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三線裝備(Three lines of gear)的整備邏輯  -  兩種戰鬥個裝 + 兩種民防情境

前幾週Yeti在自己粉專【Tac. Dog 戰術狗】中分享過來自歐洲戶外電商平台Varusteleka,介紹三線裝備的專文<Three lines of gear placement — right gear in the right place (譯:三線裝備的配置 — 把對的裝備放在對的地方)>,為了可以幫助更多朋友方便閱讀,學習配置自己的裝備,提姆這裡稍作篇幅簡單將其翻譯為中文。以下也附上<<原文連結>>。

日常戶外穿著,我們習以為常的多層洋蔥式穿搭法,防風、排汗、防止熱散失等,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功能。而這樣的邏輯概念,也可以被應用在戶外活動、或是軍事行動的裝備設定上。

各國部隊對於此種裝備設定邏輯都會以不同術語去稱呼,芬蘭以「三環」詮釋這邏輯,但多數國家則是以「三線裝備」稱呼。不過總體而言它形塑的是一個三階層模型的概念。

在這篇文中我們將會以三線狀備的概念與範例,來解釋如何應用於軍事行動、或是日常生活的裝備設定。

註:該篇以芬蘭作為實際案例,提供大家參考。


全裝芬蘭偵察兵示意(圖:Varusteleka


生存、任務應用與行動維持(Surviving, carrying out the mission, and staying operational)

這段落講解三線裝備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會以層/環/線來描述,但就像上一段說的,你只要照你的國家使用習慣稱呼即可,而台灣與美國相通,通常是以「三線」稱呼。

✔第一線:生存裝備

行動、活動中用來幫助你存活,並成為建立其他線裝備之基礎所需之裝備。第一線裝備是永不離身,將其配置或收納在最貼身的位置,像是衣褲口袋、適合的收納包、袋,腰帶甚至是槍支上
編按:設想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你扔掉了所有的背包、背心載具,那些可以貼身放在身上仍然幫助你活下來的物件。

✔第二線:任務應用

應用於執行任務、並在任務中維繫你生存的裝備。除了執行任務中,休息或在基地時你可以將它們卸下。第二線裝備在必要時,也可以視情況挪移到第一線的位置。第二線裝備通常配置於戰術背心、戰術胸掛、小型水袋/巡邏包等。

✔第三線:行動維持

用於維持長時間行動的裝備,內容包含食品、個人盥洗、宿營裝備、維修保養工具等,這些裝備多數時在作戰、執行任務前可至定點卸下隱藏,但有時仍可能背負著作戰。

第三線可被收納於帆布包、高容量登山行李包甚至是交通工具上;同樣的,你也可以視情況將其配置到第二或第一線裝備中。

註:三線裝備每線中間其實有許多模糊地帶,而實際攜帶的品項也會因為任務需求有所不同。上述定義僅為各線的核心主軸,提供大家在配置時方便依據實際狀況思考。

三線的裝備內容應可互相互補,如何讓它們緊密結合並順手操作,對於任務的成敗與個人生存的機率至關重要。

以下將提供幾個三線裝備使用的參考情境。


偵查任務/偵察兵

第一線裝備:配置於隨身的衣褲、腰帶與步槍上。

☐求生刀(Knife)
☐生火工具(Fire-making tools)
☐求生工具組(Survival kit)
☐口袋備用彈藥30發(Spare ammunition in the pockets)
☐急救繃帶(First-aid bandage)
☐地圖(Map)
☐指北針與GPS(Compass and GPS)
☐筆記工具(Equipment for taking notes)
☐照明(Lamp)
☐緊急口糧(Emergency rations)
☐CAT 止血帶(Tourniquet)

