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三線裝備(Three lines of gear)的整備邏輯  -  兩種戰鬥個裝 + 兩種民防情境

前幾週Yeti在自己粉專【Tac. Dog 戰術狗】中分享過來自歐洲戶外電商平台Varusteleka,介紹三線裝備的專文<Three lines of gear placement — right gear in the right place (譯:三線裝備的配置 — 把對的裝備放在對的地方)>,為了可以幫助更多朋友方便閱讀,學習配置自己的裝備,提姆這裡稍作篇幅簡單將其翻譯為中文。以下也附上<<原文連結>>。

日常戶外穿著,我們習以為常的多層洋蔥式穿搭法,防風、排汗、防止熱散失等,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功能。而這樣的邏輯概念,也可以被應用在戶外活動、或是軍事行動的裝備設定上。

各國部隊對於此種裝備設定邏輯都會以不同術語去稱呼,芬蘭以「三環」詮釋這邏輯,但多數國家則是以「三線裝備」稱呼。不過總體而言它形塑的是一個三階層模型的概念。

在這篇文中我們將會以三線狀備的概念與範例,來解釋如何應用於軍事行動、或是日常生活的裝備設定。

註:該篇以芬蘭作為實際案例,提供大家參考。


全裝芬蘭偵察兵示意(圖:Varusteleka


生存、任務應用與行動維持(Surviving, carrying out the mission, and staying operational)

這段落講解三線裝備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會以層/環/線來描述,但就像上一段說的,你只要照你的國家使用習慣稱呼即可,而台灣與美國相通,通常是以「三線」稱呼。

✔第一線:生存裝備

行動、活動中用來幫助你存活,並成為建立其他線裝備之基礎所需之裝備。第一線裝備是永不離身,將其配置或收納在最貼身的位置,像是衣褲口袋、適合的收納包、袋,腰帶甚至是槍支上
編按:設想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你扔掉了所有的背包、背心載具,那些可以貼身放在身上仍然幫助你活下來的物件。

✔第二線:任務應用

應用於執行任務、並在任務中維繫你生存的裝備。除了執行任務中,休息或在基地時你可以將它們卸下。第二線裝備在必要時,也可以視情況挪移到第一線的位置。第二線裝備通常配置於戰術背心、戰術胸掛、小型水袋/巡邏包等。

✔第三線:行動維持

用於維持長時間行動的裝備,內容包含食品、個人盥洗、宿營裝備、維修保養工具等,這些裝備多數時在作戰、執行任務前可至定點卸下隱藏,但有時仍可能背負著作戰。

第三線可被收納於帆布包、高容量登山行李包甚至是交通工具上;同樣的,你也可以視情況將其配置到第二或第一線裝備中。

註:三線裝備每線中間其實有許多模糊地帶,而實際攜帶的品項也會因為任務需求有所不同。上述定義僅為各線的核心主軸,提供大家在配置時方便依據實際狀況思考。

三線的裝備內容應可互相互補,如何讓它們緊密結合並順手操作,對於任務的成敗與個人生存的機率至關重要。

以下將提供幾個三線裝備使用的參考情境。


偵查任務/偵察兵

第一線裝備:配置於隨身的衣褲、腰帶與步槍上。

☐求生刀(Knife)
☐生火工具(Fire-making tools)
☐求生工具組(Survival kit)
☐口袋備用彈藥30發(Spare ammunition in the pockets)
☐急救繃帶(First-aid bandage)
☐地圖(Map)
☐指北針與GPS(Compass and GPS)
☐筆記工具(Equipment for taking notes)
☐照明(Lamp)
☐緊急口糧(Emergency rations)
☐CAT 止血帶(Tourniquet)

偵查任務的第一線裝備(圖:Varusteleka


第二線裝備:配置於戰術胸掛與一日包內

☐ 三個彈匣(3 magazines)
☐ 飲用水(Water)
☐ 夜視裝備(Night vision equipment)
☐ 個人急救包(IFAK)
☐ 通信設備(Radio)
☐ 迷彩外套與偽裝膏(Camouflage cloak and camo face paint)
☐ 防寒外套或雨衣(Warm jacket for breaks and/or rain clothing)
☐ 任務期間的食物(Food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mission)
☐ 特定任務裝備,如:倍率鏡、感應器、或其他彈藥(Mission-specific gear, such as optics, sensors, or ammo)
偵查任務的第二線裝備(圖:Varusteleka


