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避難」標籤的文章

【通識】低溫環境的頭頸保暖

  Spiritus System 今天上架的影片談到低溫中頭部的保暖,對於身處於凍番薯的我們時間點真的十分剛好。影片的開頭Kevin闡明,本片內容不會討論極端地形氣候,將著重於一般大眾生活的範圍,意即城市、低海拔地區。 片長15分鐘,以下幫大家總結一些重點,不過還是十分推薦朋友們觀看本片了解更多細節(留言區) 一、水份管理 Kevin提到許多人會認為,頭部是低溫下體溫散失的主要出口,這觀念有些偏誤。 他認為會有這樣的偏誤,主因在於冷天中頭部是最容易暴露在外的部分 - 事實上體溫散失與皮膚暴露於空氣的表面積成正比,暴露越多空氣、水分越容易帶走體溫,這也是軀幹保暖為何特別重要的原因。 也如同軀幹保暖需要有排汗內裡使身體保持乾燥,以阻止水份帶走部分體溫,頭部也一樣需要類似的分層規劃。 二、頭部保暖 這段Kevin推薦兩樣好用的裝備 - 「棒球帽」與「薄羊毛帽」 棒球帽其實算是四季通用的裝備,熱天它可以防止頭部水分的蒸散,阻擋汗水滴落眼睛,遮掩太陽直射雙眼,冷天穿著連帽機能外套時,鴨舌也能阻擋外套兜帽擋到臉;另外,由於棒球帽體積小,可以在需要換裝配戴頭盔或其他帽種時,折疊收進口袋中,是十分好用的裝備。 當氣溫下降時,Kevin個人會推薦準備一頂薄的美麗諾純羊毛帽,作為頭部的保暖內裡。薄羊毛帽有排汗、保暖的功用,且無論你將它待在棒球帽或頭盔內都不會顯得擁擠,且能在你脫去外層換裝時,避免頭部毛孔吹到冷風。 Kevin也提到厚毛帽雖然十分保暖,在靜止狀態下會覺得很溫暖舒適,但一動起來時就會開始覺得熱、想脫帽;同時這類毛帽的重量偏重,也是需要考量的重點。 在尺寸挑選上他會選擇可以蓋住雙耳的尺寸,覺得冷時將耳朵蓋住,覺得熱時可將毛帽掀起靠耳朵散熱。隨著氣溫再降低,Kevin會開始將內裡的兜帽、防風層的兜帽依序戴上,減少頭部暴露的面積。 三、頸部保暖 Kevin偏好使用薄的純羊毛脖圍(Neck Gator, 不是某黨那位),原理同上 - 透過快速吸濕排汗來減少體溫的散失,且輕便易於穿戴;在一般環境他推薦使用薄款脖圍,但他也有準備一個同品牌厚款脖圍用於阿拉斯加這類極端環境。 另外他也提到,穿戴純羊毛巴拉克拉法帽(Balaclava)遮蔽五官外的臉部肌膚,也是一種低溫環境的頸部保暖選擇,但靈活性上就略遜於脖圍;但他也提到嘴巴前蓄積的濕氣跟一起一伏的布面是他無法接受的部分XD 四、...

