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步兵的好朋友 - 手繪射程卡(Infantry's Best Friend - Range Card Guide)】


來填一個去年沒回填的坑 - 在去年的基礎巡邏技巧文中,曾經提到但沒有詳細介紹的射程卡(Range Card)

射程卡(Range Card)是一種標準化的圖表,用來紀錄一個射手或機槍手的射擊扇區、目標位置、射程數據等。

YTR Echo Mike的影片簡單地說明其基本使用時機 - 假設你與小隊需要在特定位置待超過30分鐘以上,請務製作該區域的射程卡,這不但是為了提升自己交火時的距離判斷效率,也讓與隊友、同僚換防的交接能夠更安全、順利。

你可以找一張白紙隨手繪製,不過可以的話Mike會推薦你上網搜尋A5517美軍制式表格自己輸入,上膠膜保護起來後可以拿簽字筆重複使用、修改。(下載連結請參見原文末)

拿到射程卡後第一件事:定義弧線的間距,Mike建議最簡單的方式是選定你正前方遠處的主要地形或參考建築,評估距離後除以弧線的間隔數量:例如你評估距離最遠的建築約450公尺,再用450除以9得出每隔大概距離50公尺(不過這邊美軍有個標準建議是:主要地形距離在450公尺內,每條間距設定為50公尺;超過451公尺,則每條間距設定為100公尺)。

第二步,填寫位置與使用武器名稱:下半資訊區的左上欄位填入單位的位置,以及使用武器,在美軍的範例中這裡的武器要填入完整型號,例如使用武器為M249 SPW,不能只寫M249必須完整標示SPW,Mike這邊是稍微簡化了。

接著在上半頁上方填入部隊資訊,並填寫確認的磁北方向。

第三步,繪製中央參考線:面對方向的正前方直線,由於影片Mike預設磁北為正前方因此標示為0度線,但一般來說需標示實際的方位角。

接著開始繪圖,評估自己觀察到的地形、地貌特徵的大致距離,以及與參考線間夾角角度,在半圓圖上進行繪製,並註記方位角。繪製完成後,會在下方清單依欄位進行表列。

「不要拍照、不要GPS標記」Mike在影片最後提到,透過肉眼觀察更容易讓自己建立對環境的感知,並強迫自己去思考敵人可能出現的方向,以及自己可能的應變手段。


編輯後記:

射程卡的繪製方式,因為國籍、軍種、時期的關係,網路上有非常多不同的繪製方法。

對於機槍陣地或是狙擊前觀的設置,甚至是標槍飛彈的射程卡,你可能需要更深度的研究(例如需要設定主、次防區、繪製射擊死角、直射/曲射武器射程標示...等等),但Echo Mike的這支影片提供一般步兵、後備人員一個非常簡單、非常快速的繪製方法。


—English Quick view—


Infantry's Best Friend - Hand-Drawn Range Card Guide

Filling a gap from last year's basic patrol techniques article - the Range Card that was mentioned but not detailed.


What is a Range Card?

A Range Card is a standardized chart used to record a shooter's or machine gunner's sector of fire, target positions, range data, and o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When to Use Range Cards?

According to YTR Echo Mike's video explanation: If you and your squad need to stay in a specific position for more than 30 minutes, you should create a range card for that area. This not only improves your distance estimation efficiency during firefights but also makes handovers with teammates and colleagues safer and smoother during position changes.


Creating Your Range Card?

You can use any blank paper to hand-draw one, but Mike recommends searching online for the A5517 US military standard form, filling it out digitally, then laminating it so you can reuse and modify it with markers.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Step 1: Define Arc Intervals

The simplest method Mike suggests is to select a major terrain feature or reference building directly in front of you, estimate the distance, then divide by the number of arc intervals.


Example: If you estimate the farthest building is about 450 meters away, divide 450 by 9 to get approximately 50-meter intervals.