偵查任務的第一線裝備(圖:Varusteleka


第二線裝備:配置於戰術胸掛與一日包內

☐ 三個彈匣(3 magazines)
☐ 飲用水(Water)
☐ 夜視裝備(Night vision equipment)
☐ 個人急救包(IFAK)
☐ 通信設備(Radio)
☐ 迷彩外套與偽裝膏(Camouflage cloak and camo face paint)
☐ 防寒外套或雨衣(Warm jacket for breaks and/or rain clothing)
☐ 任務期間的食物(Food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mission)
☐ 特定任務裝備,如:倍率鏡、感應器、或其他彈藥(Mission-specific gear, such as optics, sensors, or ammo)
偵查任務的第二線裝備(圖:Varusteleka


第三線裝備:約三日包內容物

☐ 更換衣物(Spare clothes)
☐ 迷彩工作服或外套(Camo overalls or loft jacket)
☐ 睡袋、睡墊、防水布或露宿袋(Sleeping bag, sleeping pad, tarp or bivy)
☐ 食物(Food)
☐ 飲用水(Water)
☐ 炊具(Cooker)
☐ 備用彈藥(Spare ammunition)
☐ 備用電池與各式工具(Spare batteries for various gadgets)
☐ 尚未使用到的裝備,如:無線電、炸藥、工具或其他此類別裝備。(Mission-specific gear that isn’t in use at the moment. For example, radio, explosives, tools, and other similar gear)


偵查任務的第三線裝備(圖:Varusteleka


步兵或憲兵裝備

第一線裝備:攜帶突擊步槍與以下裝備 —

☐ 手槍與手槍彈匣,如果沒有使用手槍,請至少攜帶一個備用突擊步槍彈匣。(Pistol and spare pistol mags if the pistol is in use. If the pistol isn’t in use, at least one assault rifle magazine)
☐ 如果需要,請攜帶胡椒噴霧、伸縮警棍與手套(Pepper spray, telescopic baton, and handcuffs if needed)
☐ 刀(Knife)
☐ 止血帶與急救繃帶(收納於同一包中)(Tourniquet and the first-aid bandage (Bleeder pouch))
☐ 地圖、指北針與GPS (Map, compass, and GPS)
☐ 書寫裝備(Note-taking equipment)

此外在第一線裝備中配置一個彈匣袋與回收袋是很實用的,如果需要你也可以把它放在第二線裝備中。 


步兵第一線裝備(圖:Varusteleka



第二線裝備:包含防彈頭盔、抗彈板、插板背心與以下裝備 —

☐ 3~4個突擊步槍彈匣(3–4 assault rifle mags)
☐ 背部水袋包(Water reservoir on the back)
☐ 止血帶、配置於雙手皆易取得位置(Tourniquet placed in the middle, usable with both hands)
☐ 個人急救包(IFAK)
☐ 雙聯手榴彈袋(Grenade pouches for at least 2 grenades)
☐ 雜物袋 數個— 可放置清槍工具、望遠鏡、偽裝膏、束帶、電火布、螢光棒、生火工具等等(General purpose pouch (gun cleaning kit, compact binoculars, camo face paint, cable ties, tape, light sticks, fire-making tools, etc.))
☐ 防毒面具(Gas mask when required)
☐ 任務裝備 — 如:夜視鏡、無線電、機槍備用槍管或是綑綁戰俘用大束帶(Missions-specific gear, such as night vision binoculars, radio, spare can for the machine gun, and large cable ties for tying the prisoners)

必要時可留在運輸載具內的突擊背包,內含以下裝備(Assault pack that can be left in the armored personnel carrier if necessary, containing the following items):

☐ 2~3個彈匣(2–3 magazines)
☐ 餐具與乾糧(Cutlery and dry food)
☐ 折疊工兵鏟(E-tool)
☐ 雨衣/生化防護衣與防毒面具( Rain clothing and/or CBNR suit and gas mask)
☐ 晨間用防寒夾克(Warmer jacket for breaks)
☐ 其他裝備(Additional missions-specific gear: e.g. ammo, grenades, flares)
步兵第二線裝備(圖:Varusteleka)