【通識】空拍巡邏小隊的行進隊形與隊形轉換

這部OTG的基礎巡邏隊形,為我們上回整理自Justin的 《基礎巡邏技巧 - 團隊技巧篇》 做了影像化的演繹,讓我們更清楚的看見巡邏小隊運行的一些細節,釐清這些細節無論對於後備班排知能的建立、公民避難移動都會有顯著的幫助。 片頭Jared先聲明該片是非常基礎的101教學,提供一般公民最基礎的移動概念,所以拿掉了許多軍事班排會使用的技術與角色,這些會在之後上架的影片中補回來。 另外他也提醒為了影片空拍順利,他們被迫會在開闊、林線邊緣這類不適當場地示範,實際應用地形他們會在後面影片解釋。 該片提到三個部分: 1. 基礎隊形:縱隊、雙縱隊與楔形(箭矢)隊形。 2. 隊長(Element Leader, EL)、尖兵PT與其他人的職責。 3. 手勢:三種隊形、安全停止(Security Halts)的手勢技巧。 由於內容大部分重點我們已經在部落格文章中細說,這裡僅作重點與看點摘要,強烈推薦大家可以在看完Justin文章後參考影片內容。 1.基礎隊形: 有看過前文的朋友應該清楚知道縱隊、雙縱隊與楔形的走法、用途與優缺點,在影片中可以清楚地看見小隊從360防禦陣形依序起身,隨尖兵前進並保持距離,或是展開成楔形的過程。 在Justin文中,EL跟隨在PT之後以定義行進距離,但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PT會在EL指示後起身前進,而EL則是在PT前進一段距離後指示下一員起身以控制距離,所有人都前進後EL才起步進入隊伍的後段位置。 ・單縱隊 就是影片中的Ranger File,這裡與Justin文內在維持距離上有點小差異,Jared分享他的經驗中距離有可能會拉到20~30碼(18~27公尺),差不多是Justin文中開闊地的距離建議。 ・雙縱隊 可以看出左右兩個縱隊成員行進不比肩,採前後交錯前進,可以在變換隊形或接敵時,即時收攏成一個面。 ・楔形 在EL指示下成員輪流進入PT左右兩個面,EL最後進入兩翼後方中央位置。 2.角色職責: 影片流程其實這是第三個段落,不過我認為文字上先讓大家知道角色關係,對於後方手勢可能會較有畫面。(但我更推薦你直接看影片) 這邊對尖兵PT角色有較凸出的描述,在Justin的文中PT的工作除了前方警戒外,就是是定義方向,不過影片中Jared提到另外一個重點,就是「隊形變化」的調度 - PT會最優現看到前方地勢,並示意後方改變為適合的隊伍型態。 另外Jared也...

【通識】What kind of Taiwanese are you? 你是哪種台灣人?

昨天翻到Dirty Civilian這部 “What Kind of American Are You?” ,本以為只是模仿最近即將上映的”Civil War”的惡搞短片,快轉後發現其實這部片想傳遞的,其實是如何在「危機當中做一個好人」的邏輯思維。 「因劍而生,因劍而亡」 Josh與Drew用了這麼樣的一個開場,為什麼? 許多人做危機準備時,多半會自動套入內戰、戰爭、外部入侵甚至是僵屍末日等情境,並過度聚焦於個人、家戶的防衛「安全(Security)」上,很多人會因此準備大量的防衛工具(在台灣也許是辣椒水、利器等,但在美國就成了AR-15),並大量練習軍事技能。 「過度關注『安全』,將讓你成為一把尋找釘子的鐵鎚」- Josh與Drew 保障安全需求確實需要防衛的工具與技術,但另一面也意味著對他人施行有效率的暴力,而這種暴力是源自於人類DNA中的生存本能。 當我們的準備邏輯僅止於滿足「安全」需求的層次,一但危機發生,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反而可能迫使自己,為了在匱乏資源的環境中求生,成為對他人施予暴力、掠奪的暴徒。 「在危機中能成為好人,是因為他們懂得尋找現狀突破點,想要突破現狀則需要一個『全面的計畫』」Josh與Drew提到。 建立計畫需先了解上述危機事態爆發前經歷了哪些階段,並盤點各階段所有需求再來制定生存的計畫 - 例如戰爭的起因為何?國家、社會在這之前經歷了哪些事態才演變至此? 影片中Josh與Drew透過綠扁帽在制定目標優先級別時,常使用的「卡佛矩陣(C.A.R.V.E.R Matrix)」中,危機的嚴重性(Consequence)與發生機率(Probability)的邏輯,加入時間線(Timeline)的概念,來分析危機發生的原因與應變之道。 編按:先聲明,這裡的推導是以美國狀況為主要核心,擁有一個軍事力量強大惡鄰的我們,則應自行思考我們會從哪個階段開始。 危機事態與發生機率 假設X軸為危機事態的嚴重性、Y軸為發生機率,所謂「內戰、戰爭、外部入侵、僵屍末日」這種重大危機都會落在X軸代表極嚴重的最右側;不過Drew分享,人們往往忘了這類危機並非一朝一夕爆發,反而因此忽略了危機歷程、產生了錯誤的認知。 錯誤的認知導致許多準備者過度聚焦於如何在戰爭中維護自身安全,開始大量囤積武器。 所以,我們最好先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嘗試分析重大危機事態爆發前的每個環節,以及如...