第三線裝備:約三日包內容物

☐ 更換衣物(Spare clothes)
☐ 迷彩工作服或外套(Camo overalls or loft jacket)
☐ 睡袋、睡墊、防水布或露宿袋(Sleeping bag, sleeping pad, tarp or bivy)
☐ 食物(Food)
☐ 飲用水(Water)
☐ 炊具(Cooker)
☐ 備用彈藥(Spare ammunition)
☐ 備用電池與各式工具(Spare batteries for various gadgets)
☐ 尚未使用到的裝備,如:無線電、炸藥、工具或其他此類別裝備。(Mission-specific gear that isn’t in use at the moment. For example, radio, explosives, tools, and other similar gear)


偵查任務的第三線裝備(圖:Varusteleka


步兵或憲兵裝備

第一線裝備:攜帶突擊步槍與以下裝備 —

☐ 手槍與手槍彈匣,如果沒有使用手槍,請至少攜帶一個備用突擊步槍彈匣。(Pistol and spare pistol mags if the pistol is in use. If the pistol isn’t in use, at least one assault rifle magazine)
☐ 如果需要,請攜帶胡椒噴霧、伸縮警棍與手套(Pepper spray, telescopic baton, and handcuffs if needed)
☐ 刀(Knife)
☐ 止血帶與急救繃帶(收納於同一包中)(Tourniquet and the first-aid bandage (Bleeder pouch))
☐ 地圖、指北針與GPS (Map, compass, and GPS)
☐ 書寫裝備(Note-taking equipment)

此外在第一線裝備中配置一個彈匣袋與回收袋是很實用的,如果需要你也可以把它放在第二線裝備中。 


步兵第一線裝備(圖:Varusteleka



第二線裝備:包含防彈頭盔、抗彈板、插板背心與以下裝備 —

☐ 3~4個突擊步槍彈匣(3–4 assault rifle mags)
☐ 背部水袋包(Water reservoir on the back)
☐ 止血帶、配置於雙手皆易取得位置(Tourniquet placed in the middle, usable with both hands)
☐ 個人急救包(IFAK)
☐ 雙聯手榴彈袋(Grenade pouches for at least 2 grenades)
☐ 雜物袋 數個— 可放置清槍工具、望遠鏡、偽裝膏、束帶、電火布、螢光棒、生火工具等等(General purpose pouch (gun cleaning kit, compact binoculars, camo face paint, cable ties, tape, light sticks, fire-making tools, etc.))
☐ 防毒面具(Gas mask when required)
☐ 任務裝備 — 如:夜視鏡、無線電、機槍備用槍管或是綑綁戰俘用大束帶(Missions-specific gear, such as night vision binoculars, radio, spare can for the machine gun, and large cable ties for tying the prisoners)

必要時可留在運輸載具內的突擊背包,內含以下裝備(Assault pack that can be left in the armored personnel carrier if necessary, containing the following items):

☐ 2~3個彈匣(2–3 magazines)
☐ 餐具與乾糧(Cutlery and dry food)
☐ 折疊工兵鏟(E-tool)
☐ 雨衣/生化防護衣與防毒面具( Rain clothing and/or CBNR suit and gas mask)
☐ 晨間用防寒夾克(Warmer jacket for breaks)
☐ 其他裝備(Additional missions-specific gear: e.g. ammo, grenades, flares)
步兵第二線裝備(圖:Varusteleka)


第三線裝備:以多日包攜行或放置車輛載具中

☐ 更換衣物(Spare clothes)
☐ 睡袋、睡墊(Sleeping bag, sleeping pad)

如同每一個領域,具備越多的知識可以讓你在這領域走得更長遠。記住,使用三線裝備邏輯來管理裝備前,透過確實了解你的任務與個人職責去選用適合的裝備是非常重要的,而您所處的單位運作模式與準則也都會影響你的裝備選用。

本文的目標是「把對的裝備放在對的地方,在需要的時候可以輕易使用」回顧一下上述經驗法則,其實三線的管理邏輯就是這麼簡單:

  •  永遠將第一線裝備固定在你最熟悉的位置,不要任意改變它們的設定。
  •  依照你的任務需求去調整你的第二線裝備。
  •  依照行動中你會停留的地點或可使用的載具去調整你的第三線裝備。