US Military Standard:


If main terrain is within 450 meters: set each interval at 50 meters

If over 451 meters: set each interval at 100 meters


Step 2: Fill in Position and Weapon Information

In the lower information section's upper-left field, enter: Unit position

Weapon being used (complete model designation - e.g., M249 SPW, not just M249)


Then fill in unit information in the upper section and confirm magnetic north direction.


Step 3: Draw Central Reference Line

Draw a straight line directly forward from your facing direction. In Mike's video example, magnetic north is set as the front direction (0-degree line), but normally you should mark the actual azimuth.


Step 4: Begin Sketching

Assess the approximate distances of observed terrain and landscape features, as well as their angles relative to the reference line. Draw these on the semicircular diagram and mark the azimuths. After completing the sketch, list the information in the table below according to the fields.


Important Notes

"No photos, no GPS marking" - Mike emphasizes at the end of his video that observing with the naked eye makes it easier to develop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forces you to think about potential enemy approach directions and your possible response measures.


Editor's Notes

Range card drawing methods vary significantly depending on nationality, military branch, and time period - you'll find many different methods online.

For machine gun positions, sniper observation posts, or even Javelin missile range cards, you may need more in-depth study (such as setting primary/secondary defensive zones, drawing dead space, marking direct/indirect fire weapon ranges, etc.). However, Echo Mike's video provides a very simple and quick drawing method for general infantry and reserve personnel.

 

A5517表格:https://www.missouriwestern.edu/rotc/wp-content/uploads/sites/71/2018/03/A5517_RangeCard.pdf




其他人都在看...

【戰術】海豹部隊的基礎步槍出槍法

  本篇引用Tactical Hyve的影片,由退役海豹教官Coch分解示範基本High and Low 出槍。 在影片開始,Coch以走路舉例:走很快很多時候並不意味你在快速運動,你只是把「行走的動作做得很順暢(Smooth)而已」;同理,如何讓出槍變的迅速,也在於你如何把出槍抵肩的動作做順。 當你發現目標並確認為威脅時,Coch建議的出槍流程我們可以整理翻譯為以下中文順序: 「瞄、貼、抵、保險、扣、射」 【瞄】: 頭部不動(或隨瞄具款式最小動作),將瞄具放到雙眼視線與目標的連線上。 【貼】: 用槍托貼臉頰(非傳統臉頰去貼槍托,這要注意),讓射擊與瞄準線趨近身體中軸;從這步驟已經開始形成初步瞄準圖像。 【抵】: 回拉槍身抵肩,此時瞄準圖像應該已確定;這邊請注意影片中抵肩位置,非傳統肩窩位置。 【保險】: Turn off保險(抱歉我忘了是開還關了,好難記) 【扣】: 食指放到板機上。這邊有個細節,細看會發現Coch在這步驟以壓掉板機第一段行程。 【射】: 射擊後Turn on保險 後三動Coch有個口訣為:Safety~Finger~Fire/Sight(Dry) 影片中有提到後三動會與抵肩幾乎在同時完成,這部分我是有些疑慮的,尤其在上篇中討論到的普訓狀況,請大家訓練時要謹慎斟酌;建議是一動一動作順後,再慢慢把速度加上去。 這邊另外分享一個小訣竅,在High Ready的動作時,槍口位置預先點在你的目標上,在推槍出去時能更快速的進行瞄準。影片最後也示範了Low Ready的情境,不過基本原理類似就不多介紹囉。

