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武裝相對單薄的地方武裝勢力,美軍20多年的反恐作戰中,誕生了許多低強度環境中的限制空間作戰理論,其任務目標多為搜捕或人質營救,規模較小且講求高度的精確;但這兩年來隨著幾場區域常規戰爭爆發,城鎮環境的作戰強度越發生高,也開始出現許多對於過去相關理論學說的質疑。
本篇整理自Special Tactics部落格《高強度城鎮戰的演進(High-Intensity Urban Combat is Evolving)》與《家庭戰術防衛:防禦位置(Tactical Home Defense: Defensive Positioning)》,探討在常規戰爭下城鎮戰場面貌的改變,以及一點守方防禦時要注意的重點。
高強度城鎮戰
與低強度針對單一建築或空間內小群目標進行進攻有所差異,高強度城鎮戰為攻守雙方兩支正規軍在城市、鄉鎮爭進行爭奪,因此在進行時部隊更該注意到高強度環境下六個重點:
ㄧ. 重火力擁有更大的應用自由度
與低強度情境中要極力避免連帶傷害不同,常規戰爭情境下,城市中的平民通常會預先撤離或避開交戰區,而來不急避難的平民傷亡也可能被視為交戰下的必定發生的悲劇;這樣的認知下,將使交戰雙方對於重型武器、火力的應用有更大的自由度。
例如對空間投入破片手榴彈、對牆面以大口徑機槍射擊,或是以戰車砲射擊建築打開破口,這類戰術將突然變成主流,在過去20多年間致力於限制火力的單位則需要改掉這壞習慣。
編按:事實上,在西亞衝突中已經可以看見此類戰術。
二. 清剿房間與建築的危險性增加
相對的,火力更加強大的守方也有很大的機會在建築內部,佈置機槍、地雷或其他誘殺裝置,甚至大量的炸藥或遠處進行炮擊,使進攻方隊伍即便完成建築清剿,可能因建築爆破或遭砲擊而被倒塌的瓦礫淹沒。
這將讓許多部隊寧可採行遠程火力或不進入建築的策略,來打擊建築內守軍。
三. 建物損毀、倒塌與瓦礫堆的效益
重型武器的自由使用將大大改變城鎮的樣貌,那種習慣於開門進入一個完整空間的反恐單位,可能會對於門後所見的斷垣殘壁感到驚訝 - 建築可能已消失一半、搖搖欲墜、或起火、或濃煙。
不過倒塌的建築瓦礫,可以成為不錯的防禦素材,軍方可以與消防單位討論如何妥善應用這些遭破壞的建築。
編按:西亞區域衝突,建築在大規模砲擊後顯得搖搖欲墜,即便看似完好也有可能隨時倒塌,因此當地預備役軍曾提到在行進時,行經的建築是否安全也是警戒重點之一。
四. 老鼠洞與新地清剿挑戰
城市防守方構築的攻勢,將使得城鎮戰場更加複雜,例如文中提到守方可以將樓板打穿,待攻方進入後將手榴彈扔到其頭上,或是自上方進行射擊。
如同先前在西亞預備役軍人綏靖經驗分享中,他們也提到若真的必須進入房間,盡可能的不要穿過門,而使透過炸藥、戰車砲在門上開個「老鼠洞」進入,因為門真的太容易被預期。
五. 地面下的新戰場
防禦方所構築的地下通道或是城市既有的地下交通網,都將提供部隊一個可以避開砲火與偵查的隱蔽行動路線;但這些狹窄的通道區域,若遭遇對手使用爆裂物、火焰發射器等工具,將可能成為造成殺傷的陷阱區域,這是攻守雙方都需要去適應的新常態。
六. 急遽增加的傷亡人數
極高的傷亡率是城鎮戰鬥的特點之一,部隊必須在心理、生理與戰術層面都做好準備,能在應付大量傷亡的狀況並保持不對續戰力。
更重要的是,下一次的高強度城鎮戰可能是攻守雙方戰鬥人員第一次穿著高效的現代抗彈裝備(因為該文成偏於2017、去年修訂,所以有些形容已經成為進行式)進行作戰;這將挽救更多生命,但這可能也代表「行動中受傷(Wounded in Action, WIA)」造成的傷亡比例,遠高於「行動中死亡(Killed in Action, KIA)」高得多。
相較於等量的KIA人員,大量的WIA人員對部隊的傷員後送能力將造成嚴峻的挑戰。軍隊可能需要重組並強化其在面對大量傷員時的現地急救、戰場後送與到院醫療處置能量,且標準可能遠超過許多歷史前例。
建築防禦方的一點小Tips
如同上述,美軍20年反恐經驗導致每當談及CQB時,通常會以攻方的視角來探討如何切派、突入、佔領;不過就像先前西點軍校上校John Spencer提到的,城鎮是個攻、守角色不斷交替的展場情境,任何小單位可能在短暫的進攻後,瞬間轉換為防禦狀態來固守進攻成果。
以下我們將整理上述兩篇文章中,對於建築室內守方在進行防禦時,需要注意的一些重點所做的建議描述。
