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戰術】城鎮據點防禦應考慮的8大元素


2022年底國防部核定將後備部隊編成18個「城鄉守備旅」,負責重要設施、交通節點的防禦任務,不過從今年教召執行至今,加上漢光期間後備單位缺乏曝光(或是曝光被吐槽),「城鄉守備」到底該怎麼守怎麼備其實尚不明朗。

綜觀過去50年內的大小戰鬥,因媒體的關係我們大都從美國的視角看待進攻方的作戰過程,鮮少有機會觀察到守方的一線部署作為參考。

軍事歷史頻道Military History Visualized整理了1998年美陸戰隊的作戰手冊當中,城鎮戰章節對據點守備的一些描述,相信可以為大家建立一個初步的概念。

我在幾年前就有注意到這部影片,當時還是全英語字幕,烏俄戰爭開始之後就多了烏語字幕,相信對烏軍防禦也產生了些貢獻。

不過在開始閱讀前還是提醒這篇內容來自於「教範」,實務上的應用還是建議大家廣泛攝取知識。

城鎮據點防禦應考慮的8大元素



1.保護

顧名思義為可以直接抵禦砲火的建築物,像是一些地下室、或是有遮蔽的建築。由時我們必須為掩體進行特定加固,能提升它的防禦力,像是影片中的榴彈坑、建物內的沙包或鐵絲網等。


2.分散

將所有火力置於單一掩體中,容易被對方用包圍、繞道包抄的方式破壞。選擇多座堅固的掩體將火力進行分散不但可以達到交叉掩護的目的,也可以防止單位被敵方一鍋端。


3.掩蔽

防守位置應當避免過度開放、顯眼,不過仍可利用沒有掩蔽的建築進行避難。


4.火力覆蓋

安置於不同建築內的單位必須能互相掩護,有時遭遇建築或物件產生火力覆蓋上的阻礙,可以嘗試用破壞、拆除的方式增加兩單位間的火力覆蓋範圍,但記住也不要因過度破壞讓本身掩體失去掩蔽而遭到打擊。


5.支援路徑

預留安全出路的觀念,每個防禦陣地至少要有一條安全的路線以支援彈藥補給、醫療後送與單位撤離,路徑的鋪設可透過打穿牆面、戰壕、地下設施或是牆面掩體進行規劃。


6.觀察

設立觀察點偵察敵人動向,並在鄰近區域進行防禦。


7.火災

戰場上最不可忽視的危險狀況,建議可在陣地鋪上2.5公分厚的沙土、濕潤周遭環境或配備消防設施,以遏止火勢蔓延。


8.時間

時間相較完善更爲重要,影片中提到有時使用位置不理想但可以快速提供防護的建築掩體,比起位置絕佳但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改裝加固的建築來得好。

以上元素需要視你目前所處的狀況,決定是否適用於當前的情境。


城鎮防禦


對於守勢方,你可以採取以下策略設計掩體

1. 觀測口:

輕型武器本身自建築物觀測口內射擊,盡可能讓觀測口周遭位置處於潮濕狀態,可以避免涉及時造成的揚塵遮蔽視線或暴露位置。

除了窗口,可以照建築專業人士建議用工具在牆面適當位置鑿孔增加觀測口,另外請勿使用炸藥以避免破壞掩體。

觀測口的設置,形狀可建議參考影片中內寬外窄的錐形設計,以提供觀察視野與避免被發現。開口周遭記得設置掩體,並在不使用時使用將其遮蔽;開口位置不只可以對外設置,對內梯間、走廊與空房皆可設置。



2.掩體加固

作為掩體的空間,須使用沙包或是家具對牆面與窗戶進行加固,而作戰的陣地除了平面加固外也別忘了對頭頂做掩體設置。影片所使用的MCWP 3-35.3手冊中有以下說明

在建築區域中,以下常見障礙物可阻止在50米以下射程內發射的5.56毫米彈藥:

一層沙袋
一道2英寸的混凝土牆(未加強)
一個裝滿水或沙子的55加侖金屬水桶
一個裝滿沙子的小彈藥罐
一個充滿沙子的空心磚(磚可能會破裂)
以45度角傾斜的平板玻璃窗(玻璃碎片將被拋到玻璃後方)
磚砌牆面
車身(5.56毫米彈藥會穿透,但通常不會貫穿)
註:
我還沒細看這本1998年的手冊,內容僅說明5.56口徑但並未標明彈種,所以僅供參考。
車身就我所知隨車體鈑件輕量化,現在車身能作為臨時掩體,僅有引擎室、輪圈等位置

3.封鎖區域

在加固掩體的同時,也請記得封鎖不會用到的房間與門窗,以避免人由此進入。移除玻璃後,可用沙袋、家具堵住窗戶下層;上層以鐵絲網封住,但可在下緣留下寬鬆空間,以利防守者進行防禦。


4.支援動線

防守方可能因為防禦需求在屋內不同房間轉移、呼叫增援或撤離,所以應謹記
A. 房內動線需清楚標記,用於快速反應
B. 房間牆面應增設出口,確保人員移動、疏散效率
C. 動線設計與背後邏輯應讓掩體內所有清楚知道


5.截斷敵人進入的可能路徑

例如於建築屋頂擺放雜物防止機降,或是截斷建築週為路燈、電線竿以防止攀爬進入。第二次法魯加戰役時,伊拉克反抗軍就將所有據點上堆滿雜物,以阻止美軍對建築進行機降攻堅。


6. 反戰車飛彈

部署射擊位置越高、越遠越好,並根據裝備類型,你必須清楚知道手中的飛彈最小射程,以及確保飛行進中沒有障礙物,例如灌木、樹、天線與電線,其中電線與電線竿是最危險的障礙物,如果接觸到飛彈的控制導線(應指托式),容易造成人員與設備的損壞。

以上大概是影片的一半內容,其中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元素還是在「分散」與「支援動線」上,第二次法魯加戰役時抗軍確實應用許多手段加固掩體,也迫使美軍改變戰法抓準抗軍缺乏機動性弱點,大量使用重砲與坦克直接敲掉掩體。

影片中還有介紹坦克掩體與狙擊手部署,不過這兩點對於後備來說要麼現階段用到可能性較低,不然就是講得不太清楚(也可能是我慧根不足),所以這邊Yeti就不多做轉譯,有興趣的狗有可以自行看影片囉。

學習資源



其他人都在看...

