影片中,加拿大第二聯合特遣隊(JTF2)教官Randy分享了類似於Center Check突入步法,在這支影片中他將分享「肢體語言」在雙人突入時的重要性。 肢體語言 動態突入過程通常採一左一右分向前進,保持進入時在最短時間內完成360度的警戒,第二員(Wing Man)將透過觀察尖兵(Point Man)的肢體語言來判定自己的補位方向,因此尖兵的動作是否明確、乾淨利落將影響突入的流暢度。 例如影片中尖兵在進入門外中央區後,槍口多往左邊掃視至130度(如果包含他們先前提到的指向步法),此時第二員可判定前者要往Weak side前進,在尖兵跨入門檻同時第二員隨即搭他的肩出槍往Strong side前進。 影片後半段Randy提及他以前剛訓練時,經常會有門外掃視順暢,但進門卻像被大砲射出般急躁;他提到,進門應該帶有節奏感,如他在步法那部影片中提到的Snapshot、Penetration step、 Power step跨入房門,讓隊友可預期你的動向。 假如在跨入門檻的最後一秒撇見反向有可疑目標,也不要立即改變方向 - 請記住你後面還有第二員可以處理,你可以在完全跨入房間、確認原本的角落安全後,再轉槍口、橫向平移去應付後方目標,以避免卡住第二員的突入。 使用震撼彈 影片中段提到使用震撼彈的溝通(當然你也可以當作其他手榴彈),在尖兵進入門檻旁的切角後,可告知第二員需要使用震撼彈,Randy分享這時第二員有兩種方式: 1. Low Ready - 放下槍從尖兵背後取出震撼彈並拔掉插銷,拿起槍並用持彈手從投擲方向,輕拍尖兵手槍套或大腿,之後順勢投入房間。 2. High Ready - 取出震撼彈,用持槍手中指拔除插銷,輕拍尖兵大腿後投擲。 Randy提到這邊有個重點 - 當第二員擲出震撼彈後不必再退回原來位置,可順著尖兵身後直接推進房間內。 雙人突入時,第二員要盡可能保持接近、卻又不會絆倒對方的距離,才能用最短的時間去補上尖兵身後的空擋。 CQB Technique: Former JTF2 Assaulter Talks About 2 Man Entry

【戰術】室內空間解構:第四部份 (Anatomy of the Room Part 4)

原文: 《室內空間解構:第四部份 (Anatomy of the Room Part 4)》 作者:Rye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Yeti OK,我們已然瞭解室內格局、突入室內的開口處、用於進行室內掃視的方法,以及敵方為何能夠、如何利用前述部分來取得戰術優勢,並加以解構其戰術意義。再來談談會讓你措手不及的一些事情,也就是我們究竟會遇上哪些「戰術障礙(Tactical Obstacles)」? 戰術障礙(Tactical Obstacles) 「戰術障礙」通常係指將會削弱突入小組能力之有形物體,通常會增加突入小組成員受傷或死亡的風險。 而我要提的障礙只有幾種,只會聚焦於室內的形體解構,尚不涉及心理障礙或人為障礙,第一個戰術障礙為 -「半牆(Half-wall)」。 半牆 「半牆」是將室內區塊相互區隔的分隔物,通常是將一小區塊自一大區塊中區隔出來。它往往自主幹牆一側突出,造成視覺上的障礙,使人看不清楚周圍的情況。 這會造成一個問題,如果不掃視過半牆的話,就無法完全掃盡室內空間。半牆也有高、有矮,可以直接自上探頭掃視,也可能必須要繞過它才能掃視。 半牆(Half-wall) 室內家具 下一個是:家具。日常生活、工作活動並不是在一個空房子內進行的,它並不像是你在一般「殺人屋」內看到的那樣。 事實上,這種形式的「空房症候群(Empty Room Syndrome)」反而會養成壞習慣。 準備好在訓練屋內擺滿家具和居家用品吧,讓它們去絆倒你,造成滑倒、摔傷,而家具也會構成視覺上的障礙,使人看不到家具後方有什麼東西。 當你於室內空間執勤時,需要留意到這一點,上下都要去看,下至床底板、上至天花板。 還有一點,家具通常都是易燃物,閃光彈、實彈(尤其是曳光彈)和其他戰鬥應用(譯註:熱力、爆破等)將可能會點燃室內。 家具能夠「包住(Trap)」閃光彈,使其喪失最佳效果;家具還能夠用來「隱匿」炸藥與誘殺裝置。 敵方戰鬥人員可以躲在室內深處,一旦有人突入,就可以在我方突入深處時發動突襲,形成一個伏擊(殺傷)區;家具也可以用來阻擋、妨礙突入,從而對突入小組進行有效的門外伏擊,因此家具算是一種戰術障礙。 那如何攻克這些障礙呢? 不高的障礙可以選擇越過或跳過,高的障礙物則以俯身來通過,中等高度的障礙物得從下方、上方或旁邊繞過,但通常是用繞的;而整片又高的障礙物通常也建議用繞的。 可...