【民防】In Case of Emergency or War 烏克蘭民防手冊 - 應急準備篇

目前可知民主陣營有提供公民急難指引的各國中,烏克蘭是近10年中唯一有發生大規模戰鬥的國家,也因此讓Yeti對於他們民防手冊產生的十足的好奇。 究竟烏克蘭的民防手冊是否有值得讓台灣借鏡之處?接下來【Tac.Dog 戰術狗】部落格將與您一起透過逐步更新的方式,慢慢認識烏克蘭人對於戰爭的應急準備邏輯。 註:文內提及之財務、法務相關議題,均為烏克蘭當地狀況,僅供參考但不一定適用於台灣,如果你有相關需求,請在國內尋求相關資源、支持。 烏克蘭民防手冊《In Case of Emergency or War 》網路手冊共四個基本篇章,包含: 1.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 2.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通訊與資訊檢視 3. Shelter 庇護所 4. In the combat area 熱區內 5. Preparation of civil defense in the siege 圍困情境的民防準備 6. Behaving in occupied territory 佔領區的行為 7. Evacu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shelters 疏散與庇護所的機構 8. Psychological support during the war 戰爭期間的心理支持 9. Needs of Priority: Guide for Volunteers 最重要的需求:志願者指南 10. What to do during a chemical weapon attack 化學武器攻擊與應變 原文網址: https://dovidka.info/en/handbook/ 本篇將自烏克蘭民防手冊的第一章 -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開始整理,內容包含了: 一.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 二. What to do in case of flooding? 發生洪水的應對 三. How to prepare a water supply 如何準備水源 四. How to prepare a vehicle 如何準備車輛 五. What products to sto...

【戰術】跪姿精準射擊

為了在掩體間不斷移動、射擊,我們較常見到射手以高跪姿進行快反射擊,但假使接戰距離近200碼時,該怎麼調整姿態才能提升射擊時的穩定性呢? Tactical Cowboy的影片對這題提供了一些參考答案,由於影片多為示範,這邊簡單提示一些我在影片中看到的重點,建議大家可以自行看完這部10分鐘的影片唷。 地面接觸點: 跟一率朝前的高跪不同,低對跪時的觸地膝蓋朝向身體45度角、屁股坐在腳根上;有示範會用腳背貼地,但影片中建議採顛腳方式,可以幫助自己快速轉移;另外要注意屈膝腳掌不要離地,避免影響穩定性。 手肘接觸點: 低跪射手肘會以屈膝膝蓋作爲依託,許多示範會建議「膝蓋頂上臂」,但這邊沒有限制要如何擺:示範者身材比例屬上身短、下身長,所以膝蓋頂上臂是比較舒服方式,但假如你真的上身較長,那手肘插在大腿上未嘗不可。 總之別讓手肘頂在膝蓋上,兩個硬質面相碰會讓射擊十分不穩。 持槍法: 與立姿持槍時不同,手掌往逆時鐘方向轉動、握住彈井前方護木位置,會讓射擊姿態更舒服,這裡提到一個握槍小訣竅:就是無論手掌如何轉動,食指永遠朝向敵人方向。 此時上身與下身成45度角,正確握槍下彈匣會自然貼住你的弱手(Support Hand)下臂,提供額外穩定性,這姿態其實跟我們先前提過臥射是相同的,影片也有強調這點。