EDC(Every Day Carry)與戶外活動

多數討論三線裝備設定都是以軍事行動為主要情境想定,但面對生活中各種瞬息萬變的狀況,在這篇<Three lines of gear placement — right gear in the right place>中卻也為讀者提供了日常生活與戶外活動中,設定三線裝備的參考範例。

日常生活中的三線裝備設定

『注意!!』以下內容為原文直翻,並非完全符合台灣法律與社會狀況,後方有*星號之項目在台灣攜可能有法律問題,在配置前請審慎評估或尋求專業意見。

第一線裝備:收納於口袋中

☐ 手機(Phone)
☐ 折刀(Folding knife)*
☐ 小型照明(Small lamp)
☐ 紙、筆(Pen and paper)
☐ 鑰匙(Keys)
● 編按:折刀個人是以瑞士刀這種小型刀具或工具鉗替代。

第二線裝備:收納於隨身背包、小包中

☐ 水瓶(Water bottle)
☐ 保暖或防風擋雨衣物(Warm clothing or rain clothing)
☐ 急救包(First aid kit)
☐ 零嘴、食物(Food)
☐ 備用電源(Spare battery)
● 編按:備用電源可準備行動電源與電池兩種,分別提供手機與其他設備使用唷唷!

第三線裝備:放在車上、機車車廂或自行車包中

☐ 備用衣物(Spare clothes)
☐ 水(Water)
☐ 食物(Food)
☐ 工具(Tools)
☐ 照明工具(Lamp)
☐ 防水布(Tarp)
☐ 毛毯或軍毯(Blanket or woobie)
☐ 信號彈(Emergency flare)*
☐ 反光背心(Safety vest)

● 編按:信號彈雖然在民國87年解除管制,持有不違法,但使用時機與動機執法單位另有認定,所以建議平時還是不要攜帶或放置車內避免惹禍上身。

戶外活動

對於從事野外活動愛好者而言,三線裝備的配置原則其實與軍用配置極其相似,但裝備內容依據你從事登山、漁獵或綜合運動而有所不同。以下將提供一個基本範例做為參考。

第一線裝備:收納於口袋中、或腰帶上

☐ 求生刀(Knife)
☐ 生火工具(Fire making tools)
☐ 地圖(Map)
☐ 指北針與GPS(Compass and GPS)
☐ 小型急救包(Small first aid kit)
☐ 急難口糧(Emergency rations)
☐ 照明工具(Lamp)
☐ 手機(Phone)

第二線裝備:收納於攻頂或單日包內

☐ 飲用水(Water)
☐ 休息時穿著的防寒衣物/或雨衣(Warm clothing for stopping for a break and/or rain clothing)
☐ 食物(Food)
☐ 備用電池(Spare battery)
☐ 任何其他你認為需要的物品,例如短程登山或健行需要的物品(Other items that you need for example for a short hike to the mountain nearby)
● 編按:套用軍用的概念,最後一項就是你從事的戶外活動所需之物品。

第三線裝備:收納於登山包內

☐ 帳篷或單坡天幕(Tent or lean-to)
☐ 睡袋與睡墊(Sleeping bag and sleeping pad)
☐ 備用衣物(Spare clothes)
☐ 食物(Food)
☐ 飲用水(Water)
☐ 炊具(Cooker)
☐ 較大的急救包(Bigger first aid kit)
☐ 備用電源(Spare batteries)
● 編按:至於登山包的選用與打包技巧入門,墾趣這篇文我覺得還滿好懂的

登山必看:登山背包打包技巧、攜帶物品攻略指南


三線裝備的概念在民用領域也相當有用,當你為生活或喜愛的戶外活動建立一套清晰的裝備整理邏輯,都能為後續每次活動減輕不小的整理壓力,無需反覆思考裝備的用途或是遺忘所需要帶的東西。

而當所有的物品、裝備都被固定在熟悉的位置時,即使面對高壓(災難發生時),你也能輕易地找到你要使用的東西。另外提醒你,反覆的嘗試與驗證能幫助你找到最佳的整備方案。


關於本文原作者

Varusteleka 執行長 Jari Laine 是一位活躍的後備軍人、生存主義者、武術家,並專精於軍事偵察領域。此外,他曾被診斷出患有severe gear autism(某種類自閉症)