【戰術】CQB步法 - In Shoulder抵肩步法與單人突入

  本篇感謝Clint Liao分享 由加拿大第二聯合特遣隊(JTF2)教官,分享單人突入的方式,在影片中我們也可以見到In Shoulder持槍下,進門時的另一種步法形式。 開頭他提到,現行常見的Retracting on Shoulder越肩收槍的方式,是源自於載具乘員威脅應對,先透過縮槍>Muzzle strike打破玻璃的方式,對前方目標進行射擊;後因為有些戰術教官發現這方法可以縮短進門的角度,而將其應用在突入技術上。 不過他個人並不好此道,因為他認為直接抵肩可以讓自己噴敵人時,擁有更好的彈道。 也因此他在進門時會採用一種類似Center Check的方式(又有點不同),來讓縮短門寬對出槍角度的影響;進門前他一樣會先用小角度貼牆觀察門內,這裡他一樣提醒到要注意槍口不要超出門框(後面也是)。 進門包五個步驟 1. Enter(進入):這裡並不是指進入房間而是至進入門框中央,類似於Panning到中央位置,不過教官的作法則是併步橫跨大步,以抗彈板朝前的方向進入門框。
 2. Snapshot(快速掃視):橫向掃視內部,先前的切派到這階段,已經可以清楚看見房內大半角度的情況。
 3. Determination(決策):決定自己要往哪個方向走,走Strong side 或 Weak Side?
 4. Penetration Step(指向步):這裏我翻作指向步,目的用於控制走向與轉向軸心;要往哪個方向走,就先跨出那側的那隻腳並指向前進方向。
 5.  Power step(突入步): 指向步踏出後,另一隻腳用微彎姿勢的跨入門框內,可以抱持身體推進力然後往門內方向推進;這邊有個有趣的點是他掛跨入的那隻腳根會略超過門內的門框,讓槍口可以用更小的角度切入。 單人突入 在突入同時一但確認前進全方沒有威脅,他建議立刻轉頭180度做反向掃視解除隧道狀態,假設掃視過程中發現威脅即可掉轉槍口清掉對方;這粒要注意不是在隧道狀態還在的情況下掉轉槍口,因為你有可能漏掉不同角度的威脅。 其實這動作不管怎麼看都有很高的風險,影片標題上明確說明單人進房並不是最佳手段,而教官也在影片中再三強調,他強烈建議進房間至少要兩人以上,單人進入絕對是最後非不得已的手段。 —Yeti閒聊線— 這次這部影片的步法,分享一下我自己稍微玩了一下的感想 : 假如門外空間足夠的情況下,他會...