【通識】基礎巡邏技巧 - 個人技能與身體素質

  緊接在 團隊篇 後,Justin想談談關於身為一位巡邏隊伍的成員,個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素質,他會以類似於「待辦清單」的方式列出所有的基本能力,假如你或你的夥伴們想要組織一個巡邏隊(或自訓團?),那麼你們應盡快、盡可能的去培養這些能力。 一般提到單兵個人能力,有些人也許會立即與狙擊、醫療、通訊等進階技術進行連結,但這些都不是今天的主題 - 我們會提及的都是對於軍隊而言,單兵至少( minimum )應該要擁有的技能,而這些技能很多也並非偵察兵獨有,也並不太過專業、酷炫,但都是一個合格單兵所必須。 本篇摘錄自原文 《Recce Patrolling VI: Individual Recce Skills》 個人紀律 這是Justin認為偵察隊員最重要的一項心理素質,在服役過程中他見過的精銳,無論是挨餓、受凍,或在酷暑之中,都仍然能夠目不轉睛的透過倍鏡,牢牢的盯著任務的目標。 這需要強大的個人紀律 - 即便環境狀況變得再嚴酷,只要工作、任務目標不變,這些精銳就不會改變他們的心態。 他建議,這樣的紀律可以從日常生活中一些,小小的習慣開始,例如持續的「運動」,先設定一個運動的目標,並在過程中嘗試加入一些讓自己不那麼舒服的元素,例如調高調低溫度、節食等,讓自己不斷去適應這些元素,並持續記錄讓自己保持下去。 (大家可以餐《原子習慣》的概念) 體能鍛練 持續「運動」不斷能夠鍛鍊個人意志,也能提升個人的身體素質。 在YT上示範偵察的教學影片看起來都很酷,但實際上偵察任務是在風吹日曬、複雜的地形中,承受身心高壓與低熱量攝取中執行,如果擁有健康的身體,將可能使這一且變得相對容易,因為較佳的身體素質將賦予較高的極限,在極端的狀況中達成目標。 這裏Justin引用Podcast節目「Everyday Marksman’s」的內容,帶來運動對一個偵察士兵的三大好處: 1. 改善個人健康與身體韌性 2. 增加個人毅力、壓力耐受 3. 更好地提升個人的作戰能力 地面導航 撇開前兩項,若要說最重要的「偵察(Recce)」技能,莫過於是「地面導航(Land. Nav)」的能力。 這裏Justin特別強調這項能力並非只要受過基礎訓練就好,在偵察小隊中的每個成員都必須接受相關的訓練,並且在不斷的練習中精進 - 每個人都必須能夠閱讀地圖、回報網格座標,並且能夠判讀地圖上的自然地形與人造物,以及海...

【通識】營地邊界的絆線警報佈局與製作

無論在公民避難與巡邏基地設置的章節中,我們都曾經提過在絆線警報、甚至陷阱對於基地早期預警的重要,無論是戰爭中防禦敵人威脅,或是山岳活動中對野生動物的警戒,這都是相當重要的知識。 這篇文章我們將透過兩則YT影片,分享營地周遭絆線警報的佈局與製作設置方式。 如何在營地周圍佈置預警用絆線警報器? 絆線警報的佈置,基於自然路徑的理論 - 無論人或動物,都會在移動時選擇自己最省力的行走路徑。 Canadian Prepper的影片中,選擇將營地佈置在主要道路外的窪地中,透過灌木叢與樹木的遮蔽達到隱藏效果;在營地與主要道路中間連結的路徑,就是佈置絆線警報的重點。 影片中提到,要用絆線將營地繞一圈不是不可行,但這會消耗許多的絆線與警報設備,因此他會選擇將絆線警報佈置在人與動物最有可能通過的路徑上。 絆線警報與營地的距離,關係到你能擁有多少的反應時間:例如設定在1米處,那麼當威脅觸發陷阱時你的反應時間可能不到10秒,但假設你拉開6~8米以上的距離,將可以有更多的反應時間。 絆線的選用,下雪的冬季通常會使用透明的釣線,較不容易被發現;影片中為了方便辨識的深色線,反而適用於夏季或不會降雪的區域。 絆線的高度太低可能無法觸發,太高也會很容易被注意、探測到,影片中建議以自己抬腿可以跨過的高度進行設定即可。 影片中使用自攻羊眼圈固定絆線與警報器,安裝時羊眼圈與地面抱持垂直,讓絆線水平通過並連結到警報器的R形插銷上。 羊眼圈與警報器需要佈置在前往營地方向的背側,並給予適當的偽裝避免被看到:例如影片中在固定警報器前,會在絆線上纏繞枯枝遮蓋警報器。 另外在佈置絆線、警報器時請注意自身留下的腳印,假設你的威脅來自人類追蹤者,他可能會透過密集的腳印注意到此處可能有絆線存在。 影片中使用.22底火驅動的Fithops Alarms火藥警報,不過這種警報裝置在台灣不易取得且可能有法律問題;影片中另外推薦使用兩款聲音警報,比起火藥單聲爆炸可能讓你醒不過來或醒來不知道發生啥事,持續的聲響更容易提醒你危險的靠近。 1. 熊鈴:不少登山者的選擇,不過可能因為風吹動而發出聲響,因此影片中會將熊鈴設置在樹幹的底端;另外由於聲音可能較不明顯,因此設置位置離營地建議不要超過3米。 2. 蜂鳴器:抽出插銷後會發出100分貝以上的噪音,適合放在距離營地較遠的位置,作為早期警報使用。 在影片的範例中,他使用了三組絆線警報器,在...