不同的防禦情境
城市建築的防禦,可分為臨時防禦(Hasty Defense)與策略防禦(Deliberate Defense)兩個情境,前者的狀況為小部隊需要在特定建築空間內進行短暫停留,目的可能是為了導航通訊、處置傷員或是拘留嫌犯等;有時臨時防禦也可能是為了更大規模的策略防禦爭取時間,先行牽制敵人所建立的防線。
當防守方有充足的時間進行佈防時,他們可能就會採取策略防禦;城市中的防禦準備與鄉村零散建築佈防邏輯非常相似,但城市複雜的建築空間與構成元素,將使防守方創造出更多樣、複雜的防禦工事 - 透過建築的串連、障礙物設置與動線調整,聰明的防守方可將進攻方依照自己的意思引導至殺傷區。
另外這裡提到一個有趣的重點 - 過分加固防禦工事,可能讓敵方直覺性的進行迴避或直接作為重火力投射的目標,有時適當地留下破口,引誘敵人進入殺傷區做伏擊可能更有效果。
臨時防禦(Hasty Defense)與單人居家防禦
許多人對防禦室內空間,都會直覺地想到躲在房間的深角(Deep Corner),趁著敵人進門時給上一槍,但這麼做其實相當不智的原因在於:
・等待敵人跨入房門射擊,有可能形成一個近距離、面對面互射的狀態,即便你擊倒對方也可能遭到對方倒下前所射出的子彈擊中。
・對方為多人隊伍的狀態,後續人員可能趁你與尖兵互射時進入;若對方為專業隊伍,你可能在第一時間就被跳進來的兔子分了神。
・躲在角落將使你缺乏退路與機動性,難以從空間中脫離。
從Special Tactics的兩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整理出幾個重點:
一. 拉大你的視野
在單人、家庭的狀態下,防守方位置應盡可能在門兩側、「死亡漏斗」之外,嘗試讓自己可以看到門外的範圍、角度最大化,並透過家具之類的掩護物為自己提供保護。
有些位置即便在死亡通道內,但因守方為主動狀態,可在射擊後立可進入身旁掩護物後 |
城鎮戰中的多人隊伍,則可採多出口交互掩護的策略,讓隊員防守於不同入口的兩側;兩位隊員對入口外的視線切角,應盡可能看到隔壁房間的角落,並與門保持距離以迴避外頭射入死亡漏斗的子彈。
二. 巡邏與緩衝區建立
在臨時防禦的情境如果沒有發生交戰,負責防守門口的隊員們仍應該保持機動巡查,檢查鄰近房間、區域的角落、進出動線與門窗,如果可以應把鄰近房間通往外面的出入口關上,這麼一來鄰近房間即可成為一個緩衝區,敵人打開房門的動靜即可成為隔壁房間小隊的預警。
無論是單人、多人防禦,站在門邊觀察很容易讓你暴露在多個不同的角度中,讓敵人輕易發現你;房間防禦時最好遠離門框,並用切派的方式掃視門外動靜;你可以透過移動房內的家具擺飾至動線上,提供你切派時適當的掩護。
另外,為了避免進入面對面互射的狀態,應在敵人跨入門框前對其進行射擊,出其不意地攻擊可能使其暫時退卻、達到遲滯他進入的效果。
策略防禦(Deliberate Defense)
如果防守方隊員預定自窗戶向外射擊,其位置應遠離窗戶,否則很容易被敵人從街道上看見並反制;然而,如果防守在較高樓層,則隊員可能會需要站在桌子、櫃子或任意平臺上才,才能有足夠的角度俯視街區狀況。
另一種方式是在建築外牆上鑿出槍眼,在這些射槍眼周圍堆放沙袋來防禦敵方的反擊。
在樓板上打洞也很有用,如果敵人從樓下進入,隊伍可以看到他們,甚至可以將手榴彈從樓上扔到敵人的頂部 - 不過這麼做也必須確保樓板足夠堅固,以榴彈向上爆炸並擊中自己人至。
防守方還可以設置沙袋或其他臨時掩護位置,例如將冰箱裝滿泥土並側放在守備位置、將碎片放在門內的地面上會導致敵方突擊隊在進入時絆倒,或使他們更難準確射擊;在門口外放置碎片或碎玻璃會使敵人更難在不發出聲音的情況下接近門。
這些只是小隊可以用來改善城鎮防守據點的幾個技術示例。
後退位置
《城鎮據點防禦應考慮的8大元素》文中我們曾提到多出入口、多動線對防禦據點的重要,像是居家、或是策略防禦這種我方據點,標定好敵人可能進入方向後,可先預先設定幾個退回位置,當敵人不與你正面衝突(也許想繞側翼、使用其他工具)時,可在開槍壓制後,即時退回下一個防守位置;又或是假如策略防禦情境中,有預設對敵的殺傷區,也可以透過後退的運動,誘使對方進入。
當然,如果你有隊友、夥伴一起行動,在後退時可以使用交替掩護的方式,遲滯敵方的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