【戰術】CQB步法 - Flow and Button Hook

Footwork matters步法很重要,這支影片中OTG雙J教官以藍色、灰色膠帶標記的方式,解釋兩種突入步法怎麼走會比較順暢,無論是入口評估或是直接動態突入都適用。 ・灰色 - Flow 最小阻力路徑 ・藍色 - Button Hook  這部影片的說明真的太瑣碎了,但標示又很好理解讓我不想逐段翻,但我可以整理出幾個比較重要的重點。 一. 槍口不露白 這有點老生常談了,應盡量避免槍口側面提前出現在門框的切線上,突入前應注意站立位置不要讓槍口超出門框;突入中透過Retracting的動作讓槍口不會提前進入門框(當然,握持手側Flow突入時抵肩會更有效率)。 二. 先理好預備腳步 在門邊用小碎步調整自己的腳步順序,其實可以這樣記 - 「Flow靠牆近的腳在前、Hook離牆遠的腳在前」,並抓好距離。 (以下稱近腳與遠腳) ・Flow時: 近腳在前就定位,遠腳先跨至門框1/2同時Retracting,近腳角落方向跨入後門內同時出槍,遠腳再往內跨入向前推進。 ・Button Hook時: 遠腳在前就定位,近腳先跨至門框邊與之垂直,Retracting同時將遠腳跨至另一側門框內,腳掌、骨盆帶動身體轉向並將近腳跨入門內後朝反向推進。 三. 腳掌、骨盆會引導你的方向 雙J在這段提到,有些學員在進入房間後會因為腳掌朝向走偏掉,走進背後夥伴佔角後往回掃視的射界裡,所以進入時要用自己的腳掌、骨盆朝向限制自己的動線,例如: ・Flow時: 近腳應腳掌、骨盆朝最小阻力路徑跨入門,腳掌甚至可以微朝內。 ・Button Hook時: 遠腳跨至另一側門框時,骨盆就應該轉向著內,才能帶動身體的旋轉。 以上大概就是這支影片的重點啦,這個練習甚至不用用槍也不用膠帶,只要家中有門隨時可以練習唷! TACTICAL TWISTER: CQB FOOTWORK EXPLAINED

【戰術】邊門房(Corner-fed room)處理 - 為何你更該學習兔兔跑(Running Rabbit)?

  入口評估策略中,突入方會先透過切派或是平移技術,確認並清除室內最大角度的威脅。 中門房(Center-fed room)的教學裡,完成確認動作後突入方會循最小阻礙路徑,以Push Theart的方式壓入還未確認的難角(Hard Corner, HC),並在進門後展開。 不過在Orion Training Group(OTG)的這部“RUNNING THE RABBIT vs PUSHING THE THREAT, COMPARING TWO CORNER FED CQB TACTICS”影片中,Jason與Jared反而更推薦在邊門房使用Running Rabbit戰術,怎麼做,為什麼? 註:房間位置術語原片並未描述,本篇將以壁虎團隊的專文內容為準。 關於「難角HC」、「易角EC」與其他術語,請參考: 《室內空間解構:第二部分》 PUSHING THE THREAT的邊門房情境 尖兵在門外完成掃視與清除威脅後,通過房門往HC推進佔領或清除威脅,同時第二員須通過尖兵背後,順著Long Wall往另一個已確認的易角(Easy Corner, EC)方向推進,並在1/3處停下往回掃視整個房間。 影片中OTG團隊實測,完成整個流程需時約2:04。 RUNNING THE RABBIT的情境 尖兵通過房門、槍口對準HC方向,直接往平移的方式順著Long Wall往EC推進,並同時射擊HC位置威脅,然後在適當位置停住掃視;第二員立即跟進並同時推入HC攻擊威脅目標,威脅倒地後掃視確認。 影片實測,完成整個流程約20秒。 編按:這名詞過去用來形容四人動態突入時,頭兩員往不同方向角落推進,分散屋內目標注意力,再由後兩員進入清除目標的手段;因為很想兔子與獵人的關係,故稱“Running Rabbit”。 為什麼更該兔兔跑? Jared解釋 - 尖兵採Push Theart策略壓向HC的威脅時,容易在HC與突入點的連線上發生一對一的槍戰,並產生一個暫時的火力通道,但第二員卻必須先穿過尖兵背後、然後突入至Long wall 1/3往回掃時,才有機會將槍口對準HC。 這有可能迫使尖兵在僅有抗彈板的狀態下近距離跟威脅互噴;另外穿過尖兵背後的第二員,也會同時進入威脅的射界內。 Running Rabbit的策略反而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 - 往EC推進並對HC開噴的尖兵,可以有效地吸引H...

