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通識】用iPhone內建「指南針app」做應急導航

  這篇是寫給手中完全沒有指北針工具的朋友,緊急時地面導航的參考;另外必須先告知的是,由於電子設備仍有可能出現一定誤差,還是強烈建議大家在避難包中裝入一只行政指北針等級以上的地面導航工具,把這方法作為備案。 行政指北針與地面導航的操作,請參考這篇: 【通識】基礎指北針使用 也建議完全沒有操作經驗的朋友,先把上面這篇文與裡面的影片看完。 ----- iPhone內建的「指南針app」雖然以指南命名,但實際上仍為一個基礎功能的指北針,提供磁北北、高度、方位角,並透過GPS顯示座標與所在區域等資訊:另外羅盤中央的雙十字,也提供了基本水平儀的功能。 另外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其實這套內建的app也提供了「定向」功能。 有完全看完上面那篇文章與影片的朋友,應該會發現定向運動其實是利用指北針紀錄目標方位角的移動方式;以下我將簡單分享這功能在「可視目標定向」與「地圖兩點定向」的操作方法。 可視目標定向 使用行政指北針時,我們只要將指示行進方向的箭頭,指向目視範圍內想要前往的地標,並轉動分度盤讓N的標示與磁針北方對齊,即可抓出直線方向與磁北的角度關係;iPhone指南針的做法其實非常類似,作法如下: 1. 開啟app後保持手機水平 2. 原地旋轉,將指向手機上方的粗白線指向要前往目的地 3. 點擊羅盤圓心一下 此時目的地的方位角會被記錄下來,羅盤上其他數字會反灰,此時如果轉動方向會發現,羅盤上會顯示你與設定方向的角度偏移量。 圖中可看出面向北方時與目的地(方位角53度)有一定程度的偏移(紅底) 地圖兩點定向 因為分度盤無法自行旋轉,且沒有子午線的設計,這部分手機操作會比指北針來的麻煩,但由於方形的外觀,只要確實將地圖歸北(或稱開圖、展圖),仍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 歸北展圖: 1. 開起app,將手機放在地圖的西南角 2. 手機長邊貼齊或平行地圖上的經線 3. 水平轉動手機與地圖,讓指向手機上方的粗線與羅盤的北方切齊 4. 此時手機上會顯示「0度」,即完成歸北展圖動作(磁偏角校正請參考文後) 定向: 5. 將地圖與平放於地面或其他平面上 6. 地圖不動,轉動手機使長邊連接替圖上目前位置與目的地位置 7. 輕點羅盤圓心一下 此時如同前面可視目標定向一樣,即可記錄下目標方位角;之後每移動一段距離(一般為100~200公尺,或在城市中抵達鄰近地標)即可開啟app確認自己與目的地的相對位置。 地
最近的文章

【通識】街頭生存:「生存三角」(Street Survival: The survival triangle)

