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抗彈」標籤的文章

【通識】抗彈側板的選用與設定

記得Yeti在接受First Aid訓練時教官曾提到,當子彈從側面射入人體時,其通過的臟器將遠比正面射入來的多,造成的傷口是多重且複雜的,另外正、背面抗彈板能提供較大的防護面積,因此在多數訓練中我們會被要求接戰時盡可能面向威脅。 不過有時威脅從哪個方向出現是不可預期的,也因此我們會從許多影像中看到一線行動人員在側邊的位置安裝側板,以增加側面的防護能力。 SpiritusSystems這次的影片其實是則推廣他們LV-119 kit側板系統的廣告,不過主持人Adam T的解說也提供我們一些怎麼正確安裝的思考邏輯。 NIJ等級 這部分跟正、背面的選用邏輯差不多,大家可以參照先前的 《選購抗彈板的三個思考 - 威脅等級、重量與成本》 依照你的應用情境、重量與成本進行評估。 硬板VS軟板 理所當然地,硬板可以提供我們較佳的防護等級,但礙於身體弧形硬板通常尺寸並不會太大,導致防護面積有限。 相對地,軟板讓我們可以藉由彎曲貼合身型,獲得較大的防護面積,但相對的軟板即無法提供較好的防護等級。 以上兩者都是物理限制 怎麼設定你的側板? 對於硬板,由於多數訓練的要求還是希望大家面向威脅,Adam建議硬板安裝位置越接近前方,可以增加對兩側腹斜肌位置的保護。 他個人的設定,是應用SpiritusSystems的LV-119 kit,在正面板的兩側增設兩面硬板,接著在硬板下方塞入一層軟式側板,利用LV-119kit的設計延伸包圍整個側腹。 那要如何挑選側板尺寸呢? Adam建議直接將軀幹圓周除以2後,你可以獲得單面大略所需的長度,接著再依個人需求進行配置,包覆範圍寧可超過也不要讓兩種側板中間出現間隙。 這類側板安裝,較適合硬式Molle形式的側圍,不過我也曾看過彈力帶+軟板包圍的產品;另外有些老式的背心設計自帶側圍,也有預留側板的安裝空間,如果你使用這類的背心可以自行檢查一下。 另外我也很好奇國軍公發背心是否有預留側板空間,這可能需要現役的朋友協助解答了。

【戰術】戰術背心套件設定的3個補充建議

上一篇Spiritus Systems的影片內容以背心本體的設定失誤為主,對於背心套件的討論,除了不要掛得像聖誕樹外,並沒有太過深入的描述。 搜尋YT上大部分關於抗彈背心Setup的影片後,你會發現背心本體外的設定,其實當吃任務需求、本職學能以及個人習慣,較少有統一的標準。 像是退役狙擊手或精準射手YTR,就有可能較排斥PC而偏好胸掛(chest rig)的設定,因為他們的任務經常需要長時間的步行、偏低的衝突強度以及高的機動需求。 而對於機槍手,攜帶彈鼓的機會絕對大於的彈匣,背心副包的配置自然也不同。 至於執法人員...那絕對是另外個不同於軍事的世界。 如果單就一個公民射手、單純的後備步槍兵,背心套件的設定上又有什麼建議呢? 在GBRS Group頻道的PATREON SHORTS單元中,有做出三點邏輯上的建議,整理起來給各位戰術狗的朋友參考: ㄧ. 胸前彈匣袋高度 有戰術射擊概念的狗友應該知道手、步槍換彈的操作,會在眼睛可以平視的前方進行,以確保更換彈匣的同時保有最佳的警戒視野。 因此胸前彈匣袋的高度,建議設定在抽出即在視野範圍內的設定,可有效縮短你更換彈匣的時間。 影片中也提到有些射手會將彈袋的蓋子塞進袋內當作快拔使用,但事實上快速打完30發子彈後Speed reload的狀況並不太常發生。 二. 止血帶位置 槍托上、肩膀上、腰帶上...止血帶的擺放位置有許多不同的流派,但這裡要給的是邏輯上的建議,就是「雙手都可以順利拿起使用的位置」。 這邊有個影片外的小知識,假使你們是個團隊進行作戰,止血帶最好是所有人統一擺放在約定好的位置,讓現地急救的反應更直覺,相對掌握更多救援時間。 三. 保留慣用手的空間 影片中可以看到,DJ的將所有的套件、副包配置在自己的左側,保持右側慣用手的操作空間,並用手槍拔槍的動作、重心示範這個設定邏輯的重要性。 我個人也是在上過SQT的朋友提點後,把自己背心的右側空間保留起來,原因除了手槍出槍外,騰出的右側在限制空間戰鬥中,也可以讓自己更好地操作進門時的划船收槍動作,所以不要以為沒有手槍的配置,就可以把右側掛滿唷! 四. 影片外關於其他套件 就如開頭說的這很依任務性質而定,我個人的裝備管理訓練時背心上通常不會超過一排(彈匣4+1的設定),但大型活動時胸前可能依需求增加第二排的彈匣(彈匣7+1以上)再搭配煙霧彈套件。 iFAK原先放在腰帶後側,...

