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限制空間戰鬥」中之辨識問題 (Identification Issues in CQB)》 作者:Project Gecko Staff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Yeti 「你看得到手嗎? (CAN YOU SEE THE HAND?) 」 「為什麼你都下壓槍口來切派?」這大概是我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 這有很多原因,但最關鍵的原因是,當人 處於壓力與脅迫情境下之視力減損 ,當然還有「確認身分(Positive Identification) 」之必要性,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附上兩張照片,以模擬不同的持槍姿勢: 舉槍、眼睛盯著準照的持槍模擬視野 下45度持槍的模擬視野 一種持槍姿勢為抬起槍械,眼睛看向準照;另一種持槍姿勢為下壓槍口,但不超過45度;如你所見,我們還模擬了一些效果,在相當程度上模擬人在現實活動下可能遭遇之視覺感知干擾。 正如你所注意到的,該影像中的射手會接觸到諸多訊息,如走道、箱子、影子、物體材質、開放空間和深度空間等。 另外,可能還需要去找出那個方才接觸或脫逃之人。 問題在於,抬高槍械往往會顯著地忽略掉關鍵的環境線索,而此類線索可能會自然地警示你或助你辨識敵人。 那結果如何呢?反應會慢得更多。 另外,考慮到能夠行使致命強制力的大多數識別線索,通常位於軀幹與胸部周圍,因此如果抬高槍械的話,射手會忽略掉可以事前帶來警示或提高預判行為的關鍵線索。 然而,如今靶面射擊與計時射擊成為業界濫觴,抑或是成為驗證事物之權威準據,絕大多數人都確信,抬高槍械能夠進行更快速的射擊(應變)。 以打靶紙來說,確實如此沒錯,但在現實中,必須先辨識(In reality, you need to identify) ,看不見的話,也就認不出(You cannot identify without seeing) 。 沒有去觀察、辨識,反應也就不可能會快,速度是次要的(Speed is marginal) ;而視覺則不然,要嘛就有,要嘛沒有。 在武力對抗中經常發生的情況是,一旦搜索到對手,抬槍派的人要嘛跳過確認身分之步驟,太早就向對手開槍;要嘛為了觀察而完全下壓槍口,一下又再抬槍、開槍,事實上,尷尬的是,這會增加更多反應時間。 一個人如果已經處於適當且合理的「相對」低預備姿勢,就已然可以進行確認身分,並在過程中幾乎同時抬槍射擊。 關於搜索與辨識,與在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