原文: 《街頭生存:「生存三角」 (Street Survival: The survival triangle) 》 作者:Dan Marcou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Yeti "為了在警職生涯中生存,員警們應當強化「生存三角」的每一部分" 為了紀念《街頭生存二:致命情境下的戰術運用 (Street Survival II: Tactics for Deadly Encounters) 》一書的出版,我正在撰寫一系列關於街頭生存的文章,目的在於扭轉目前殺警犯猖狂的局勢。在這個系列中,我將會分享我在警職生涯中習得的戰術,這些戰術不僅用來保全了我個人的性命,還有助於其他員警遂行職務。 整體執法人員所面臨的挑戰是,該找到一種合理、合法、合情的方法來遂行職務,這不只是為求度過一輪班而已,而是為了能在整個警職生涯中都能平安順遂。 為了做到這點,必須從上班第一天到退休為止,都全心全意地保全自己。為求如此生存,最好是不斷地強化「生存三角」的每一部分,其中包括: 戰術 射擊技巧 身心調適 雖然生存三角只有三個角,但為了慎重起見,讓我們在中心再加一點: 裝備與工具 「戰術(TACTICS)」 絕大多數的人在初任警職的時候,都能對逮捕與控制戰術「駕輕就熟(competent)」,並能養成搜索、溝通與車輛攔檢等戰術。 然而,隨著這些員警職涯的發展,這些「基本」的戰術技能就會隨之退化,因為這些技能沒有透過持續地訓練來強化。部分員警甚至把好的戰術扔在一旁,因為他們妥協於自滿的假象中。 相較之下,全心全意為保全自身安全的員警會選擇打好基本功,同時透過學習更多且進階的戰術來拓展自己的選擇。 「射擊技巧(SHOOTING SKILLS)」 如果你去看看員警對上嫌犯的槍戰命中率,你就會發現到一個問題,有許多機關只要求所屬員警一年測驗一次(或者兩次)。 不可置信的是,每一位主官都認為他們已經竭盡所能地,以一年一度的槍械訓練來保障員警執勤安全。 然而,主管們排出一年一次的訓練,是基於職務上的責任,而不是為了員警執勤安全。更可悲的是,有些員警對這樣的射擊時數沒有意見,甚至有些員警必須三催四請才肯到靶場射擊一次。 槍戰是一種結合法律素養與正確心態的一門功夫,必須窮盡一生地發展與維持 - 這需要持續的鍛鍊,其中包含: 1. 精準度 2. 行進間射擊習會 3. 各種距離下

【戰術】角度競逐 - 小部隊作戰的縱射與掩蔽(Enfilade and Defilade)

  (Alon Humphrey/U.S. Army) 在 《烏克蘭英美志願軍的戰場啟示》 影片中,兩位志願軍示範了他們清剿俄軍壕溝的戰術,其中邏輯則是利用了縱射(Enfilade)與掩蔽(Defilade)的基本觀念。 縱射(Enfilade) "In enfilade"是指防禦方處於可被攻擊方延著直線進行打擊的狀態,如單縱隊遭遇正面、背面火力,或橫隊遭遇敵人自側翼進行射擊,因此也會被稱為側翼火力。 進行Enfilading fire時由於子彈的穿透性,攻擊方可有效地造成複數傷害,但防禦方則很難進行反擊,這也是為何小隊遭遇伏擊要快速面向威脅展開的原因。 掩蔽(Defilade) "Defilade"指隊伍橫列隱蔽於掩體、掩蔽物、沙丘或山脊後方的狀態;如影片中橫列於壕溝內的攻擊方,又或是防禦遭遇伏擊後,轉進(Peeling)至可供隱蔽、保護的地形後方。 此時小隊可以在受保護的狀態下,朝威脅方向進行掩蔽射擊(Defilade fire)做反擊,應付自正面發起攻擊的敵人;該詞彙也被用於單兵反甲戰術 - 利用山脊、沙丘防禦戰甲車的直射火力,並運用肩扛裝備打擊對方。 縱射(Enfilade)V.S 掩蔽(Defilade) 本篇標題會以角度競逐做形容,原因在於兩者處於不斷交替的狀態。在以下Tactical Forge的戰棋影片範例中可看到,藍軍在遭受來自紅軍壕溝的射擊,進入In enfilade狀態後,即快速遁入路旁叢林展開還擊,使雙方都處於掩蔽(Defilade)狀態。 隨後,藍軍將機槍手留在原位置對紅軍保持壓制,其他成員在煙霧的隱蔽下快速移動至紅軍側翼發起攻擊,此時紅軍即轉為Enfilade的狀態,且難以對藍軍作反擊。 Enfilade vs Defilade