【通識】常見的五大抗彈背心錯誤設定

這幾天在研究裝備管理時,剛好點到Spiritus Systems(就是就是前陣子Mini Chest Rig很紅的那間)的社群行銷Nate分享的這則影片,提到關於抗彈背心的裝備設定,就簡單整理一下裡面一些重點給大家。 提醒:以下標題幾乎是我亂下,然後自己幫內容加了點料,希望讓你比較好理解。 1. M號不一定是你的抗彈板尺寸 承認吧!大家都不太願意承認自己是個胖子,就像兩個月前我穿背心下緣位置都會比上緣還前面一樣。 所以大部分的人選擇背心時都容易認為自己跟平均體態差不多,而在沒有測量的情況下直接選擇M號尺寸。 人品不錯恭喜你買的剛好,人品不佳買得太大反而讓你肩部靈活度欠佳、貼塞困難,至於人品極差買得太小...就說了傷感情了。 影片中Nate建議,在挑選背心前最好先測量自己胸腹尺寸,方法很簡單: 寬度:請直接測量乳頭間的距離(抗彈板寬度需要覆蓋雙乳頭) 高度:請測量抖宅到胸骨上緣(一說鎖骨凹陷處)的距離,減去2~3英吋 每個人身形或多或少都有些差異,不過都不離抗彈板需要完整覆蓋你的心臟與肺臟(整個胸腔)這原則。 2. 抗彈板高度問題 即便是選擇正確尺寸的背心,仍可能因為雙肩肩帶設置不正確讓抗彈板過高或過低,導致重要臟器位置跑到抗彈板外。 正確的抗彈板位置應像是影片中模特兒的位置,前後保持水平且前板上緣對其胸骨上緣位置。 有時背心會因為正面配置裝備導致前板向下(就如同附圖的憲兵弟兄),這時就需要利用肩帶去調整。 在設定肩帶時,請注意左右兩條必須長度保持相等以確保雙肩負擔平衡。 錯誤的肩帶設定是會造成抗彈板偏離防護位置的唷(編按:肩膀有時因傷會有高低差,重點在於雙肩平衡負擔。) 3. 側圍的長度 側圍的鬆緊很重要,有些人可能因為怕熱或是胸腔壓迫會將側圍調鬆,但過鬆的結果讓背心側面失去支撐力,重量全部壓在雙肩上。 晃來晃去像個擺錘的背心,嚴重影響戰鬥時的身體姿態。 而拉緊側圍就好了嗎?過緊的側圍則會影響你的呼吸,也直接影響戰鬥表現。 Nate在影片中介紹了 a. 彈力側圍 b.傳統硬式Molle與c.傳統側圍+快解扣三種解決方案 ,各有各的好建議可以看看影片。 這部分個人是使用c,設定時胸腔吸滿氣候將魔鬼氈黏到最緊的位置,之後就穿脫就透過快解扣,這樣側圍設定就不容易再去動到,另外也最不影響呼吸。 4.人形聖誕樹 我們朋友間也有一說叫「坦克」,形容那種背心上掛滿包具的朋友。 在...

【通識】選購抗彈板的三個思考 - 威脅等級、重量與成本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炎熱的七月初,國防部的單兵個裝弊端也讓軍事圈一樣炎熱。 知名YT山姆小叔與新北議員林秉宥在美國靶場,以實彈測試國軍公發號稱NIJ III級抗彈板,結果雖擋下符合標準的7.62mm口徑普通彈,卻另外驗證了公發抗彈板無法對抗與解放軍5.8mm彈藥威力相近的M855鋼芯彈… 這次抗彈板事件之前,其實我自己也正在想要不要買兩張家裡放著有備無患,雖然幾年前已經除役,也可能不會是動員的第一波,但借鑑烏俄戰爭會知道動員的年紀是跟著戰情需求變動的。 不過語言苦手又不太擅長找資料的我,是不太容易找到哪些抗彈板可以應對解放軍5.8mm口徑步槍彈的資料,感謝知名YT 山姆小叔Gun & Fun 與 新北議員 林秉宥 的測試,讓我知道能應對M855 綠頭彈的威脅,是個大概的判斷基準。 新北市議員林秉宥於測試現場(圖片來源:Yahoo!!新聞) 我自己在爬文過程中,看到滿多國外軍警論壇都有提到挑選抗彈板的思考邏輯,既然必須莊敬自強了,這邊簡單整理一下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思考點 - 你面對的主要威脅是什麼? 以這次的例子,我們預設的威脅是解放軍 5.8mm的鋼芯彈,它的威脅接近M855甚至略強。因此在挑選抗彈板時,應以對M855與M193有額外防護,NIJ 新規的RF2級為底線向上選購。所以很顯然這次國防部在規劃個裝時並沒有考慮對岸的威脅現況。 各級抗彈板與對應威脅關係(圖片來源:HUDI’s Tactical) 這裡也附註一下,在我查到的資料中III+級並不是NIJ官方的評級,而是業者標示來說明自家產品對特定但種有加強防護之意。 所以某專家在新聞採訪中表示「以色列國防軍的III+其實與國軍的III級」這種說法,有點像是業務課程常教的「選擇性告知」手段,告訴你它們是同一級別,但不告訴你III+級有額外防護。 另外有些抗彈板會標示III級/IV級(ICW),代表這件產品在搭配軟質抗彈板(ICW)時可以達到IV的標準,而單穿僅有III級。 公發抗彈板需軟板+硬板+緩衝層才有符合規範之防護力,直接標示III級是否屬產品表示不實呢? (所以這次205廠的產品需軟+硬+內襯才能到III級,那實際上單硬板到底是幾級呢?) 第二個思考點 - 重量 與 第三個思考點 - 成本 多數文章都以重量作為標題,不過整理過後我認為比較像是你的「使用情境」是什麼? 例如有文章提到,假設你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