Mika Mäenpää少校在芬蘭國防軍中服役超過20年的時間,並曾參與聯軍於阿富汗與非洲的軍事行動,此外也在相關政府單位中從事戰術與軍用裝備開發工作。


後記

提姆第一次接觸到三線裝備的準備,是在2017年時的一場MilSim活動,一來對於裝備設定本來就不夠熟悉,二來網路上找資料也不知從什麼關鍵字下手,在朋友間一陣口耳相傳,以及拼湊網路上零碎的資料後,列出一長串的準備清單,結果到頭來才發現自己帶了一堆不必要的裝備。

三線裝備的準備考驗著準備者對自我能力需求的認識,對環境、活動或任務目標的分析與判斷。這當中參雜許多經驗法則,所以入門、甚至第一次準備的朋友,實際操作過不免會有些挫折,但秉持不斷研究、嘗試與驗證的精神,最後一定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配置與準備方式。

最後,翻譯這篇文章以及一些個人經驗分享希望能對你有些幫助,如果你想轉載本文,別忘了註明出處唷!

另外別忘了到【Tac. Dog 戰術狗】粉絲團按讚唷!

https://www.facebook.com/tac.dog5487


其他人都在看...

【通識】巡邏基地(Patrol Base)建置・上篇 - 選址、偵查與進駐

巡邏基地(Patrol Base)是去年12月中開始規劃的主題,就像在上篇 《組織偵察小隊 - 所需的角色與職掌》 中提到,巡邏基地建立的學習,對後備自訓與民防避難都有相當大的幫助,不過礙於本人學識不足,開始撰寫後才發現自己越挖越深... 本篇將以先前分享過、退役陸戰隊Brent0331頻道所分享的《INFANTRYMANS GUIDE》系列影片為骨幹,輔以美軍ROTC教範與其他資料搜集而成。 由於資料量有點大,我將分成上下兩篇進行分享。 <正文開始> 建立巡邏基地,為班排在特定區域的長時間巡邏,提供一個休息庇護、為下個階段任務進行計劃與整補的空間。 巡邏基地使用情境 日間巡邏時需要在有敵情的區域停下腳步,一個可以提供隊伍隱匿的基地是必須的;你可能在以下情境中使用巡邏基地,包含: 1. 任務需要對該區域進行長時間的偵查 2. 長距離移動後的休息與隊伍重組 3. 任務計畫更新與指令下達 4. 小組滲透重組時的集結點 5. 連續/多次任務的行動基地(如伏擊、偵查或巡邏) Brent在提到,行動期間有許多無法預期的狀況,例如大量的敵方部隊進入巡邏隊與友軍的防線間,此時你可能需要就地(on-the-spot)建立巡邏基地。 巡邏基地選擇 任務企劃階段的基地選擇,仰賴空中偵察、地圖空拍以及成員們對目標區域的認識,選擇預計的巡邏基地位置、備用位置、會合點(rendezvous points)與集結點(rallying points)。 這些暫定的基地位置,會在隊長進行確認安全無虞才可使用;許多案例中,隊伍可能會被迫從預定位置後撤,例如一些地形在夜間進入時也許可以提供隱蔽,但日出後卻可能完全暴露行蹤,招致敵人的監視甚至攻擊。 因此,小隊領導者在企劃階段最好選定至少1~2個備用的基地位置。 註:在下面基地安全的部分,將提到選址應避開的地點。 巡邏基地一但暴露,巡邏隊需要以個人或人組的形式撤離目前位置,分頭前往約定好的會合點(rendezvous points),以避免敵人追蹤;在制定會合點後,需確認每個隊伍的成員都知道地點在哪,因為實際用到時可能不會有實際的命令。 如果有分隊在外巡邏未歸,則使用集結點(rallying points)進行集結,其位置可能是巡邏隊先前行經路徑上認為適合的位置;同樣地,約定集結點時須確保每個人都知道地點在哪。 補充:以色列國防軍的教範中,巡

【通識】基礎指北針使用

最近複習指北針的使用法,行路者戶外的影片應該是我在YT上搜尋到講得最簡單清楚的影片了。 指北針依照軍聞社介紹,跟濕濕一樣有三種:基本、地政、透鏡 基本指北針:就是你可以在書局賣到那種,僅能判別方向無其他功能。 地政指北針:全透明,配有各式尺規、分度盤與方向線等,可滿足最多用途。 透鏡指北針:以透鏡觀察刻度,多用於軍用目標精確標定使用。 一般定向運動,建議購買地政以上的指北針形式。 除了辨別方向,地政指北針還可以協助進行地面導航與地位兩種用途 地面導航:藉由方向線引導,指引前往地圖上,或可目視標的的方向。 三角定位:藉由地圖上兩個明確地標,判斷自己在地圖上的位置。軍聞社影片中分成前方與後交會,我自己是看不太懂差別。 以上兩點建議可以直接看行路者戶外的影片跟著操作。

