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Yeti看完的想法,本文開頭也許有些許麻辣,但透過充分解析動態突入(Dynamic Entries)與切派(Slicing the pie)技術的使用情境,解釋了執法單位與特戰單位間在攻堅戰術上的差異。
策略的使用該應地制宜,就像上篇文末 Eliran 其實也有提到:「在 ITCQB 系統中,你不應該仰賴理論,而是應該根據現實生活所遇情境而形成的實際經驗(In the ITCQB system you don’t rely on theory but actual datasets from real life scenarios)」。
看完之後,也許我們可以用更清晰的邏輯去思考,哪種方式較適合我們台灣的環境?哪些環境?
作者:Ralph Mroz
篇名:《動態突入不好嗎?(Are Dynamic Entries No Good?)》
譯者:Clint Liao
編輯:Yeti
如有任何疑義,請不吝指正。
近來正在研讀一些資料,這些文獻表示動態突入戰術是危險且過時的,而更有條理的「切派、不冒進,直至目光全然掃視過整個房間、再突入」的方法,才算是目前圈內主流。
🚨 在美國,大多數的內、外牆體都無法全然地阻擋手槍或步槍之彈藥。
🚨 在美國,警方大多數的攻堅都是出奇不意的,這就是為何要在拂曉出擊的原因,因為此時歹徒通常都會疏於警惕。
🚨 所謂「動態突入戰術」(Dynamic Entry),或許會先丟閃光彈,這經常有利於我方打斷敵方之「O.O.D.A.循環(觀察、定位、決定、行動)」,尤其是在其熟睡且卸除武裝的時候突入,甚為有效;一旦順利打斷其思路,便可以順利搜索空間並視時行使必要強制力,而歹徒即便有武裝,仍需要時間來理清現況。
目前個人接受過動態與慢速(或稱切派)的訓練(雖有受過訓練、有些經驗,但尚難自詡為專家)。無論如何,切派戰術大多都會涉及防彈盾牌之運用。
防彈盾有其優、缺點如下:
2.得在防彈盾上加裝激光照明器
3.掃視轉角或其他危險區會相對安全
4.多名員警可以藏身於盾牌之後
2.額外負重
3.需要另外應用上的訓練
4.限制了隊員的視野
5.喪失隊伍速度性與武器操作性
就以上所提的,還有什麼遺漏嗎?
篇名:《動態突入不好嗎?(Are Dynamic Entries No Good?)》
譯者:Clint Liao
編輯:Yeti
如有任何疑義,請不吝指正。
近來正在研讀一些資料,這些文獻表示動態突入戰術是危險且過時的,而更有條理的「切派、不冒進,直至目光全然掃視過整個房間、再突入」的方法,才算是目前圈內主流。
然而,這些貼文大多是由美國與盟國的前特戰仔所寫的,看來似乎只是對執法圈指手畫腳而已。
儘管我絲毫不會去質疑這些教官們的善意,但對於他們的立論,是否是用於我國執法機關,我仍有所保留,我想他們是否有意欲將國外執行反恐的經驗應用於我國執法攻堅勤務呢?
我的本意是說,有所疑慮,但我尚不確定。
我的本意是說,有所疑慮,但我尚不確定。
無論如何,我仍對提出這些立論之人抱持崇高敬意。
當然,總有例外情形,但個人於整體上是這樣看現況的:
🚨 我們特種部隊所在國外執勤所會遇到的許多建築物,與你在美國本土所常見的,有相當差異。
建築格局不同(美國常有庭院設計),而其(國外)建物本體大多是足以抗彈的石牆所構成的(美國本土並不常見)。
🚨 在美國軍方執行反恐攻堅時,敵方已然有所預期:軍方遲早會來攻堅,敵方已在交戰前做了一層心理與戰術上的準備。
當然,總有例外情形,但個人於整體上是這樣看現況的:
🚨 我們特種部隊所在國外執勤所會遇到的許多建築物,與你在美國本土所常見的,有相當差異。
建築格局不同(美國常有庭院設計),而其(國外)建物本體大多是足以抗彈的石牆所構成的(美國本土並不常見)。
🚨 在美國軍方執行反恐攻堅時,敵方已然有所預期:軍方遲早會來攻堅,敵方已在交戰前做了一層心理與戰術上的準備。
🚨 在美國,大多數的內、外牆體都無法全然地阻擋手槍或步槍之彈藥。
🚨 在美國,警方大多數的攻堅都是出奇不意的,這就是為何要在拂曉出擊的原因,因為此時歹徒通常都會疏於警惕。
🚨 歹徒會謹慎地關閉且鎖上其所在地一切的門、扇。
🚨 如果不先破除第一道門,就無法遂行後續的搜索;然而,這通常會製造出大量的噪音(我從未聽過該如何無聲破門)。一旦破除第一道門、進入處所,對方必然也會知曉我方所在。
🚨 即便不必破門,一支隊伍也不可能在建築物內全然無聲地行動。
🚨 即便不必破門,即便可以悄然行進並逐一掃視空間:
- ◼但如果太暗,我方仍然必須開燈才能觀察(在美國很少有特勤隊為其所有編組成員配備頭戴式夜視鏡);
- ◼但如果夠亮,敵方同樣亦能清楚看見我方。
- ◼如果歹徒武力不足以致我於傷,我們大可以大方地推進,逕行將其逮捕;但我們必須假定歹徒武力充足,這就是為何我們一開始就必須全副武裝、手持槍械來攻堅的原因。
🚨 所謂「動態突入戰術」(Dynamic Entry),或許會先丟閃光彈,這經常有利於我方打斷敵方之「O.O.D.A.循環(觀察、定位、決定、行動)」,尤其是在其熟睡且卸除武裝的時候突入,甚為有效;一旦順利打斷其思路,便可以順利搜索空間並視時行使必要強制力,而歹徒即便有武裝,仍需要時間來理清現況。
目前個人接受過動態與慢速(或稱切派)的訓練(雖有受過訓練、有些經驗,但尚難自詡為專家)。無論如何,切派戰術大多都會涉及防彈盾牌之運用。
防彈盾有其優、缺點如下:
持盾優點
1.提供額外防彈保護與覆蓋面積2.得在防彈盾上加裝激光照明器
3.掃視轉角或其他危險區會相對安全
4.多名員警可以藏身於盾牌之後
持盾缺點
1.得再花錢2.額外負重
3.需要另外應用上的訓練
4.限制了隊員的視野
5.喪失隊伍速度性與武器操作性
就以上所提的,還有什麼遺漏嗎?
再來理性分析看看,究竟為何大多數一般警方的攻堅行動中,有條有理地切派搜索、不冒進,直至目光全然掃視過整個房間、再突入的方法,會比動態突入更加安全呢?
作者簡介
Ralph Mroz 在麻薩諸塞州當了 20 年的警察,其中有 7 年被派任到地方的毒品專案小組。
他曾在一些國家、地區級的機關單位和國際執法會議中授課,也有 3 本新書在亞馬遜商城上販售:《實戰向手槍訓練(Street Focused Handgun Training)》(第一、二、三冊),以及 2 本重新再版的書:《實戰用防衛射擊技術(Defensive Shooting for Real-Life Encounters)》與《實戰用戰術防衛射擊技術(Tactical Defensive Training for Real-Life Encounters)》,亦得於亞馬遜商城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