第三線裝備:以多日包攜行或放置車輛載具中

☐ 更換衣物(Spare clothes)
☐ 睡袋、睡墊(Sleeping bag, sleeping pad)

如同每一個領域,具備越多的知識可以讓你在這領域走得更長遠。記住,使用三線裝備邏輯來管理裝備前,透過確實了解你的任務與個人職責去選用適合的裝備是非常重要的,而您所處的單位運作模式與準則也都會影響你的裝備選用。

本文的目標是「把對的裝備放在對的地方,在需要的時候可以輕易使用」回顧一下上述經驗法則,其實三線的管理邏輯就是這麼簡單:

  •  永遠將第一線裝備固定在你最熟悉的位置,不要任意改變它們的設定。
  •  依照你的任務需求去調整你的第二線裝備。
  •  依照行動中你會停留的地點或可使用的載具去調整你的第三線裝備。


EDC(Every Day Carry)與戶外活動

多數討論三線裝備設定都是以軍事行動為主要情境想定,但面對生活中各種瞬息萬變的狀況,在這篇<Three lines of gear placement — right gear in the right place>中卻也為讀者提供了日常生活與戶外活動中,設定三線裝備的參考範例。

日常生活中的三線裝備設定

『注意!!』以下內容為原文直翻,並非完全符合台灣法律與社會狀況,後方有*星號之項目在台灣攜可能有法律問題,在配置前請審慎評估或尋求專業意見。

第一線裝備:收納於口袋中

☐ 手機(Phone)
☐ 折刀(Folding knife)*
☐ 小型照明(Small lamp)
☐ 紙、筆(Pen and paper)
☐ 鑰匙(Keys)
● 編按:折刀個人是以瑞士刀這種小型刀具或工具鉗替代。

第二線裝備:收納於隨身背包、小包中

☐ 水瓶(Water bottle)
☐ 保暖或防風擋雨衣物(Warm clothing or rain clothing)
☐ 急救包(First aid kit)
☐ 零嘴、食物(Food)
☐ 備用電源(Spare battery)
● 編按:備用電源可準備行動電源與電池兩種,分別提供手機與其他設備使用唷唷!

第三線裝備:放在車上、機車車廂或自行車包中

☐ 備用衣物(Spare clothes)
☐ 水(Water)
☐ 食物(Food)
☐ 工具(Tools)
☐ 照明工具(Lamp)
☐ 防水布(Tarp)
☐ 毛毯或軍毯(Blanket or woobie)
☐ 信號彈(Emergency flare)*
☐ 反光背心(Safety vest)

● 編按:信號彈雖然在民國87年解除管制,持有不違法,但使用時機與動機執法單位另有認定,所以建議平時還是不要攜帶或放置車內避免惹禍上身。

戶外活動

對於從事野外活動愛好者而言,三線裝備的配置原則其實與軍用配置極其相似,但裝備內容依據你從事登山、漁獵或綜合運動而有所不同。以下將提供一個基本範例做為參考。

第一線裝備:收納於口袋中、或腰帶上

☐ 求生刀(Knife)
☐ 生火工具(Fire making tools)
☐ 地圖(Map)
☐ 指北針與GPS(Compass and GPS)
☐ 小型急救包(Small first aid kit)
☐ 急難口糧(Emergency rations)
☐ 照明工具(Lamp)
☐ 手機(Phone)

第二線裝備:收納於攻頂或單日包內

☐ 飲用水(Water)
☐ 休息時穿著的防寒衣物/或雨衣(Warm clothing for stopping for a break and/or rain clothing)
☐ 食物(Food)
☐ 備用電池(Spare battery)
☐ 任何其他你認為需要的物品,例如短程登山或健行需要的物品(Other items that you need for example for a short hike to the mountain nearby)
● 編按:套用軍用的概念,最後一項就是你從事的戶外活動所需之物品。