【戰術】如何讓槍口快速繞過障礙物

Tactical Rifleman 本週上了這篇有關於掩體後射擊的Tips影片,其實總體來說Coach分享的,就是在「肩上收槍」這件事情。 Coach提到透過肩上收槍,你可以在不移動雙腳的狀況下,讓槍口繞過障礙物 對不同的目標進行射擊,例如常見的九洞板、車內或汽車掩體的ABC柱,以及他認為最實用的競技環境 - 因為不移動雙腳可以讓你省下重新適應角度、射擊姿態與穩定的數秒鐘。 影片中也提到,後退轉槍口與High Ready這兩種他認為是缺點的方式,但我認為這部分就是見仁見智了... 例如影片中以看起來是14.5~16吋的槍管可以進行操作,但要是如65K2的20吋管,動起來可能就不是這麼順暢囉,因此可以參考我們先前提過的 《全尺寸步槍的限制空間出槍練習》 BEST BARRICADE TECHNIQUE | Tactical RIfleman

【戰術】限制空間戰鬥中的威脅辨識議題

原文: 《「限制空間戰鬥」中之辨識問題 (Identification Issues in CQB)》 作者:Project Gecko Staff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Yeti 「你看得到手嗎? (CAN YOU SEE THE HAND?) 」 「為什麼你都下壓槍口來切派?」這大概是我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 這有很多原因,但最關鍵的原因是,當人 處於壓力與脅迫情境下之視力減損 ,當然還有「確認身分(Positive Identification) 」之必要性,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附上兩張照片,以模擬不同的持槍姿勢: 舉槍、眼睛盯著準照的持槍模擬視野 下45度持槍的模擬視野 一種持槍姿勢為抬起槍械,眼睛看向準照;另一種持槍姿勢為下壓槍口,但不超過45度;如你所見,我們還模擬了一些效果,在相當程度上模擬人在現實活動下可能遭遇之視覺感知干擾。 正如你所注意到的,該影像中的射手會接觸到諸多訊息,如走道、箱子、影子、物體材質、開放空間和深度空間等。 另外,可能還需要去找出那個方才接觸或脫逃之人。 問題在於,抬高槍械往往會顯著地忽略掉關鍵的環境線索,而此類線索可能會自然地警示你或助你辨識敵人。 那結果如何呢?反應會慢得更多。 另外,考慮到能夠行使致命強制力的大多數識別線索,通常位於軀幹與胸部周圍,因此如果抬高槍械的話,射手會忽略掉可以事前帶來警示或提高預判行為的關鍵線索。 然而,如今靶面射擊與計時射擊成為業界濫觴,抑或是成為驗證事物之權威準據,絕大多數人都確信,抬高槍械能夠進行更快速的射擊(應變)。 以打靶紙來說,確實如此沒錯,但在現實中,必須先辨識(In reality, you need to identify) ,看不見的話,也就認不出(You cannot identify without seeing) 。 沒有去觀察、辨識,反應也就不可能會快,速度是次要的(Speed is marginal) ;而視覺則不然,要嘛就有,要嘛沒有。 在武力對抗中經常發生的情況是,一旦搜索到對手,抬槍派的人要嘛跳過確認身分之步驟,太早就向對手開槍;要嘛為了觀察而完全下壓槍口,一下又再抬槍、開槍,事實上,尷尬的是,這會增加更多反應時間。 一個人如果已經處於適當且合理的「相對」低預備姿勢,就已然可以進行確認身分,並在過程中幾乎同時抬槍射擊。 關於搜索與辨識,與在靶場