【通識】巡邏基地(Patrol Base) 建置・延伸 - 公民避難情境下的小重點

這篇Survival Sullivan所刊載的 《Patrol Basing and How To Set Up a Base》 ,將軍事上巡邏基地的相關知識,應用於末日避難情境中。 本篇內容與上個系列《巡邏基地(Patrol Base)建置》所分享的軍事巡邏基地知識差異不大,不過仍有些先前沒有提到、在公民避難領域可能會被忽略的重點,我們將在這篇中抽取出來分享,就當作是前面文章的延伸吧! 選址原則收斂 在上一篇的介紹過後,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哪些地形是選址時應該避開的,如果以綜合歸納的方式來分析選址原則,我們可以思考為: 1. 你覺得很好,別人也會覺得很好 - 
 例如水源邊、制高點、有絕對優勢的地點,通常你覺得很棒的地方,別人也會覺得很棒,而一但你決定使用這個地點,這地點就會成為你們相遇的開始。
 2. 越容易、越危險 - 
像是能輕易地抵達、隊形容易展開、容易扎營還很舒適等...等,這裡部分呼應了第一點,但也說明巡邏基地建立的越輕鬆,有時可能越容易被發現,風險也就越大。
 3. 遠離人多的地方 - 
人多的地方當然容易被發現,不過也不是每個地方無時無刻都人很多,例如交通幹道、路跡清晰的小徑或是自然線,都可能三不五時會有人經過。 知識決定避難的順暢 在避難情境中,隊伍成員不太可能全都是有專業知識的夥伴,有很大機會加入0基礎的眷屬、街訪鄰居等,假設這類隊員比例過高,有專業者有可能更需要輪班工作,因而減少休息。 從基地選址原則我們知道,很多邏輯是違反人性的,也因此0基礎的隊員比例越高時,你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去說服他們接受隊伍的決策。 因此,假如你有受過相關訓練,又或是接觸過大量的訊息,平時就應該盡可能分享相關知識給身邊家人朋友,去減少身邊0基礎者的比例。 生火與烹飪 多數朋友在談到明火時,很常直覺聯想到「火光會把敵人吸引而來」,有些人甚至認為用坑窯的方式野炊或火箭爐減少火光就可以避人耳目,但事實上生火所造成的氣味,也可能讓人清楚察覺到你在附近,因此在避難飲食上應避免虛名火炊煮、加熱的食物。 如果真的必須烹飪,也許小型登山爐會是更不起眼的選擇;另外,要注意如果是重口味的食物,四溢的香氣跟生火的氣味也是相同道理。 車輛避難 即便我認為在這狹長、人口密集的島嶼上,使用車輛避難的機率其實不高,但既然文章被提到,多知道些也不壞。 對於寬廣遼闊的美利堅大地,車輛能提供步行避難...