第三線裝備:收納於登山包內

☐ 帳篷或單坡天幕(Tent or lean-to)
☐ 睡袋與睡墊(Sleeping bag and sleeping pad)
☐ 備用衣物(Spare clothes)
☐ 食物(Food)
☐ 飲用水(Water)
☐ 炊具(Cooker)
☐ 較大的急救包(Bigger first aid kit)
☐ 備用電源(Spare batteries)
● 編按:至於登山包的選用與打包技巧入門,墾趣這篇文我覺得還滿好懂的

登山必看:登山背包打包技巧、攜帶物品攻略指南


三線裝備的概念在民用領域也相當有用,當你為生活或喜愛的戶外活動建立一套清晰的裝備整理邏輯,都能為後續每次活動減輕不小的整理壓力,無需反覆思考裝備的用途或是遺忘所需要帶的東西。

而當所有的物品、裝備都被固定在熟悉的位置時,即使面對高壓(災難發生時),你也能輕易地找到你要使用的東西。另外提醒你,反覆的嘗試與驗證能幫助你找到最佳的整備方案。


關於本文原作者

Varusteleka 執行長 Jari Laine 是一位活躍的後備軍人、生存主義者、武術家,並專精於軍事偵察領域。此外,他曾被診斷出患有severe gear autism(某種類自閉症)

Mika Mäenpää少校在芬蘭國防軍中服役超過20年的時間,並曾參與聯軍於阿富汗與非洲的軍事行動,此外也在相關政府單位中從事戰術與軍用裝備開發工作。


後記

提姆第一次接觸到三線裝備的準備,是在2017年時的一場MilSim活動,一來對於裝備設定本來就不夠熟悉,二來網路上找資料也不知從什麼關鍵字下手,在朋友間一陣口耳相傳,以及拼湊網路上零碎的資料後,列出一長串的準備清單,結果到頭來才發現自己帶了一堆不必要的裝備。

三線裝備的準備考驗著準備者對自我能力需求的認識,對環境、活動或任務目標的分析與判斷。這當中參雜許多經驗法則,所以入門、甚至第一次準備的朋友,實際操作過不免會有些挫折,但秉持不斷研究、嘗試與驗證的精神,最後一定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配置與準備方式。

最後,翻譯這篇文章以及一些個人經驗分享希望能對你有些幫助,如果你想轉載本文,別忘了註明出處唷!

另外別忘了到【Tac. Dog 戰術狗】粉絲團按讚唷!

https://www.facebook.com/tac.dog5487


其他人都在看...