【通識】小市民的戰場移動(上篇) - 在決定移動前該有的準備

趁著剛帶完黑熊學院 - 藍鵲行動的機會,把手上整理的教材與觀察到隊員的實況結合重新整理,來談談小市民在戰爭發生時該如何進行移動。 全文中我們將會提到: (上篇) 一. 什麼時候要移動? 二. 移動前該怎麼準備? (中篇) 三. 小市民的行進隊伍 四. 路線規劃的原則 (下篇) 五. 高風險區域的穿行 六. 抵達集結點與休息 一. 什麼時候要移動? 多數的民防手冊都會建議當戰爭發生時,如果你的居住地並沒有立即性危險(如位於砲擊、轟炸等熱區),請盡可能留在家中進行避難,以避免因擁擠的逃難人潮造成不必要的危害,或是軍需補給線的阻塞。 不過,一但上述危險狀況即將發生,就會建議你進行移動後撤。 戰爭狀態下的移動並非漫無目的的逃難,而是當你居住地無法提供足夠安全保護時,前往下個避難所的決策。 也因此,建議平時就要先利用公開資訊,規劃自己家庭戰時的後撤資訊,選擇單次行動在72小時內可抵達的私人避難所,或縣市政府設置的「室內避難收容所」,並熟悉前往各避難所的路線。 關於「避難收容所」相關資訊,可直接以關鍵字Google各縣市政府防災頁面 另外提醒,假設你的住家已經處於交戰區域,請盡可能進入家中或鄰近建築地下室就近避難,以避免長時間移動誤闖火線。 內政部警政署防空避難資訊(讀取會有點慢) https://adr.npa.gov.tw/indexgo 二. 移動前該怎麼準備 「待援333原則」是你開始準備前的先備知識。在山難過程中,失溫超過3小時、沒水超過3天、沒有食物超過3週,都會使遇難人員生還機率大幅下降,而當中72小時飲水是最大機率發生的狀況。 也因此一般移動所需的裝備,會建議設定為離家72小時內需使用的必需物品,且重量控制在個人體重的1/4上下。 建議必備的項目可以包含: 個人衣物、雨具 個人所有衣著應避免高彩度過於顯眼的顏色,或是迷彩或過度戰術的穿著,避免友軍、敵軍難以辨識敵我。穿著部分我們分為夏季與冬季進行分析。 a. 夏季: 建議穿著透氣排汗、快乾的衣物,避免夜晚失溫也可保持移動機動性。 b. 冬季: 建議可使用洋蔥式穿法,分內、中、外三層好調節體溫 - ☑內層為乾燥層,以吸濕排汗、快乾的貼身衣物為主 ☑中層為保暖層,像是刷毛背心、薄羽絨衣或化纖外套 ☑外曾為保護層,像是防水、潑水的外套,軟殼衣等 c. 帽子與襪子: 帽子除了幫你遮陽避雨,也可幫你減少頭頂水分散失(頭皮水...

【通識】IFAK DIY - 小資族哪樣醫材該先買?

不可否認在台灣有許多醫材,因爲取得困難、周轉率低,在採購上就是一個「貴」字,讓許多狗友在準備IFAK時有不小的心理壓力。 PrepMedic這部影片我覺得有趣的地方在於,他們為大眾在經費有限的狀況下,如何去組合自己的IFAK,並提供了採購的優先順序建議清單。 本清單依照頻道主Sam認為重要的項目排列,因此他提醒假如你一次只能買一樣,請務必要注意排列順序。 注意: 1. 請盡可能不要在IFAK內放入你不會使用的醫材,那只是佔空間且給自己找麻煩。 2. 以下內容提供防災準備參考,相關醫材的使用與訓練,請依循合格培訓機構的指導進行。 3. 本篇內容所提及的醫材順序,是提供大家作為採購重要性的參考,但作為民防準備,仍要盡可能、盡快湊足完整的內容物才能發揮最大功用。 一. 紗布(Gauze) 開頭就來了一個「普通紗布 v.s 凝血紗布 啾是要對決」,不過這邊的紗布所指並非普通外傷包內的單片紗布,而是以S或Z形折疊長條紗布。 Sam說明普通紗布與凝血紗布其實在使用目的上幾乎一樣,可用於頸部、腋下或腹股溝交界處的包紮;當沒有可立即使用的戰術止血帶時,它們同樣都可以用於傷口的止血上,例如填塞止血(請注意不適用於軀幹腔室)。 不過要清楚的知道,凝血紗布具有幫助血液凝結的能力(無論是幾丁聚醣或高嶺土成分),但當然而這差別也顯現在兩者十倍的價差上。 上回講到凝血紗布時有狗友覺得很貴,我是認為這點還是依你希望的效果選擇吧。 二. 止血帶(Tourniquet) 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議題了,想了解止血帶怎麼操作請點這前往。 在這部影片中Sam會建議如果無戰術需求,買民用橘色的止血帶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它在進急診室時相當顯眼。 另外不要再亞馬遜上購買醫療耗材,尤其C-A-T止血帶真的超多仿冒品而且你很難去辨識它的真偽,仿品無論在壓桿或絞盤都相當容易斷裂。 這部分已經強調很多次,蝦皮、露天上一堆新台幣 90元到150元的Gen 6仿品,想知道如何辨識真偽,請參考先前轉貼過來自Caesy老師的文章。 三. 壓力敷料(Pressure Dressing) 雖然單看到「壓力」兩個字會直覺與一般彈性繃帶連想在一起,但事實上你可將它理解成是一種帶著敷料或是止血材的彈性繃帶,但有些產品又可以提供更好的壓力。 市面上有許多這類的產品,像是影片中介紹NAR出的ETD (Emergency Trauma Dressi...