【通識】巡邏基地(Patrol Base)建置・上篇 - 選址、偵查與進駐

巡邏基地(Patrol Base)是去年12月中開始規劃的主題,就像在上篇 《組織偵察小隊 - 所需的角色與職掌》 中提到,巡邏基地建立的學習,對後備自訓與民防避難都有相當大的幫助,不過礙於本人學識不足,開始撰寫後才發現自己越挖越深... 本篇將以先前分享過、退役陸戰隊Brent0331頻道所分享的《INFANTRYMANS GUIDE》系列影片為骨幹,輔以美軍ROTC教範與其他資料搜集而成。 由於資料量有點大,我將分成上下兩篇進行分享。 <正文開始> 建立巡邏基地,為班排在特定區域的長時間巡邏,提供一個休息庇護、為下個階段任務進行計劃與整補的空間。 巡邏基地使用情境 日間巡邏時需要在有敵情的區域停下腳步,一個可以提供隊伍隱匿的基地是必須的;你可能在以下情境中使用巡邏基地,包含: 1. 任務需要對該區域進行長時間的偵查 2. 長距離移動後的休息與隊伍重組 3. 任務計畫更新與指令下達 4. 小組滲透重組時的集結點 5. 連續/多次任務的行動基地(如伏擊、偵查或巡邏) Brent在提到,行動期間有許多無法預期的狀況,例如大量的敵方部隊進入巡邏隊與友軍的防線間,此時你可能需要就地(on-the-spot)建立巡邏基地。 巡邏基地選擇 任務企劃階段的基地選擇,仰賴空中偵察、地圖空拍以及成員們對目標區域的認識,選擇預計的巡邏基地位置、備用位置、會合點(rendezvous points)與集結點(rallying points)。 這些暫定的基地位置,會在隊長進行確認安全無虞才可使用;許多案例中,隊伍可能會被迫從預定位置後撤,例如一些地形在夜間進入時也許可以提供隱蔽,但日出後卻可能完全暴露行蹤,招致敵人的監視甚至攻擊。 因此,小隊領導者在企劃階段最好選定至少1~2個備用的基地位置。 註:在下面基地安全的部分,將提到選址應避開的地點。 巡邏基地一但暴露,巡邏隊需要以個人或人組的形式撤離目前位置,分頭前往約定好的會合點(rendezvous points),以避免敵人追蹤;在制定會合點後,需確認每個隊伍的成員都知道地點在哪,因為實際用到時可能不會有實際的命令。 如果有分隊在外巡邏未歸,則使用集結點(rallying points)進行集結,其位置可能是巡邏隊先前行經路徑上認為適合的位置;同樣地,約定集結點時須確保每個人都知道地點在哪。 補充:以色列國防軍的教範中,巡...

【通識】野營露宿的熱力學小科普

在 《敵情下睡眠技巧》 文中的第五點睡墊的部分(全文翻譯請參考最下方),初版內容中,為著重於本段的重點睡墊,我僅取了“Right, smaller body is going to transfer the heat to that larger body” 這段直接進行翻譯做「熱量會從體積小的地方流向體積大的地方」,畢竟對於多數可能已經將高中物理忘光的朋友,知道「不用睡墊會失溫」這點更重要。 不過研究後我也發現這並非精準的說法,因為熱量的流動因素在於溫差,與物體體積大小無直接關連,這可能讓對物理有涉略的朋友以為我只是用Google直翻,建議改成「熱容積」。 如果參照影片原對白,我們大概可以列出幾個為什麼: 一、為什麼熱量會從量體較小的人體流向較大的地球? 二、為什麼即便在溫暖的環境中也一樣? 三、為什麼直接躺地上會失溫? ——— 一、為什麼熱量會從量體較小的人體流向較大的地球? 「熱容積」的定義為一個物體上升一度所需、或下降一度所散失的熱量,地球與人體的質量差異巨大,因此地球的熱容積也大人體許多(一般物體間還涉及材質不同的「比熱」差異,但因為本文兩者質量過大,比熱可忽略)。 「熱傳導」的概念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熱量會從高溫處往低溫處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達到熱平衡。 因此這題你可以這樣想像,當均溫37度的人體躺在只有4度的地上,熱量會從人體往地面傳遞。 二、為什麼即便在溫暖的環境中也一樣? 因為地球的熱容積巨大,地面上升一度需要大量的熱量,因此即便是在白天如果沒有陽光特別照射,地面溫度也可能仍低於空氣的溫度,所以說即便北卡氣溫從華氏30度升至40度,地面的溫度可能仍低於氣溫許多,不過無論如何都不會高於人體均溫攝氏37度。 三、為什麼直接躺地上會失溫? 由於熱容積人體較小、地球較大,體溫下降失去的熱量遠不及傳給地面升溫需求熱量,讓兩者永遠無法達到熱平衡,人體熱量就會不斷地流逝。 寒夜之中環境缺乏熱對流、太陽輻射等外部熱量來源,讓人體無法補充熱量,最後才會導致失溫。 回到影片內所說“Smaller body is going to transfer the heat to that larger body”,這在地球與人體可忽略比熱的差距下是可以這樣解釋,其實是個通俗易懂但不太精確的說法。 你知道的1公升水的熱容量可能大於2公斤的鑄鐵鍋唷! 看到這,你頭暈了嗎? 其...