【戰術】二至四人小隊的掩護躍進(Bounding Overwatch)與民防應用

在 《美國陸軍的步兵班伍隊形與移動策略》 文中,我們提到掩護躍進(Bounding Overwatch)這種步兵班常用的移動戰術。 透過移動組(Moving)與監視/掩護組(Covering)輪替掩護的推進邏輯,除了應用於步兵班外,其實也經常被應用在雙人戰術、小單位移動,甚至是民防領域。 這裡Yeti搜集了一些小單位掩護躍進、後撤的範例,提供大家參考: 二至四人的小單位掩護躍進 近期看到最簡單明瞭的小單位示範,莫過於烏克蘭國土防禦部隊(Territorial Defence Forces)所拍攝的系列影片。 頻道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TRO_Ukraine_G7/videos 兩人連續推進(Successive bound)與後撤。 先由監視/掩護方設立火力基地後,移動方向前推進10~15公尺雙方交換工作,原掩護方再向前推進至平行位置發揚火力;同樣地,隊伍後對時的方式就是反過來進行。 如同我們在 《小隊接戰的基本概念》 文中提到:移動方必須在掩護方的火力掩護下行進,移動時專注於以最高效率移動至適當位置,關於移動的方式可參考 《三種持槍移動的方式》 。 在移動方移動的同時,監視/掩護方必須維持一定頻率、不間斷的火力壓制,所以火力持續性十分重要, 可用點放的火力讓對方抬不起頭,所以三發、連發此時並不是太理想的選擇。 當移動方抵達位置後記得大喊告知另一方,例如Tactical Rifle示範中說的「I set, Cover you」後,雙方工作交換。   連續推進 連續後退 兩人交替推進(Alternate bound) 與連續推進的差別在於,移動方的移動距離會超過掩護方,移動至前方適合掩蔽的位置。這種方式可以取得較高的機動性與推進速度,但在兩人小隊時很顯然有限制掩護方射界的缺點。 交替推進 交替後退 三人小隊後退 邏輯上與兩人小隊的連續、交替移動不會差太多,唯一要注意的重點是「移動方請盡可能避開掩護方射界」,這點在烏克蘭TDF的示範中很明顯。 三人小隊的連續後退 三人小隊的交替後退 「The Peel」小隊移動策略 Peel英語字面上是「剝離」的意思,「The Peel」則是常用於單縱隊後撤、橫隊平行轉移時的戰術。 澳大利亞式Peel (The Australian Peel) 用於單縱隊接戰後退的狀況,由第一員向敵方向自由進...

【通識】以色列繃帶的基本、頭頸與單手操作

壓力繃帶是 《IFAK DIY - 小資族哪樣醫材該先買?》 文中,我們提到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必須準備的醫材第三位,當時曾提及以色列繃帶,但並未深入介紹。 顧名思義,以色列繃帶由以色列國防軍(IDF)的軍醫伯納德・巴納坦(Bernard Bar-Natan)發明,在結構上它有幾個特點: 1. 簡化操作:自帶滅菌敷料操作簡單,不像彈性繃帶需另外搭配敷料 2. 塑膠支架:無論傷肢是否彎曲都對於加壓止血提供更充足的壓力,並允許單手操作 3. 防掉落:每一小段都有防掉落的設計,操作時不慎脫手也不會像傳統繃帶一樣整捆打開 所有IFAK內容物中,除了止血帶與填充用的止血紗布外,我想以色列繃帶絕對是必備的醫材之一,目前國內也已經有製造類似產品的廠商。 以色列繃帶的基礎操作 示範操作前之前,ITS Tactial頻道先提到 - 以色列繃帶擁有兩層真空包裝,包含阻隔光線的外層與內部透明包裝做保護,但他會建議如果確定將此繃帶放入IFAK中,可以直接拆開灰色外層,並在透明包裝外緣撕出一個拆封口,以簡化急用時的操作。 操作上,以色列繃帶的操作確實比彈性繃帶簡單: 1. 拆開透明包裝後,先展開滅菌敷料 2. 將滅菌敷料敷在傷口上,並將繃帶繞過傷肢(若傷口需填塞止血,記得先完成) 3. 繃帶平整卡到塑膠支架中,然後往反方向用力拉緊 4. 反向蓋過塑膠支架開始纏繞傷肢 5. 纏至繃帶末端,將末段的塑膠夾具夾到繃帶上 以上,即完成以色列繃帶的基本操作。 頭部與頸部操作 流程與基本操作相同,唯頭部操作時在步驟3反拉回來第一圈時,需繞過塑膠支架單側再向下繞過下巴回到塑膠扣進行固定,以避免頭部橫向的繃帶因頭型向上鬆開(詳細請見影片操作。) 單手操作 止血帶相同的是,在熱區環境中有時傷員必須要有自行操作以色列繃帶的能力;單手操作有兩種方式,大家可以照個人狀況、實際使用品項判斷: 1. 在於纏繞時可先以大腿壓住繃帶頭段,將繃帶繞過傷肢後以步驟3回拉至足夠壓力後,鬆開繼續纏繞。 2. 將繃帶頭段的環套到傷口鄰近處,以斜角將敷料蓋住傷口後繼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