【戰術】海豹部隊的基礎步槍出槍法

  本篇引用Tactical Hyve的影片,由退役海豹教官Coch分解示範基本High and Low 出槍。 在影片開始,Coch以走路舉例:走很快很多時候並不意味你在快速運動,你只是把「行走的動作做得很順暢(Smooth)而已」;同理,如何讓出槍變的迅速,也在於你如何把出槍抵肩的動作做順。 當你發現目標並確認為威脅時,Coch建議的出槍流程我們可以整理翻譯為以下中文順序: 「瞄、貼、抵、保險、扣、射」 【瞄】: 頭部不動(或隨瞄具款式最小動作),將瞄具放到雙眼視線與目標的連線上。 【貼】: 用槍托貼臉頰(非傳統臉頰去貼槍托,這要注意),讓射擊與瞄準線趨近身體中軸;從這步驟已經開始形成初步瞄準圖像。 【抵】: 回拉槍身抵肩,此時瞄準圖像應該已確定;這邊請注意影片中抵肩位置,非傳統肩窩位置。 【保險】: Turn off保險(抱歉我忘了是開還關了,好難記) 【扣】: 食指放到板機上。這邊有個細節,細看會發現Coch在這步驟以壓掉板機第一段行程。 【射】: 射擊後Turn on保險 後三動Coch有個口訣為:Safety~Finger~Fire/Sight(Dry) 影片中有提到後三動會與抵肩幾乎在同時完成,這部分我是有些疑慮的,尤其在上篇中討論到的普訓狀況,請大家訓練時要謹慎斟酌;建議是一動一動作順後,再慢慢把速度加上去。 這邊另外分享一個小訣竅,在High Ready的動作時,槍口位置預先點在你的目標上,在推槍出去時能更快速的進行瞄準。影片最後也示範了Low Ready的情境,不過基本原理類似就不多介紹囉。

【民防】IF CRISIS OR WAR COMES 當危機或戰爭來臨時  - 2018 瑞典民防手冊 - 下篇[動員、緊急狀態與避難]

本篇接續 IF CRISIS OR WAR COMES 當危機或戰爭來臨時 — 瑞典2018民防手冊 — 上篇[心態、訊息與恐怖攻擊] ,下篇的內容著重於瑞典總體防禦的組織架構、動員方式以及緊急狀態下的應變措施。相較於瑞典,台灣在民防體系的準備上明顯的不足,期望透過本篇的翻譯,可以提供相關單位與部分有興趣民眾一些啟發。 瑞典的國防 SAAB JAS-39戰機為當今世上最佳的短場起降戰機 總體防禦 「總體防禦」一詞,泛指所有在瑞典全國進行戰爭準備時,所必需、必要之活動。瑞典的總體防禦,由 「軍事防務」 與 「民防系統」 兩部分所組成。 軍事防務 瑞典的軍事防衛主力,由瑞典國防軍(Swedish Armed Forces)與瑞典鄉土防衛隊(Home Guard)兩支主力所構成,另外上有數個政府的公共事務支援單位,支援瑞典的軍事防禦。瑞典國防軍(Swedish Armed Forces)負責防禦瑞典的領土與邊界。 民防系統 民防是指整個社會在面對戰爭與威脅時的應變處理,民防的工作組織包含了中央政府機構、縣市政府、地區單位、私人企業與志願性的民間組織及平民。這些組織的任務是在戰爭與威脅中維持例如醫療系統或是公共運輸工具的運行等。在戰爭中,瑞典的公民必需加入民防系統,支援國防軍的武裝部隊。 瑞典人對於總體防禦的責任與貢獻 每個瑞典人都必需要對國土防衛做出貢獻,這意味著每個居住於這片土地上,年齡介於16至70歲間的居民,都必需一同面對戰爭與威脅,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貢獻。 即使為女性,只要符合役齡也須為國防盡力(圖:Flicker) 為國土防衛做出貢獻的方式有以下三種: 經徵召進入瑞典國防軍 經徵召進入政府所設立的民防機構 繼續服務這些戰時仍必需持續運作的組織,這意味著你必需要繼續維持你的日常工作、自願性的組織以及瑞典國家就業服務處的動員工作,這對於瑞典的總體防禦是非常至關重要的。 瑞典國防軍(圖: Sputnik International ) 每位被徵召進行總體防禦的瑞典公民,在戰時會收到兩種通知形式,一種是郵寄的動員通知書,另一種則是由工作岡位的雇主做通知。 多年來瑞典政府對於戰爭與威脅的應對準備非常的有限。政府建設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和平時期的災害防治,如水災或是IT系統的破壞。但隨著地緣政治情勢的改變,政府有了做好全面性防禦的決心,這也是瑞典民防計畫恢復的原因。恢復全面的防禦...