【通識】戰鬥壓力反應的成因 - 補充

感謝本站好朋友Cheng Yo Liao再次分享這部來自以色列的影片,內容以實際情境演示了一支IDF小隊遭遇砲擊後,成員發生「戰鬥壓力反應」的狀況,並對比在正反兩種應對狀況下可能造成的結果。 也因為這支影片讓我再次對上一篇 《敵火下如何幫助「黑色狀態」的夥伴度過危機?》 進行更深入的查核。 經詳細查核後,確認上篇內所指士兵戰鬥時所發生的心理狀態應該為「戰鬥壓力反應 Combat Stress Reaction(CSR)」。 根據英文版Wiki說法,CSR與ASD在行為反應上有許多重疊之處,差異於比起狀態可能維持30天的ASD,CSR屬於可透過適當應對迅速恢復的短期反應,這是大家容易將兩者混淆的地方。  以色列版本的處置方式,與烏克蘭版本的方式在邏輯上沒有太大的差異,光看影片應該很好理解。 而次影片比較重點的地方,在於歸納出七種戰鬥時可能導致CSR狀態發生的情境: 1. 過度疲倦 2. 氣候變化 3. 等待與不確定性 4. 過大的噪音 5. 震驚、難以接受的畫面 6. 面臨死亡的危險 7. 突發狀況 最後影片也再次強調,根據戰鬥的強度與小隊受到的攻擊不同,敵火下的士兵可能有10%~30%會出現CSR的狀況,但這並代表個人心智上的懦弱或是異常,而是人人都會可能發生的狀況。 因此,透過隊友們迅速的反應以及正確的處置流程,將可以有效的降低CSR對任務、小隊的危害,以及對當事人產生長期後果的可能。

【通識】關於公民城鎮逃脫的 5 個Tips

每次有關於野地追蹤與反追蹤的貼文,都會收到狗友詢問會不會分享「城鎮反追蹤」的主題,剛好今天大家都很熟悉的戰術頻道Garand Thumb更新了一部有關於城鎮反追蹤的新片 - 「How To Escape The City (Urban Evasion While Being Hunted)」 坦白說這部影片我整理到1/2時,我就決定捨棄完整版原稿...主因在於我認為內容雖然有關於城鎮反追蹤,但其實多數的情境其實與「公民避難」、甚至是「後備求生」略有段距離。 影片內有些情境反而讓人覺得比較偏向「如何在有運作機能的城市中擺脫追捕」,這點會讓我在分享上有些顧慮。 所以僅分享幾個我看完後,覺得與公民避難比較有關係的重點: 1. 打破追蹤連貫性 在Garand Thumb的頻道中關於逃脫的主題,Mike一直有提到,在感受敵人威脅而決定逃脫的第一時間,應盡全力奔跑將距離拉開,並不斷運用地勢、景物製造雙方中間的感知障礙,打亂對方的追蹤連貫性。 在野地中,如踩踏硬質地面隱藏足跡、朔溪而上阻斷腳印與氣味都屬於此邏輯(這部分我會在正在整理中的野地逃脫做更新)。 2. 線性危險區(Linear Danger Area) 當代多數都市計畫(尤其亞洲),多以棋盤網格為主要的規劃形式,即便你容易隱藏於複雜街景前,筆直馬路所形成的線性危險區,也容易讓站在街道遠處的敵人更容易循著直線發現你。 因此在城市逃脫時,要打破敵人的追蹤連貫性,經常性利用轉角拐彎離開線性區域的視界,是重要的觀念。 3. 尋找臨時庇護所 不管如何竭盡所能的拉開距離,你終究有體力耗盡的時刻,因此尋求一個庇護所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庇護所的挑選重點,一是能完整從平面尺度隱蔽自己的位置,二就是必須要有頂蓋以避免被空中偵查手段抓住。 全力逃脫一段時間後的筋疲力竭,也許無法讓你立刻找到絕佳的場所,但你可以利用跳島策略,y坐碗裡看碗外,隨時觀察是否有更好的庇護所。 另外,假設真無法在預期的時間中抵達避難地點,影片中Mike也有提及過夜場所的選擇,應以人員不容易進入的地方為佳,如影片中示範的橋下涵洞就是一個例子。 4. 策略與資源搜集 進入庇護所略作休整後,你必須開始計劃自己的下一步,究竟是要逃出城市呢?又或是要與親友會合呢?設定好的目標將決定接下來的資源盤點。 在確認前進方向後,你必須盤點裝備並判斷下一步所需要用到的資源,若有必要但缺漏得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