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曾與朋友討論到在射擊能力之外,步法、持槍也是能夠影響突入成敗的基本技能。
Orion Training Group(OTG)教官Jason提到,在使用符合常見門寬短的突擊步槍或是衝鋒槍時,我們可以輕易地將槍口以小角度推進門內去檢視房間剩餘的未知空間(Dead space),但有時依據任務需求加上了消音管的長度,很容易讓人卡在門前;甚至有些單位如我國後備,需要以20寸槍管、全尺寸托的步槍進行突入時,就會遇到很大的麻煩。
這部影片將從進門深角(Deep Corner)內,或稱之為即刻威脅區域(Immediate Threat Area)的位置,拍攝教官Jason與Jared的實際操作過程,並探討抵肩(In Shoulder)45度角切入與時下常見的越肩、腋窩收槍(Retracting),這三種持槍姿勢進門時的優勢與劣勢。
以下順序依據影片時間線排列。
註1:過去有一說是全長100公分內,是較適合限制空間作戰的步槍,在於國外常見門寬為100公分,就台灣住宅空間而言,寬度則可能落在80~90公分。
註2:Dead Space是指突入點與深角間產生門外看不到的夾角空間,如果不清楚建議先參閱先前整理自OTG團隊的《入口評估 VS 動態突入 - 五種高風險突入策略》,這對接下來的內容會有影響。
收槍(Retracting)
這是種在近五年CQB訓練影片中很常見的進門操作手法,從大家最討厭的GBRS、Clint的推薦的Project Gecko或是今天分享的OTG,乃至一些歐美一線部隊的訓練影片都可見到,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有些教官會稱之為縮槍(Compressed)或是短托(Short Stock),因為沒有特定的稱呼,大家可以利用這幾個關鍵字做搜尋;收槍分為基於Low Ready的「越肩(Over Shoulder)」與基於High Ready「腋窩下(Under Armpit)」兩種形式。
越肩(Over Shoulder)
作法:突入時將槍托向上回縮跨過肩膀上方,當槍口推進門內後指向未確認的深角,再回復到標準的持槍知識。
Jason提到這麼做會有個顯著的缺點 - 此時槍托位於肩膀上,若在即刻危險區內有人試圖抬起你的槍口甚至抓住槍,那麼你很容易失去槍口的控制權。
也因此,他提到這邊要特別注意的重點是你的右手要保持在「能操作保險與板機的狀態」,因為肩上優勢在於你仍然可以應用光學瞄具做瞄準,所以要先下手為強。
腋窩下(Under Armpit)
作法:突入時將槍托水平收至腋下,跨進門檻後槍口指向深角,再以High Ready的方式進行抵肩
這種收槍方式的優點在於 - 當突入遭遇近迫威脅時可以直接以槍口進行刺擊,而保持操作火控能力的右手也能直接進行指向射擊(當然相對的問題是缺乏瞄準圖像)。
而這裡Jared也提到了一個缺點 - 假設你有安裝任何加長型的槍機拉柄,當穿著戰術背心時很容易被包圍上的快拆扣、各種副包勾到;因此Jason分享他在操作時,會刻意將手肘往外伸(或上抬)讓拉柄避開身上配件。
抵肩(In Shoulder)45度角切入
作法:正常的抵肩持槍,進門前先往外跨一步從45度角位置走進門,再將槍口回拉指向深角。
Jason提到直接抵肩切入的優勢在於 - 你可以維持標準的射擊姿勢進入房間,擁有較佳的掃視、戰鬥姿態去提供較高的射擊效率,但相對的你無法以小角度切進房間。
Jason與Jared在這部分提到抵肩的問題在於 - 無法以小角度走進房門,此時突入點與深角間將會出現30至40度的空窗;但如果能及時拉回槍口指向深角,他們認為這並不是太大的問題。
綜合分析
這部分Jason解釋了為何他偏好前兩種收槍技術多於抵肩的原因 - 槍口指向的連貫性。
雖然從上面描述看來三種方式其實各有利弊,但Jason解釋道 - 如果以抵肩的方式進入,射手必須先將槍口回拉指向深角,確認未知區域安全後才能轉向其他角度(ITCQB中角落為先的概念);反之,如果採小角度收槍進門,槍口較能快速指向深角、立刻確認區域安全,然後轉向其他角度。
Jared補充,這在界外評估狀況中差異並不太明顯(編:因為已經在門外確認到剩下深角),但在動態突入狀況中,無法看清所有事物的狀況下就會影響突入的安全。
不過即便兩位教官有明顯偏好,但他們依然強調這屬於他們的偏好,在突入時任何人都應該清楚的了解策略的優缺點,並保有他們的決策權。
影片最後Jason也請來兩位體型、使用槍長不同的學員來示範肩上(Over Shoulder),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