【通識】三線裝備(Three lines of gear)的整備邏輯  -  兩種戰鬥個裝 + 兩種民防情境

前幾週Yeti在自己粉專【 Tac. Dog 戰術狗 】中分享過來自歐洲戶外電商平台 Varusteleka ,介紹三線裝備的專文< Three lines of gear placement — right gear in the right place (譯:三線裝備的配置 — 把對的裝備放在對的地方)>,為了可以幫助更多朋友方便閱讀,學習配置自己的裝備,提姆這裡稍作篇幅簡單將其翻譯為中文。以下也附上<< 原文連結 >>。 日常戶外穿著,我們習以為常的多層洋蔥式穿搭法,防風、排汗、防止熱散失等,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功能。而這樣的邏輯概念,也可以被應用在戶外活動、或是軍事行動的裝備設定上。 各國部隊對於此種裝備設定邏輯都會以不同術語去稱呼,芬蘭以「三環」詮釋這邏輯,但多數國家則是以「三線裝備」稱呼。不過總體而言它形塑的是一個 三階層模型 的概念。 在這篇文中我們將會以三線狀備的概念與範例,來解釋如何應用於軍事行動、或是日常生活的裝備設定。 註:該篇以芬蘭作為實際案例,提供大家參考。 全裝芬蘭偵察兵示意(圖: Varusteleka ) 生存、任務應用與行動維持(Surviving, carrying out the mission, and staying operational) 這段落講解三線裝備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會以層/環/線來描述,但就像上一段說的,你只要照你的國家使用習慣稱呼即可,而台灣與美國相通,通常是以「三線」稱呼。 ✔第一線:生存裝備 行動、活動中用來幫助你存活,並成為建立其他線裝備之基礎所需之裝備。第一線裝備是永不離身,將其配置或收納在最貼身的位置,像是衣褲口袋、適合的收納包、袋,腰帶甚至是槍支上 編按:設想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你扔掉了所有的背包、背心載具,那些可以貼身放在身上仍然幫助你活下來的物件。 ✔第二線:任務應用 應用於執行任務、並在任務中維繫你生存的裝備。除了執行任務中,休息或在基地時你可以將它們卸下。第二線裝備在必要時,也可以視情況挪移到第一線的位置。第二線裝備通常配置於戰術背心、戰術胸掛、小型水袋/巡邏包等。 ✔第三線:行動維持 用於維持長時間行動的裝備,內容包含食品、個人盥洗、宿營裝備、維修保養工具等,這些裝備多數時在作戰、執行任務前可至定點卸下隱藏,但有時仍可能背負著作戰。 第三線可被收納於帆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