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戰術】入口評估 VS 動態突入 - 五種高風險突入策略

 


OTG這部“Tape House Drills: CQB Drills You Can Do Anywhere”教學影片,集合了前面我們曾經介紹過的突入方式,他們將限制空間戰鬥的突入策略分為兩大類,包含應是發展自以色列ITCQB的入口評估(Threshold Assessment) 技術與歐美主流的動態突入(Dynamic Entry) 

相信看完後你會更了解前支影片的操作邏輯,不過在開始之前,讓我們先了解這兩大類的區別:

入口評估(Threshold Assessment)

或稱Deliberate tactics(字面翻思考評估戰術) 選擇在房外透過切角評估房內狀況、解決房內威脅來源,將不可控的角度壓縮至最小後進行突入。

註:Threshold字意為「門檻」,以門檻作為進入房門之界限之意,故翻「入口」;另外Deliberate有問定、深思熟慮之意,因此在先前文章中我們將“Deliberate clearance”譯作「穩定排除」。

延伸閱讀:

【通識】關於「切派(Slicing the pie)」技巧

【戰術】水泥叢林大逃殺2 - 高風險突入與限制空間戰鬥


動態突入(Dynamic Entry)

不事先評估房內狀況,秉持速度(Speed)、出奇不意(Surprise)、猛烈進攻(Violence of Action)三要素,透過干擾威脅的OODA決策進行突入,有時會搭配震撼、閃光彈等。

延伸閱讀:

【戰術】動態突入(Dynamic Entries)行不行?

【戰術】CQB時的轉向突入(Button hook entry)


這則影片中教官將以兩人突入「中開門的房間(Center Fed)」為範例,示範這兩大類五種突入策略的優勢、劣勢以及可以應用到的範圍。


一點閱讀前你需要知道的事...

在影片的最後,示範的兩位教官提到這五種突入策略並非「準則」,因為有太多的環境因素需要一起考慮,所以最好當作是五種方案的「教學演示」,然後依照自己當前身處的環境去做選擇。

這點很重要,也是大家常常忘記的事情,因此拉到前面來講。


標示說明

  • 第一員 - 藍色
  • 第二員 - 黃色
  • 綠色 - 已被檢查的安全區域
  • 紅色 - 未被確認的風險區域


入口評估(Threshold Assessment)策略

這部分共有雙重平移 (Double Panning)、你抓你打(You catch/You clean)與中央確認 (Center Check)等三種策略。

不過在討論策略前,必須先建立深角(Deep Coner)或稱遠角(Far Coner)的概念。

深角(Deep Coner)指的房內無法從門外觀測到的角落,即便持槍的第一員在門邊貼緊牆面往內看,他的視野與深角間仍有一段無法觀測的狹窄區域,OTG稱為"Dead Space" - 用空間(Space)代表這區域是允許敵人躲藏的。

影片中紅色的區域


一. 雙重平移 (Double Panning)

操作:第一員以己側門邊為軸心沿著門外的扇形路徑,平移(Panning)至另一端的門邊,同時槍口順著軸心對門內進行掃視,當抵達另一端時,未確認過的角度區域,將僅剩下位於兩側深角的Dead Space。

第二員則須在前一員繞過門框中線時,隨即接替盯住已確認的角度。平移完成後,兩人可以順勢朝自己面對的最小阻力的方向(Flow)進行突入處理兩側深角,並由工作量較少的第二員先走。

假如第一員在平移過程中發現了房間內部的威脅(影片範例剛好在12點鐘方向),這時他可以選擇擊倒威脅後繼續平移或直接進行突入 - 雖然房內仍有大半角度未確認,但OTG提到兩個決策都沒有錯,就看你要不要賭,但就他們的觀點會選擇繼續平移確認完最大角度,並讓第二把槍有使用的空間。

第二員則跟隨第一員的決策進行反應,例如影片範例第一員發現威脅後選擇擊倒、繼續平移,讓第二員迅速地以最小暴露角度平移出,壓制住已確認區域;這動作很像兩人同時平移,所以稱作雙重平移 (Double Panning)。

反之如果第一員選擇開槍後直接突入,則會進入後面的你捉你打(You catch/You clean)策略。




二. 你捉你打(You catch/You clean)

顧名思義就是「看到就打」,影片提到第一員選擇放掉已知目標繼續平移,有時是違反人類自然行為的 - 當第一員平移到門中央,發現威脅並選擇接戰時,他將以動態、暴力的方式往門內推進,而不是中斷射擊切換回原本的掃視狀態,前者是較符合人類自然反應的。