【通識】用iPhone內建「指南針app」做應急導航

  這篇是寫給手中完全沒有指北針工具的朋友,緊急時地面導航的參考;另外必須先告知的是,由於電子設備仍有可能出現一定誤差,還是強烈建議大家在避難包中裝入一只行政指北針等級以上的地面導航工具,把這方法作為備案。 行政指北針與地面導航的操作,請參考這篇: 【通識】基礎指北針使用 也建議完全沒有操作經驗的朋友,先把上面這篇文與裡面的影片看完。 ----- iPhone內建的「指南針app」雖然以指南命名,但實際上仍為一個基礎功能的指北針,提供磁北北、高度、方位角,並透過GPS顯示座標與所在區域等資訊:另外羅盤中央的雙十字,也提供了基本水平儀的功能。 另外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其實這套內建的app也提供了「定向」功能。 有完全看完上面那篇文章與影片的朋友,應該會發現定向運動其實是利用指北針紀錄目標方位角的移動方式;以下我將簡單分享這功能在「可視目標定向」與「地圖兩點定向」的操作方法。 可視目標定向 使用行政指北針時,我們只要將指示行進方向的箭頭,指向目視範圍內想要前往的地標,並轉動分度盤讓N的標示與磁針北方對齊,即可抓出直線方向與磁北的角度關係;iPhone指南針的做法其實非常類似,作法如下: 1. 開啟app後保持手機水平 2. 原地旋轉,將指向手機上方的粗白線指向要前往目的地 3. 點擊羅盤圓心一下 此時目的地的方位角會被記錄下來,羅盤上其他數字會反灰,此時如果轉動方向會發現,羅盤上會顯示你與設定方向的角度偏移量。 圖中可看出面向北方時與目的地(方位角53度)有一定程度的偏移(紅底) 地圖兩點定向 因為分度盤無法自行旋轉,且沒有子午線的設計,這部分手機操作會比指北針來的麻煩,但由於方形的外觀,只要確實將地圖歸北(或稱開圖、展圖),仍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 歸北展圖: 1. 開起app,將手機放在地圖的西南角 2. 手機長邊貼齊或平行地圖上的經線 3. 水平轉動手機與地圖,讓指向手機上方的粗線與羅盤的北方切齊 4. 此時手機上會顯示「0度」,即完成歸北展圖動作(磁偏角校正請參考文後) 定向: 5. 將地圖與平放於地面或其他平面上 6. 地圖不動,轉動手機使長邊連接替圖上目前位置與目的地位置 7. 輕點羅盤圓心一下 此時如同前面可視目標定向一樣,即可記錄下目標方位角;之後每移動一段距離(一般為100~200公尺,或在城市中抵達鄰近地標)即可開啟app確認自己與目的地的相對位置。 地