【通識】基礎巡邏技巧 - 團隊技巧篇

先前我們曾分享過部落格Swift/Silent/Deadly作者Justin 《組織偵察小隊 - 所需的角色與職掌》 ,本文我們將再次回到他的部落格中,挖掘一個偵察、巡邏小隊整體所需具備的技能知識,在軍事巡邏技術中,探詢公民避難所需的技術。 本文為Justin巡邏系列文章的第五篇,延續第四篇《進入偵察目標區》中小隊抵達任務進入點的情境,前篇內容90%較不適用於民用與後備動員情境(多數人應該沒機會跳HALO,或是進行舟艇滲透),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參考 連結 。 以下文字摘錄自: 《Recce Patrolling V: Basic Patrolling Skills》 進行隱蔽 所以本篇以一個簡單的情境開場 - 團隊成員搭乘車輛抵達任務的進入點,並在距離下車位置的25~50公尺迅速儘速灌木叢進行隱蔽。 道路是開放、線性的場域,人員走在上面必定暴露自身位置,因此快速找到隱蔽位置是相當重要的;此處Justin也提醒,進入時最好確定與任務行徑方向同側,避免後續還要穿越道路。 安全停止 搭乘載具到下車進入隱蔽處,對多數人而言這是個舟車勞頓且辛苦的過程,因此這個階段應該讓自己有時間調整自己的感官,擺脫吵雜的載具進入任務的情境。 因此初入隱蔽處的小隊成員,應彼此以1~2公尺為兼具進入360防禦隊形,並採取能讓自己舒適、維持15分鐘的警戒姿態 - Justin表示通常他們會採取高跪姿、裝備維持上身狀態,假設有人聽到些什麼,團隊也可以隨時進行移動。 這15分鐘的過程並非純粹發呆,小隊要進行第一個工作 - SLLS 進行SLLS 我們曾在 《小市民的戰場移動(中篇)》 提到的SLLS技術,就是源自於偵察小隊的軍用技術。 SLLS技術跟過平交道一樣基於「停」、「看」、「聽」,以及「嗅」四個步驟,可以有效的更新你對於陌生環境的認知訊息,小隊在繼續前進應盡可能地搜集陌生環境中的所有訊息,作法如下: ◉ 停(Stop):停止除了呼吸與轉動頭部、眼珠外的所有動作,包含不要移動、不要觸碰你的裝備。 ◉ 看(Look):全隊一起先從25~50公尺處開始由左至右掃視,然後再由右至左做確認;接著放大觀看距離到50~75公尺以同方式,偵察任何可能與敵人相關的跡象。檢查遠處時,也別忘了注意自己腳底、周圍是否存在垃圾或彈殼之類的可疑物品。 ◉ 聽(Listen):用心傾聽任何可能暴露敵人位置的聲音,像是汽車的...

【戰術】海豹部隊的基礎步槍出槍法

  本篇引用Tactical Hyve的影片,由退役海豹教官Coch分解示範基本High and Low 出槍。 在影片開始,Coch以走路舉例:走很快很多時候並不意味你在快速運動,你只是把「行走的動作做得很順暢(Smooth)而已」;同理,如何讓出槍變的迅速,也在於你如何把出槍抵肩的動作做順。 當你發現目標並確認為威脅時,Coch建議的出槍流程我們可以整理翻譯為以下中文順序: 「瞄、貼、抵、保險、扣、射」 【瞄】: 頭部不動(或隨瞄具款式最小動作),將瞄具放到雙眼視線與目標的連線上。 【貼】: 用槍托貼臉頰(非傳統臉頰去貼槍托,這要注意),讓射擊與瞄準線趨近身體中軸;從這步驟已經開始形成初步瞄準圖像。 【抵】: 回拉槍身抵肩,此時瞄準圖像應該已確定;這邊請注意影片中抵肩位置,非傳統肩窩位置。 【保險】: Turn off保險(抱歉我忘了是開還關了,好難記) 【扣】: 食指放到板機上。這邊有個細節,細看會發現Coch在這步驟以壓掉板機第一段行程。 【射】: 射擊後Turn on保險 後三動Coch有個口訣為:Safety~Finger~Fire/Sight(Dry) 影片中有提到後三動會與抵肩幾乎在同時完成,這部分我是有些疑慮的,尤其在上篇中討論到的普訓狀況,請大家訓練時要謹慎斟酌;建議是一動一動作順後,再慢慢把速度加上去。 這邊另外分享一個小訣竅,在High Ready的動作時,槍口位置預先點在你的目標上,在推槍出去時能更快速的進行瞄準。影片最後也示範了Low Ready的情境,不過基本原理類似就不多介紹囉。

【通識】如何在戰術背心上安裝拖曳繩(DARC Strap)?