範例中此房間在第一員接戰前,未確認區域已剩下40%內,第一員在推入後即可立刻迴轉處理這些區域,第二員則同時朝順向進入,處裡原本的深角。

影片中提到,除非是重大的反恐行動(或戰場?),多數狀況下房內不會超過一個威脅,也讓大多數的戰術團隊會選擇你捉我打的策略。



三. 中央確認 (Center Check)

如果你捉你打(You catch/You clean)是在平移(Panning)過程中遭遇威脅的自然反應,那麼中央確認 (Center Check)就是個有意為之的策略 - 為保持辨識與接戰的節奏,第一員可以在平移到門中央時選擇直接進門轉入剩下未確認的角度。

此時第二員的反應則突顯團隊工作「優先性」的重要 - 中央確認策略中第一員進門時,第二員槍仍是收著的,因此不會有槍口指向問題;但在雙重平移的過程中第二員已出槍射擊,因此需要記得收槍讓第一員進入。


動態突入(Dynamic Entry)策略

一. 最小阻力路徑先行(Path of least resistance)

影片提到的第一個重點,即是:「選擇這個策略,你最好有明確的理由,以及很厲害的支援團隊。」動態突入中第一員在未確認的狀態下,往順向的最小阻力路徑突入,它將面對最大的未確認角度。


同時,第二員為了配合前者必須進行轉向突入(Button Hooking)進門,但這種身體必須大幅轉向的進門方式相對緩慢,且可能因爲與第一員進門的時間差,讓他身後出現破綻。

不過架設你身處於80公分以下的狹窄廊道,你可能將不得不採取這個策略。


二. 轉向突入先行(Button Hooking)

與其走最小阻力路徑讓背後缺乏保護,影片建議第一員一開始就先迴轉進門,讓第二員經最小阻力路徑快速彌補背後的空擋。



在殺手屋之外該如何練習?

這主題反而是這部影片開頭所提到的,方法很多種,但他們相當推薦可以用膠帶貼岀大概的房間輪廓,並利用竹竿、木桿作為門框練習;不過要記得的是,在真實的環境中你無法看到牆後的事物,這點是練習時必須考慮到的。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影片後半段的做法。


Tape House Drills: CQB Drills You Can Do Anywhere



其他人都在看...

【民防】In Case of Emergency or War 烏克蘭民防手冊 - 應急準備篇

目前可知民主陣營有提供公民急難指引的各國中,烏克蘭是近10年中唯一有發生大規模戰鬥的國家,也因此讓Yeti對於他們民防手冊產生的十足的好奇。 究竟烏克蘭的民防手冊是否有值得讓台灣借鏡之處?接下來【Tac.Dog 戰術狗】部落格將與您一起透過逐步更新的方式,慢慢認識烏克蘭人對於戰爭的應急準備邏輯。 註:文內提及之財務、法務相關議題,均為烏克蘭當地狀況,僅供參考但不一定適用於台灣,如果你有相關需求,請在國內尋求相關資源、支持。 烏克蘭民防手冊《In Case of Emergency or War 》網路手冊共四個基本篇章,包含: 1.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 2.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通訊與資訊檢視 3. Shelter 庇護所 4. In the combat area 熱區內 5. Preparation of civil defense in the siege 圍困情境的民防準備 6. Behaving in occupied territory 佔領區的行為 7. Evacu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shelters 疏散與庇護所的機構 8. Psychological support during the war 戰爭期間的心理支持 9. Needs of Priority: Guide for Volunteers 最重要的需求:志願者指南 10. What to do during a chemical weapon attack 化學武器攻擊與應變 原文網址: https://dovidka.info/en/handbook/ 本篇將自烏克蘭民防手冊的第一章 -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開始整理,內容包含了: 一.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 二. What to do in case of flooding? 發生洪水的應對 三. How to prepare a water supply 如何準備水源 四. How to prepare a vehicle 如何準備車輛 五. What products to sto...