【通識】抵禦突發式刀械攻擊

原文: 《抵禦突發式刀械攻擊(Defending Against Spontaneous Knife Attacks)》 作者:Clay Culpepper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Yeti -- 對於大多數的刀械攻擊,攻擊者會等到員警分心或大意時,再迅速施以猛烈且連續來回的突刺,讓員警幾乎沒有時間反應。 -- 反制刀械攻擊的最佳防衛戰術一直以來都是爭論不休的議題,關於這個問題有數百種技巧和觀點 。 基於針對突發式刀械攻擊成因的研究,我所屬的機關在受控制下的訓練環境中進行了一項教學實驗,以更好地瞭解員警遭受刀械突襲時的自然反應。 我的理論是透過運用戰鬥的基本原則,讓員警可以增加他們獲勝與生存的機會。 刀械攻擊,甚至是持刀砍殺執法人員的現實情況,絕大多數都發生在攻擊者從四面八方施以猛烈且來回突刺的時候。 所以攻擊者會隱藏武器一直等到員警分心或大意時,隨即針對員警展開突發且猛烈的攻擊,使員警猝不及防且幾乎沒有時間作出反應 - 但到那時就太晚了,受攻擊者在試圖採取行動前,早就已經身中數刀。 他們當下通常會誤認這類攻擊只是連續的打擊而已,一直到他們意識到自己遭到重創。 根據Urban Fit and Fearless訓練中心針對在真實錄像中所蒐集到的150件刀械攻擊案而完成的分析數據( 連結 ),犯嫌通常有71%的時間會先以非持刀手發起攻擊;一旦發起攻擊,大約會有80%的犯嫌會鎖定目標來控制距離,使人難以脫逃。 而在目標對象能夠向後逃跑的情況下,大約有一半的人最後會跌倒在地,並且在犯嫌刀刃落下前無法成功發起反擊。這類專題絕大多數的資料和研究似乎都取決於這些戰鬥的組成要件及其發生頻率。 攻擊情境(Attack Scenario) 作為一名防衛戰術教官,我試著讓學員們站在容易受到攻擊的位置,同時詢問他們如果嫌疑人突然地拿出致命武器來對付他們時,應該要怎麼去反應;但絕大多數的反應都是:「直接開槍射擊。」而我則會以多種實作情境向員警們解釋道,為什麼這並不是一個可被接受的答案。 為了測試員警如何針對突發式刀械攻擊做出直覺反應,我在所屬機關的防衛戰術常年訓練中實施情境模擬。 共有91名經驗程度不一的員警進行了這個模擬情境,並以一把帶有聲光效果的訓練刀來表現刀砍及突刺結果 - 這類工具在模擬情況下是非常好用的,當員警被訓練刀劃傷時,會有很明顯的效果。 雖然也能在類似的訓練

【通識】攻擊的前兆警訊(Pre-Attack Warning Signs)

原文: 《攻擊前徵兆 (Pre-Attack Warning Signs)》 發表時間:2019年11月13日 作者:Michael T. Rayburn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 「針對潛在性的攻擊徵兆保持警覺,以利於在事發之前,採取適當的行動。」 「此圖正是我們留意歹徒們以言語或非言語方式透露相關資訊的樣態。」 -- 我們警方常說的「員警涉槍案」,實際上就是「槍戰」。 將我們執法人員稱為「戰士」或「槍鬥士」或許不怎麼「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但我們還是得直說。 如果你朝某人開槍,而對方也開槍回來,就是「槍戰」;同理可證,如果有人對你開槍,而你向對方回擊,仍然稱作「槍戰」。 根據「聯邦調查局(FBI)」的研究,以統計學來論,歹徒先開槍的可能性較高,將會導致員警採取反應並回擊 - 那麼,歹徒是如何「搶先開槍」的呢? 「究其主因,或許出自於他們已然下定決心,無論如何絕對不要再次入獄。」 你或許是因為一起輕微的交通違規行為而攔下這個人,對於部分員警來說,當下想的可能只是「 攔下違規者,開出罰單,再去抓下一個」。但在實務中,你必須把每一次接觸,都視為足以發展成致命威脅的心理準備,不論是槍戰,還是各類型的攻擊。 然而,這並不等同於一走出門外都疑神疑鬼地認為,每個人都要殺你,因為事實並非如此。 這並不是一律抗拒民眾,即便有時不免會有這種感覺,這代表著你必須對潛在攻擊的「警示訊號(Warning signs)」保持警覺,只要你留心去觀察,「警示訊號」就會顯露出來。 不過,卻有太多員警忽略了「攻擊前徵兆(Pre-attack warning signs)」,或是將其誤認為其他東西而毫不在意。 言語和非言語徵兆(Verbal and Non-Verbal Signs) 何謂「攻擊前徵兆」?有些非常明顯,有些則不太明顯,但是只要你留心去觀察,還是能夠察覺到的,最明顯的是言語暗示,歹徒說出:「我不回監獄,你抓不住我,我要把你……」 然而辨識「非言語」的「攻擊前徵兆」是我們都需要去探究的,因為它們通常並不明顯。 「據說,在人類交流活動中約有6至9成是肢體語言或非言語交流所構成。」 近期一項研究指出,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家庭,肉毒桿菌(Botox)是導致個人生活中溝通不順的其一因素;這是因為他人通常無法讀懂接受過肉毒桿菌治療的人之「面部表情(Fac