【戰術】CQB戰鬥人員裝備配置建議

  原文: 《CQB戰鬥員裝備配置建議(Close Quarters Battle, CQB Assaulter's Kit Set-Up Suggestions)》 作者:Special Tactics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 Yeti 首先,在裝備配置上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配置,對於某人合適,並不必然適合其他人。 然而,在裝備配置上,分享一些通用原則與具體要點或許仍會有所助益,因為配置裝備是條永無止境的路,總有新的方法能使個人配置發揮更好的效能。 因此,在本篇與將來談論有關CQB裝備配置的文章,我們由衷建議你選擇適合自己的裝備,並摒棄掉不適合的。 如果不在實戰情境中對特定裝備配置進行測試,就很難瞭解它是否有用。 或許你會自認為彈匣袋配置得不錯,但當你要翻牆時,卻發現彈匣會掉落於地上,但如果就任務需求來說,幾乎從來不會要你翻牆的話,那這個問題就不太重要。 換言之,如果攀爬與穿越障礙物是你的實務需求,你就必須確保配置有為攀越障礙而準備;同理可證,爬行、穿越木叢、水域、泥濘等情況也是如此。 疲勞也是另外一個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 - 如果必須在高海拔或極端天氣下長途跋涉,笨重的裝備可能並不實用。 總而言之,在盡可能貼近現實的條件下測試你的配置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將會在往後的文章與訓練教材中,對此提出相關建議。 少即是多 雖然用各種潮包與潮物來「裝飾」你的勤務背心會看來很屌,但在實戰中難為一項明智的選擇,根據經驗法則來看,如果你確實不需要某件物品,且從未實際用過它,那你就該把它拿掉。 上圖中的勤務背心相對顯得簡潔,只有5個步槍彈匣袋、2個手槍彈匣袋、4個震撼彈袋、1個無線電袋、1個醫療包和1個雜物袋。 或許你會需要額外的袋子來放置特殊裝備,如刀具、萬用鉗、手電筒或警棍等,但有些裝備也是可以移置在腰帶上或其他地方上。 要點就是盡可能地減少裝備的「體積」與「重量」,最大程度地提升「機動性」與「活動度」。 射擊抵肩處不要配置任何袋件 雖然這似乎是個顯而易見的錯誤,但在射擊抵肩處上配置袋件的情況仍然相當常見。 練習使用主、副武器來進行射擊,並且轉換自如,確保沒有任何裝備會影響到精準的射擊與操作的順遂。 盡可能加入快取配件 在本文範例中的許多包袋都配有快取配件,以利於快速取用裝備。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在高壓力情況下,人的精細運動技能...