利用戰術背心的肩帶或背後的提把拖曳傷員,過去是敵火下照護進行緊急後撤時的搬運手段之一。 不過這種拖曳方式的拉力會集中在背心上,傷員其實是被勾在背心上拉著走,因此常發生的狀況是背心結構耐不住拉力與傷員脫離,有時傷員還可能被上升的前板壓迫頸部氣管,引發窒息的可能,也造成後撤的不順暢 - 非不得已在敵火下越快速地將傷員搬離,搬運者的危險就越低。 由知名綠扁帽 R. Mason 所創立的直接行動救援中心 (Direct Action Resource Center, DARC) 在2004年時發展出這種稱為"DARC Strap"的拖行方式 - 以 1英吋的安全織帶,穿過傷員戰術背心並連結腰帶進行拖行,以達到快速後撤的目的。 "DARC Strap"的優勢在於 1. 更省力:藉由織帶向上抬起的力道,可以讓搬運者可以更省力的搬運傷員。 2. 好控制:搬運者可透過穿過背心左右兩側的織帶,輕鬆控制傷員的拖行方向。 不過要用這種方式後撤,團隊成員的背心必須預先安裝"DARC Strap"拖曳帶。 今天剛好看到OTG團隊的Mitchell拍影片分享在FCPC上安裝Drag Strap的方式,就藉這個機會跟分享給大家。 善意提醒:"DARC Drag Strap"的安裝方式,目前Yeti自己至少看過三種以上,因為個人是FCPC的使用者所以分享此片,如果片中的方式你覺得不安心,本文就當拋磚引玉,你不妨也可以嘗試其他的安裝方式。 安裝"DARC Strap" 本片中、你需要的材料/工具有 1. 「1英吋管狀尼龍織帶/扁帶」一捆 2. 「攀岩用負重 D釦」一個 3. 「醫療剪」一把 4. 「打火機」一個 安裝流程 步驟一: 用醫療剪剪出一段織帶(約兩個雙臂展開的長度, 3~3.5公尺),記得用打火機烤一下剪裁處讓它不會開花。 步驟二: 對折織帶抓出中心點,將中心點對齊背心背板的上緣中心點,抓出左右兩端的molle或雷切口,中間剛好是一隻手可提握的距離。 步驟三: 將織帶向下穿,於距離上緣約1/3的地方穿出一段後,穿入下個開口繼續往下(影片1:04處),到底後確認兩側等長,然後將織帶打一個「平結」。 步驟四: 將織帶向上回拉,底部織帶保留能延伸到腰帶位置的長度並扣上攀岩用D釦,接著將拖著織帶的D...

【通識】IFAK DIY - 小資族哪樣醫材該先買?

不可否認在台灣有許多醫材,因爲取得困難、周轉率低,在採購上就是一個「貴」字,讓許多狗友在準備IFAK時有不小的心理壓力。 PrepMedic這部影片我覺得有趣的地方在於,他們為大眾在經費有限的狀況下,如何去組合自己的IFAK,並提供了採購的優先順序建議清單。 本清單依照頻道主Sam認為重要的項目排列,因此他提醒假如你一次只能買一樣,請務必要注意排列順序。 注意: 1. 請盡可能不要在IFAK內放入你不會使用的醫材,那只是佔空間且給自己找麻煩。 2. 以下內容提供防災準備參考,相關醫材的使用與訓練,請依循合格培訓機構的指導進行。 3. 本篇內容所提及的醫材順序,是提供大家作為採購重要性的參考,但作為民防準備,仍要盡可能、盡快湊足完整的內容物才能發揮最大功用。 一. 紗布(Gauze) 開頭就來了一個「普通紗布 v.s 凝血紗布 啾是要對決」,不過這邊的紗布所指並非普通外傷包內的單片紗布,而是以S或Z形折疊長條紗布。 Sam說明普通紗布與凝血紗布其實在使用目的上幾乎一樣,可用於頸部、腋下或腹股溝交界處的包紮;當沒有可立即使用的戰術止血帶時,它們同樣都可以用於傷口的止血上,例如填塞止血(請注意不適用於軀幹腔室)。 不過要清楚的知道,凝血紗布具有幫助血液凝結的能力(無論是幾丁聚醣或高嶺土成分),但當然而這差別也顯現在兩者十倍的價差上。 上回講到凝血紗布時有狗友覺得很貴,我是認為這點還是依你希望的效果選擇吧。 二. 止血帶(Tourniquet) 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議題了,想了解止血帶怎麼操作請點這前往。 在這部影片中Sam會建議如果無戰術需求,買民用橘色的止血帶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它在進急診室時相當顯眼。 另外不要再亞馬遜上購買醫療耗材,尤其C-A-T止血帶真的超多仿冒品而且你很難去辨識它的真偽,仿品無論在壓桿或絞盤都相當容易斷裂。 這部分已經強調很多次,蝦皮、露天上一堆新台幣 90元到150元的Gen 6仿品,想知道如何辨識真偽,請參考先前轉貼過來自Caesy老師的文章。 三. 壓力敷料(Pressure Dressing) 雖然單看到「壓力」兩個字會直覺與一般彈性繃帶連想在一起,但事實上你可將它理解成是一種帶著敷料或是止血材的彈性繃帶,但有些產品又可以提供更好的壓力。 市面上有許多這類的產品,像是影片中介紹NAR出的ETD (Emergency Trauma Dressi...