【戰術】限制空間通道與岔路應對

  幾週前我們曾在版上分享過戰術品牌UF Pro頻道邀請綠扁帽教官Kawa Mawlayee與團隊,製作的全新4 Man Team CQB專題;等了一陣子後終於來到我比較關注的「通道與岔路應對」的部分。 整部影片內容大致介紹了通道的雙縱隊行進與門的處理,以及三向、四向路口的應變;由於內容多以動態詮釋,較難以用文字形容,建議有時間的話還是可以把這長45分鐘的影片看一看。 警語:「所分享戰術知識僅供學習參考,採納操作前請謹慎評估空間、情境、敵情與自身訓練或團隊狀況。」 走廊移動 - 隊形 在走廊上移動,隊形與腳步非常的重要,採雙縱隊以兩支槍交互掩護正面,是一般廊道行進時常見的隊形;前兩員在前進時,其槍口指向相互交錯,分別朝向各自位置的對角最遠處。 但隨著廊道寬度的增加,隊伍可讓更多槍口掩護正面,如影片中廊道寬度如果硬擠,是足容得下Kawa的四人小組。 (編按:不過在一些教案中我們也能看到所謂Y字隊形 - 正面三把槍、一把槍盯著後方;另外正面擺槍不要忘了保留最左、最右兩員與牆的空間) 行進時別忘了盡可能將隊員間的空間收攏到最小,避免突然要轉入門、轉角時,後方人員慢一步導致前方隊友中彈。 走廊移動 - 門 溝通方法: 溝通十分重要,正面兩員在行進時需將前方狀況告知後方,例如門啓閉、位置、前方道路的狀況。 影片中簡單示範當隊伍前進時,前兩員以"Open/Close Door to the Left/Right"的方式描述廊道兩側門的狀況,或以"T-Section"描述前方路口狀況。 說明 - 關於「近側人員(Near side)」與「遠側人員(Far side)」 以上兩個詞彙在影片中會一直出現,為了後續文字說明方便先做解釋 - 當縱隊於廊道前進時,以目標突入口為基準,靠近入口一側的人員稱為近側人員(Near side)、而相對另一側的人員則為遠側人員(Far side); 我將會以N1、N2...標示Near side前後兩員,以F1、F2...標記Far side前後兩員。 突入口可以爲房間入口,也可以為廊道交會處欲前進的方向。 通道上敞開的門 面對廊道兩側的門Kawa提醒「先處理開著的門」之後再來處理關著的門,所以當四人小組遇上開著的門該如何處理呢?Kawa提供了兩種發展自雙縱隊的方式  - “Far Side Long”與&qu

【通識】槍械與刀 - 距離多近,才算太近(How Close is Too Close)?