【戰術】突入的槍口策略 - 「越肩」、「腋窩下」與「直接抵肩」優缺點比較

近期曾與朋友討論到在射擊能力之外,步法、持槍也是能夠影響突入成敗的基本技能。 Orion Training Group(OTG)教官Jason提到,在使用符合常見門寬短的突擊步槍或是衝鋒槍時,我們可以輕易地將槍口以小角度推進門內去檢視房間剩餘的未知空間(Dead space),但有時依據任務需求加上了消音管的長度,很容易讓人卡在門前;甚至有些單位如我國後備,需要以20寸槍管、全尺寸托的步槍進行突入時,就會遇到很大的麻煩。 這部影片將從進門深角(Deep Corner)內,或稱之為 即刻威脅區域(Immediate Threat Area) 的位置,拍攝教官Jason與Jared的實際操作過程,並探討 抵肩(In Shoulder)45度角切入 與時下常見的 越肩、腋窩收槍(Retracting) ,這三種持槍姿勢進門時的優勢與劣勢。 以下順序依據影片時間線排列。 註1:過去有一說是全長100公分內,是較適合限制空間作戰的步槍,在於國外常見門寬為100公分,就台灣住宅空間而言,寬度則可能落在80~90公分。 註2:Dead Space是指突入點與深角間產生門外看不到的夾角空間,如果不清楚建議先參閱先前整理自OTG團隊的 《入口評估 VS 動態突入 - 五種高風險突入策略》 ,這對接下來的內容會有影響。 收槍(Retracting) 這是種在近五年CQB訓練影片中很常見的進門操作手法,從大家最討厭的GBRS、Clint的推薦的Project Gecko或是今天分享的OTG,乃至一些歐美一線部隊的訓練影片都可見到,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有些教官會稱之為縮槍(Compressed)或是短托(Short Stock),因為沒有特定的稱呼,大家可以利用這幾個關鍵字做搜尋;收槍分為基於Low Ready的「越肩(Over Shoulder)」與基於High Ready「腋窩下(Under Armpit)」兩種形式。 越肩(Over Shoulder) 作法:突入時將槍托向上回縮跨過肩膀上方,當槍口推進門內後指向未確認的深角,再回復到標準的持槍知識。 Jason提到這麼做會有個顯著的缺點 - 此時槍托位於肩膀上,若在即刻危險區內有人試圖抬起你的槍口甚至抓住槍,那麼你很容易失去槍口的控制權。 也因此,他提到這邊要特別注意的重點是你的右手要保持在「能操作保險與板機的狀態」,因為肩上優勢在...

【戰術】室內空間解構:第三部份 (Anatomy of the Room Part 3)

原文: 《室內空間解構:第三部份(Anatomy of the Room Part 3)》 作者:Rye 譯者:Clint Liao 責任編輯:戰術狗Yeti 正如前文所探討的,對於一個極為普通且傳統的「突入(Entry)」行動而言,室內邊角是我們需要搜索的主要區域;本段將會探討室內空間解構及其人因相關之戰術意義,以及少許非關乎「材質解構」的次要室內結構概念。 首先,我們會先探討何謂「邊角」(Corners),頭開始痛了嗎?習慣就好。 邊角(Corner) 眾所皆知,「邊角」是我們主要掃視的區域,那又代表什麼呢?嗯…與人因相關的要素是,人們在某些情形下會傾向於「依靠(Hug)」的區域。 如果當人遭遇「即刻危險(Immediate Danger)」,在交火中受到攻擊,人們通常會感到難以有效固守、感到威脅;抑或是人會想要待在角落處以創造驚喜,這時人們就會「靠向」邊角處 - 這會使人感到安全,因為兩側都有堅實的牆壁來掩護(譯註:暫不論其材質),也只有一個方向需要去留意。 如此「愜意(Cosy)」,對我們來說,卻是不利的。 我方突入室內,應對一名處於突入點訓練有素之敵人時,對方反而可能會在這個最為險峻的位置上感到安全、甚至自在 - 敵方處於這個位置之上的話,即便是一名拿著一把AK的草包,也能幹翻一名身穿神裝的精兵。 正如我所說的,應強調於「搜索邊角處」之重要性,有效地來進行搜索。 易角(Soft Corner) 敵方或許會緊靠著突入點視野最好的邊角——「易角(Soft Corner)」。敵方可能會透過跑到刁鑽的角度(Deep Angle)來掩蔽與創造障礙,或許是為了要避免被人察覺,身處於「難角」來創造驚喜。 而在此位置上(譯註:即刻威脅區域),敵方也可能會毫不掩飾,沒有運用掩蔽、直接「現身(Exposed)」於突入點;這時,如果你是人在門外、先從「易角」切入的話,隨後即可對「難角」來實施針對性的掃視、打擊。 現在就瞭解到邊角差異性為何如此重要了吧?至少我希望你能明白。 再來,尚有幾處必須考量,首先就是「即刻威脅區域(Immediate Threat Area)」,再來通常是邊角處,最後則是室內其餘地方;這即是所謂的「看中、看邊、看中(Center-Corner-Center)」法(譯註:先看門中、再看兩邊、最後掃視回中心處)。已經討論過邊角的話,再回來講——「即刻威脅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