【戰術】臥姿射擊基礎

在戰術射擊領域,我們經常會將目光放在立姿與跪姿的轉換上,不過從近年各戰役的影像中會發現,基本臥姿的射擊仍然應用在許多情境中,因此本篇我們會將涉及姿態的焦點,轉向大家當兵都打過的臥射訓練練習。 這部影片是Tactical Hyve頻道基本射擊姿勢影片其一,由退役海豹教官Coch分享如何進行臥射。 (為精確描述,以下方向皆為右撇子持槍情境) 一. 臥姿 開頭與國軍類似,將拋殼口向上、槍口朝向目標擺放然後趴下;趴下後Coch透過一個類似超人飛行的姿勢讓脊椎保持一線,這裏他提到在穿著戰術背心與胸掛時,不太容易這樣做,而真實環境也不像靶場有平坦的地面,但仍有其他替代方式去調整身體。 接著將雙腿向外張開,並將腳跟貼平地面,這麼做的是為了讓你在射擊時身體有更好的支撐性,而不是什麼傳說中的避免腳根被射到。 二. 握持 如同Mike Glover在如何持槍中的介紹,Coch也提到臥射持槍一樣是將槍的瞄準線「放到自己眼前」抵肩;他經常會看到有些朋友臥射會抵得太低,然後低頭用往上看的角度找準星做瞄準,這是不對的方式。 抵肩後讓槍與左手肘垂直於地面,此時彈匣會「輕貼」著左手上臂,接著用右手握握把時將彈夾壓住即可(Coch用Lock「鎖住」來形容這個動作);Coch提示,這個動作要注意左手肘不要太過刻意往內、二頭肌不要太過緊繃,且右手Lock動作也不要過度推擠,否則身體重心會讓你向左側滾動,這應該是個可以自然、放鬆維持很久的姿勢。 三.瞄準 接著,由上往下方把顴骨位置放在槍托上,自然地進行貼塞,以眼睛直視穿過覘孔、準星與目標,形成瞄準圖像。 此時若要調整槍口指向,Coch會建議可透過移動臀部的方式改變槍口角度 - 例如你發現自己的準星偏左,可嘗試左移自己的臀部讓指向角度右轉;假如準星過高則可讓臀部微向前移,次時準星會自然下沉。 四. 射擊 調整呼吸吐納,在吐氣至自然停止時暫停(吐氣到底準備吸氣的點),然後進行扣擊。Coch這邊提到,如果你在吸飽氣的狀態下,你反而會像在坐在氣墊上一般搖搖晃晃。 他也分享在吐氣到底時,會暫停一秒先讓瞄準圖像恢復後,再做扣擊;擊發後,讓呼吸回覆循環,等回到相同的呼吸點時,重置自己的瞄準再進行下一輪射擊。 在歸零射擊時,通常會進行三個後檢查彈著與調整準星(美軍現行似乎已調整為五發)。 其他臥射姿勢 有時因環境需要,射手會需要以較低的姿態進行臥射,有些人會直接在彈匣插...

【通識】三線裝備(Three lines of gear)的整備邏輯  -  兩種戰鬥個裝 + 兩種民防情境

前幾週Yeti在自己粉專【 Tac. Dog 戰術狗 】中分享過來自歐洲戶外電商平台 Varusteleka ,介紹三線裝備的專文< Three lines of gear placement — right gear in the right place (譯:三線裝備的配置 — 把對的裝備放在對的地方)>,為了可以幫助更多朋友方便閱讀,學習配置自己的裝備,提姆這裡稍作篇幅簡單將其翻譯為中文。以下也附上<< 原文連結 >>。 日常戶外穿著,我們習以為常的多層洋蔥式穿搭法,防風、排汗、防止熱散失等,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功能。而這樣的邏輯概念,也可以被應用在戶外活動、或是軍事行動的裝備設定上。 各國部隊對於此種裝備設定邏輯都會以不同術語去稱呼,芬蘭以「三環」詮釋這邏輯,但多數國家則是以「三線裝備」稱呼。不過總體而言它形塑的是一個 三階層模型 的概念。 在這篇文中我們將會以三線狀備的概念與範例,來解釋如何應用於軍事行動、或是日常生活的裝備設定。 註:該篇以芬蘭作為實際案例,提供大家參考。 全裝芬蘭偵察兵示意(圖: Varusteleka ) 生存、任務應用與行動維持(Surviving, carrying out the mission, and staying operational) 這段落講解三線裝備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會以層/環/線來描述,但就像上一段說的,你只要照你的國家使用習慣稱呼即可,而台灣與美國相通,通常是以「三線」稱呼。 ✔第一線:生存裝備 行動、活動中用來幫助你存活,並成為建立其他線裝備之基礎所需之裝備。第一線裝備是永不離身,將其配置或收納在最貼身的位置,像是衣褲口袋、適合的收納包、袋,腰帶甚至是槍支上 編按:設想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你扔掉了所有的背包、背心載具,那些可以貼身放在身上仍然幫助你活下來的物件。 ✔第二線:任務應用 應用於執行任務、並在任務中維繫你生存的裝備。除了執行任務中,休息或在基地時你可以將它們卸下。第二線裝備在必要時,也可以視情況挪移到第一線的位置。第二線裝備通常配置於戰術背心、戰術胸掛、小型水袋/巡邏包等。 ✔第三線:行動維持 用於維持長時間行動的裝備,內容包含食品、個人盥洗、宿營裝備、維修保養工具等,這些裝備多數時在作戰、執行任務前可至定點卸下隱藏,但有時仍可能背負著作戰。 第三線可被收納於帆布包...