引用: 《距離多近,才算太近?(How Close is Too Close?)》 作者:Dennis Tueller 譯者:Clint Liao 編輯:Yeti 這部歷久彌新的經典著作首次出現在《特警(SWAT)》雜誌1983年3月號上,它首次確立了保持 「反應落差(Reactionary Gap)」的重要性 。 當一個持槍的「好人」對抗一個持刀(或開山刀、斧頭、棍棒、卸胎棒等)的「壞人」,你會想說:「無庸置疑」,「拿槍的人不可能輸」。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這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事人的用槍能力,以及跟相對人之間的接近程度。 例如說:我們警方在20碼(約18公尺)的距離上向潛在攻擊者開槍,他就輸了。不是輸在戰鬥,你知道的,最有可能是輸在對人身自由權的侵害上,因為他鐵定會被指控謀殺 -  唯一能夠正當化警察對人開槍的行為,那就是在相對人試圖殺害警方(或他人)有必要即刻制止的時候,記得嗎?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警方等到攻擊者出現在明顯可見的攻擊距離內才開槍,他可能仍然會輸 -  他所開出的子彈可能不足以立即制止攻擊者,讓他無法繼續使用刀械。 所以說,答案是什麼—到底距離多近,才算太近? 你想想,你需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拔出槍械,在7碼(約6.3公尺)線上朝人形靶中心處完成兩發射擊且又精準命中? 對於我們這些學過、練過正規手槍射擊技術的人來說,這項習會花費大約1秒半的時間算是合格的。 先把這點放在心上,再讓我們想想,如果你遇到相對人手持銳器或鈍器,多長的距離內可能會被視為 「危險區(Danger Zone)」? 相對人在多遠的距離內,會被視為進入你的危險區,可能對你造成致命威脅? 我們最近沿著這條思路做了一些測試發現, 一個普通、健康的成年男性可以在大約1秒半的時間內完成典型的7碼(約6.3公尺)射擊習會。 可以肯定的說,一個手持武器的攻擊者站在21英呎(約6.4公尺)處,就是在你的危險區內。     就像內文照片所說明的那樣, 即使你拔槍、射擊的動作夠快,這個距離還是太過接近了。 即使你的子彈確實命中,讓他難以得手,但他向前衝的力量或許會助他一臂之力,當然,除非你設法避開他的行進路線, 如果你不只遇到一個攻擊者,事情就會變得更加棘手 。所以帶槍的人該怎麼去應對呢? 分析了這些問題後,我想到了以下建議:首先,培養、維持一個健全程度的「戰術警覺(Tactical Alertn

【戰術】手槍轉步槍 - 轉換 + Speed Reload

  戰鬥中當步槍發生故障、缺彈卻又無法立即更換彈夾的狀況,切換手槍以維持火力輸出的持續性是相當常見的做法;然而在高壓狀況下要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換回步槍並進行換彈、檢查呢? 在這支影片中來自有加拿大特殊單位JFT2的教官Randy,分享了一個較有系統的操作方法。 註:由於本篇重點在於武器轉換,影片前半以Hunt-Ready確保視野的預備姿勢就不多做贅述,請見諒。 步槍轉手槍 當步槍射擊時發生故障或子彈打光時,Randy建議將槍面順時針傾倒後放在身前,同時右手自槍套抽手槍、槍口朝前放至身體中軸,雙手握槍向前推出射擊;這是很標準的轉換動作,但要注意左手放步槍、右手抽手槍的動作是同時進行的。 (關於步槍擺放位置有許多不同的建議,大家可以選擇自己習慣的方式,個人會以同樣的方式轉槍後,將步槍往左側放) 手槍轉步槍 Randy示範以手槍出槍的姿勢反向將槍收回,右手將槍入套同時左手抓住步槍槍托桿根部支點,把步槍抓至抵肩的位置,右手握著握把。 (個人的操作心得:左手把步槍抓到肩上時,右手要剛剛好握著握把,不然左手一定撐不住;另外要是以真鐵的重量,臂力可能需要加強) Speed Reload 轉換後呈現的是左手抓住槍托、右手握持步槍的姿勢,而此時剛好右手可以卸除彈匣,左手的位置也剛好能依據個人的配置,自背心或腰帶抽出備用彈匣做更換;假如為槍枝故障,左手也能直接操作拉柄進行檢查、故障排除。 插入備用彈匣後,Randy在此建議以拉拉柄的方式讓槍機進彈而不是拍網球拍,原因在於後拉拉柄的施力方向能幫助抵肩穩定槍枝,而按壓或拍擊網球拍反而容易造成槍口指向的不穩定。 Range Technique: Former JTF2 Assaulter Teaches The "Hunt-Ready" Po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