【通識】自然瞄準點(Natural Point of Aim)

原文: A Marksman’s Guide to Natural Point of Aim 作者:Matt 譯者:戰術狗 這篇來自Everyday Marksman的文章,是個人目前找到對NPA自然瞄準點解析最詳盡的文章,以下本站將對文章的一些重點進行翻譯摘錄,讓大家能在短時間內快速理解NPA的重要。 什麼是自然瞄準點(NPA) 無論什麼射擊姿勢下自然地放鬆身體,都會讓槍口自然地指往一個方向,這個最省力、最自然指向的點,就是你的自然瞄準點。 因此,許多當代射擊訓練都會鼓勵射手,將槍枝與身體結合為一個整體指向欲射擊的目標,而非以雙臂肌肉來控制射擊的指向。 在美陸軍《TC 3-22.9步槍和卡賓槍射擊技巧》中明示了: 「自然瞄準點是當射手的肌肉放鬆並獲得支撐時,槍管自然定向的點」 檢測自然瞄準點的問題,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以下現象: 1. 瞄準時,是否覺得自己在用力拉或推步槍將準心對準目標? 2. 射擊後,瞄準器是回到原來瞄準的位置還是移動到其他地方? 3. 觀察瞄準圖像,是否容易有大幅度的「晃動」? 以骨架結構而非肌肉推拉進行瞄準 以肌肉進行瞄準是新手常犯的錯誤:以肌肉施力控制的槍口指向,會隨著射擊的後座力反彈、偏移,在射擊過後回到你最放鬆的點,也就是你的NPA。 換而言之如果以肌肉控制槍口指向,你將需要在每一槍結束後一在地用力調整,使準星在目標與NPA間形成所謂的「擺動區(wobble zone)」,使用的肌肉越多,擺動區的幅度就越大,這也將影響射手的射擊效率。 過去我們時常可以聽到射手訓練增加肌力的方式,以保持最小的擺動區,但無論如何它依然存在。因此最好的方法仍是減少射擊時的肌肉用量,例如在臥射時雙肘托地、槍托抵肩就是一個例子,這姿勢下只需要施力不讓雙肘撐開。 (站姿可參考: 【戰術】Shoot How You Walk - 步行基礎的射擊站姿 ) 美陸軍《TC 3-22.9步槍和卡賓槍射擊技巧》也提及減少使用肌肉進行瞄準的好處: 放鬆肌肉使士兵在射擊過程中能適當地保持射擊指向,並使肌肉在操作武器系統時不會過度緊繃;放鬆的肌肉有助於提供士兵作戰的穩定性: • 肌肉拉傷或疲勞會降低作戰穩定性 • 射手以骨骼來維持射擊指向,對肌肉的要求就越少 • 骨骼支撐越多,射擊指向越穩定,因為骨骼不會疲勞或拉傷 • 使用的肌肉越少,射手維持射擊指向的時間就越長 使用自然瞄準點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