【戰術】海豹部隊的基礎步槍出槍法

  本篇引用Tactical Hyve的影片,由退役海豹教官Coch分解示範基本High and Low 出槍。 在影片開始,Coch以走路舉例:走很快很多時候並不意味你在快速運動,你只是把「行走的動作做得很順暢(Smooth)而已」;同理,如何讓出槍變的迅速,也在於你如何把出槍抵肩的動作做順。 當你發現目標並確認為威脅時,Coch建議的出槍流程我們可以整理翻譯為以下中文順序: 「瞄、貼、抵、保險、扣、射」 【瞄】: 頭部不動(或隨瞄具款式最小動作),將瞄具放到雙眼視線與目標的連線上。 【貼】: 用槍托貼臉頰(非傳統臉頰去貼槍托,這要注意),讓射擊與瞄準線趨近身體中軸;從這步驟已經開始形成初步瞄準圖像。 【抵】: 回拉槍身抵肩,此時瞄準圖像應該已確定;這邊請注意影片中抵肩位置,非傳統肩窩位置。 【保險】: Turn off保險(抱歉我忘了是開還關了,好難記) 【扣】: 食指放到板機上。這邊有個細節,細看會發現Coch在這步驟以壓掉板機第一段行程。 【射】: 射擊後Turn on保險 後三動Coch有個口訣為:Safety~Finger~Fire/Sight(Dry) 影片中有提到後三動會與抵肩幾乎在同時完成,這部分我是有些疑慮的,尤其在上篇中討論到的普訓狀況,請大家訓練時要謹慎斟酌;建議是一動一動作順後,再慢慢把速度加上去。 這邊另外分享一個小訣竅,在High Ready的動作時,槍口位置預先點在你的目標上,在推槍出去時能更快速的進行瞄準。影片最後也示範了Low Ready的情境,不過基本原理類似就不多介紹囉。

【通識】基礎巡邏技巧 - 團隊技巧篇

先前我們曾分享過部落格Swift/Silent/Deadly作者Justin 《組織偵察小隊 - 所需的角色與職掌》 ,本文我們將再次回到他的部落格中,挖掘一個偵察、巡邏小隊整體所需具備的技能知識,在軍事巡邏技術中,探詢公民避難所需的技術。 本文為Justin巡邏系列文章的第五篇,延續第四篇《進入偵察目標區》中小隊抵達任務進入點的情境,前篇內容90%較不適用於民用與後備動員情境(多數人應該沒機會跳HALO,或是進行舟艇滲透),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參考 連結 。 以下文字摘錄自: 《Recce Patrolling V: Basic Patrolling Skills》 進行隱蔽 所以本篇以一個簡單的情境開場 - 團隊成員搭乘車輛抵達任務的進入點,並在距離下車位置的25~50公尺迅速儘速灌木叢進行隱蔽。 道路是開放、線性的場域,人員走在上面必定暴露自身位置,因此快速找到隱蔽位置是相當重要的;此處Justin也提醒,進入時最好確定與任務行徑方向同側,避免後續還要穿越道路。 安全停止 搭乘載具到下車進入隱蔽處,對多數人而言這是個舟車勞頓且辛苦的過程,因此這個階段應該讓自己有時間調整自己的感官,擺脫吵雜的載具進入任務的情境。 因此初入隱蔽處的小隊成員,應彼此以1~2公尺為兼具進入360防禦隊形,並採取能讓自己舒適、維持15分鐘的警戒姿態 - Justin表示通常他們會採取高跪姿、裝備維持上身狀態,假設有人聽到些什麼,團隊也可以隨時進行移動。 這15分鐘的過程並非純粹發呆,小隊要進行第一個工作 - SLLS 進行SLLS 我們曾在 《小市民的戰場移動(中篇)》 提到的SLLS技術,就是源自於偵察小隊的軍用技術。 SLLS技術跟過平交道一樣基於「停」、「看」、「聽」,以及「嗅」四個步驟,可以有效的更新你對於陌生環境的認知訊息,小隊在繼續前進應盡可能地搜集陌生環境中的所有訊息,作法如下: ◉ 停(Stop):停止除了呼吸與轉動頭部、眼珠外的所有動作,包含不要移動、不要觸碰你的裝備。 ◉ 看(Look):全隊一起先從25~50公尺處開始由左至右掃視,然後再由右至左做確認;接著放大觀看距離到50~75公尺以同方式,偵察任何可能與敵人相關的跡象。檢查遠處時,也別忘了注意自己腳底、周圍是否存在垃圾或彈殼之類的可疑物品。 ◉ 聽(Listen):用心傾聽任何可能暴露敵人位置的聲音,像是汽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