【通識】小市民的戰場移動(上篇) - 在決定移動前該有的準備

趁著剛帶完黑熊學院 - 藍鵲行動的機會,把手上整理的教材與觀察到隊員的實況結合重新整理,來談談小市民在戰爭發生時該如何進行移動。 全文中我們將會提到: (上篇) 一. 什麼時候要移動? 二. 移動前該怎麼準備? (中篇) 三. 小市民的行進隊伍 四. 路線規劃的原則 (下篇) 五. 高風險區域的穿行 六. 抵達集結點與休息 一. 什麼時候要移動? 多數的民防手冊都會建議當戰爭發生時,如果你的居住地並沒有立即性危險(如位於砲擊、轟炸等熱區),請盡可能留在家中進行避難,以避免因擁擠的逃難人潮造成不必要的危害,或是軍需補給線的阻塞。 不過,一但上述危險狀況即將發生,就會建議你進行移動後撤。 戰爭狀態下的移動並非漫無目的的逃難,而是當你居住地無法提供足夠安全保護時,前往下個避難所的決策。 也因此,建議平時就要先利用公開資訊,規劃自己家庭戰時的後撤資訊,選擇單次行動在72小時內可抵達的私人避難所,或縣市政府設置的「室內避難收容所」,並熟悉前往各避難所的路線。 關於「避難收容所」相關資訊,可直接以關鍵字Google各縣市政府防災頁面 另外提醒,假設你的住家已經處於交戰區域,請盡可能進入家中或鄰近建築地下室就近避難,以避免長時間移動誤闖火線。 內政部警政署防空避難資訊(讀取會有點慢) https://adr.npa.gov.tw/indexgo 二. 移動前該怎麼準備 「待援333原則」是你開始準備前的先備知識。在山難過程中,失溫超過3小時、沒水超過3天、沒有食物超過3週,都會使遇難人員生還機率大幅下降,而當中72小時飲水是最大機率發生的狀況。 也因此一般移動所需的裝備,會建議設定為離家72小時內需使用的必需物品,且重量控制在個人體重的1/4上下。 建議必備的項目可以包含: 個人衣物、雨具 個人所有衣著應避免高彩度過於顯眼的顏色,或是迷彩或過度戰術的穿著,避免友軍、敵軍難以辨識敵我。穿著部分我們分為夏季與冬季進行分析。 a. 夏季: 建議穿著透氣排汗、快乾的衣物,避免夜晚失溫也可保持移動機動性。 b. 冬季: 建議可使用洋蔥式穿法,分內、中、外三層好調節體溫 - ☑內層為乾燥層,以吸濕排汗、快乾的貼身衣物為主 ☑中層為保暖層,像是刷毛背心、薄羽絨衣或化纖外套 ☑外曾為保護層,像是防水、潑水的外套,軟殼衣等 c. 帽子與襪子: 帽子除了幫你遮陽避雨,也可幫你減少頭頂水分散失(頭皮水

【通識】巡邏基地(Patrol Base)建置・下篇 - 基地安全、維持與撤離

本篇接續上篇 《巡邏基地(Patrol Base)建置・上篇 - 選址、偵查與進駐》 ,與大家分享在進駐前後如何維持基地的隱密與安全性,並在完成任務後安全撤離。 巡邏基地安全 在非必要的狀況下,一個巡邏基地建立通常不會超過24小時,且並不會在任務當中重複使用同一個位置,避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應避開的地形 綜合ROTC的教範與影片的建議,巡邏基地選址有幾個「不應靠近」的地形地貌 明顯、可疑的敵方陣地 明顯有戰術優勢的地方 小徑、道路、可快速移動的主幹道 建築區域、居民地 山脊、稜線、明確的自然分界 山谷、湖泊、水源附近 樹木或植被稀鬆的地方 自然線 自然線(Natural Line of Drift) 直白說就是「切西瓜的路徑」,這是在過去追蹤相關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的概念。 一般狀況下人類行進中會選擇對自己最省力的路線 - 例如在小徑的十字路口要轉彎時,我們常常會選擇跨出路面切至垂直的移動路徑,而不是走到直角的拐點在轉彎。 另外一種自然線的案例,就是自開闊地走上道路時,我們的路徑會開始沿著與道路平行的方向逐步接近道路,而非筆直走上道路後90度拐彎。Natural Line of Drift 相關文章可以參考: 【通識】野地「反」追蹤技巧 【通識】野地偵查追蹤5 - 住民地的追蹤 較安全的地形 在Brent0331的影片中,他建議巡邏基地較安全的選址,可以選擇設立在山區地勢陡峭的位置,或是步行較難以順利抵達的區域。 如果身處位置較開闊域,也要盡可能選擇植被茂密、矮灌木緊密生長的區域;假設有明確的威脅來源,在巡邏基地位好同時選擇設在有頂蓋的密林中,以避免被來自地面、空中的光學偵照手段發現,例如這次烏俄戰爭中,烏軍教範就曾指出頂蓋對於防禦FPV偵查的重要性。 【戰術】烏克蘭TDF的陣地結構教範 早期預警 除了選擇安全位置外,Brent0331更提到應於巡邏基地周遭敵人可能行經的路線,設立監聽哨或觀察哨(LP/OP),並建立各個哨點的無線電網路,提供巡邏基地早期預警;在設立巡邏基地時,確保一條通往備用基地的道路,在目前基地有被發現或遭破壞的可能時迅速撤離。 另外,每個觀察哨應派遣足夠的人力,以及相應的物資設備,使他們能在觀察哨內輪替工作,以避免他們在哨點與基地間頻繁往來;觀察哨內人員在每日黎明、黃昏兩個時段保持100%的警戒,因為這時敵人最容易發起進攻的時段。 B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