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用iPhone內建「指南針app」做應急導航

 


這篇是寫給手中完全沒有指北針工具的朋友,緊急時地面導航的參考;另外必須先告知的是,由於電子設備仍有可能出現一定誤差,還是強烈建議大家在避難包中裝入一只行政指北針等級以上的地面導航工具,把這方法作為備案。

行政指北針與地面導航的操作,請參考這篇:
【通識】基礎指北針使用

也建議完全沒有操作經驗的朋友,先把上面這篇文與裡面的影片看完。

-----

iPhone內建的「指南針app」雖然以指南命名,但實際上仍為一個基礎功能的指北針,提供磁北北、高度、方位角,並透過GPS顯示座標與所在區域等資訊:另外羅盤中央的雙十字,也提供了基本水平儀的功能。

另外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其實這套內建的app也提供了「定向」功能。

有完全看完上面那篇文章與影片的朋友,應該會發現定向運動其實是利用指北針紀錄目標方位角的移動方式;以下我將簡單分享這功能在「可視目標定向」與「地圖兩點定向」的操作方法。


可視目標定向

使用行政指北針時,我們只要將指示行進方向的箭頭,指向目視範圍內想要前往的地標,並轉動分度盤讓N的標示與磁針北方對齊,即可抓出直線方向與磁北的角度關係;iPhone指南針的做法其實非常類似,作法如下:

1. 開啟app後保持手機水平

2. 原地旋轉,將指向手機上方的粗白線指向要前往目的地

3. 點擊羅盤圓心一下

此時目的地的方位角會被記錄下來,羅盤上其他數字會反灰,此時如果轉動方向會發現,羅盤上會顯示你與設定方向的角度偏移量。

圖中可看出面向北方時與目的地(方位角53度)有一定程度的偏移(紅底)

地圖兩點定向

因為分度盤無法自行旋轉,且沒有子午線的設計,這部分手機操作會比指北針來的麻煩,但由於方形的外觀,只要確實將地圖歸北(或稱開圖、展圖),仍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

歸北展圖:

1. 開起app,將手機放在地圖的西南角

2. 手機長邊貼齊或平行地圖上的經線

3. 水平轉動手機與地圖,讓指向手機上方的粗線與羅盤的北方切齊

4. 此時手機上會顯示「0度」,即完成歸北展圖動作(磁偏角校正請參考文後)

定向:

5. 將地圖與平放於地面或其他平面上

6. 地圖不動,轉動手機使長邊連接替圖上目前位置與目的地位置

7. 輕點羅盤圓心一下

此時如同前面可視目標定向一樣,即可記錄下目標方位角;之後每移動一段距離(一般為100~200公尺,或在城市中抵達鄰近地標)即可開啟app確認自己與目的地的相對位置。


地圖定位

假設你不知道目前在地圖上的位置,其實iPhone指南針一樣可以利用「後方交會法」,做到應急的三角定位,其方式與使用行政指北針時相同:

1. 先進行展圖

2. 朝已經走過的方向、可目視範圍內設定一個已知地標A

3. 原地轉向尋找一個與地標A隔60度角以上的已知地標B

(兩個地標最好跟自己有一段直線距離,別太近)

4. 找出已知地標A、B在地圖上的位置

5. 將iPhone指南針的粗白線指向地標A,並點擊圓心測得方位角

6. 回到地圖上讓手機長邊切到已知地標A

7. 以地標A點為圓心轉動手機,讓羅盤北指向地圖北、粗白線指向所測得的方位角

8. 此時可利用手機的長邊,自座標A往正、反向方位角畫出延伸線

9. 以同樣方式畫出地標B的延伸線

10. 兩點交會處即是你目前約略的所在位置


關於磁偏角

由於地磁北極與地圖北極並非完全重合,並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過去在地圖資訊上往往會提供該區域的磁偏角資訊。

不過地磁北極其實會隨時間有微幅的改變,如果要進行長距離的移動,可以利用Magnetic Declination網站,查詢所在地區的磁偏角修正量。

目前國內的磁偏角大約是北部大約是偏西5度、南部大約是偏西4.2度(偏西標記為負),舉例你在圖紙上測得69度方位角,那麼磁方位即為73.2~74度(看地區)。

不過,由於相差角度偏小,因此像是台灣的都會區、避難情境之類的短距離移動,基本上不太需要顧慮這問題,保持移動一段距離確認位置的習慣即可。

在iPhone指南針的設定中,可以將羅盤北設定成真北的功能,手機會自動依據線上數據修正磁偏角量;不過要注意的是,在通訊受干擾的狀況下是否會影響系統的修正是有疑慮的,建議還是要理解磁北與圖北的關係。

最後還是要提醒一下電子產品難免有其誤差,例如在授課時我們就曾發現兩支同型號的iPhone即便校正過羅盤,磁北方向依然不同;因此至少還是為自己準備一款能用的行政指北針,將上述方法作為應急備案使用。

其他人都在看...

【戰術】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一部

原文: 〈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一部分〉(Top 10 Unwritten Rules of CQB – Part 01) 作者:Project Gecko Staff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Yeti 這篇文章既不是關於具體的規則,也不是做具體事情的具體方法。就像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一樣,通往一個目的地的道路有幾十條,關鍵在於效率和安全。 這些「規則」(Rules)更多的是,要去提醒人們注意到一些多數人都會忘記或沒有意識到的事情。 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們將討論CQB中最重要的10條不成文的規則。 當前的現實情況是,大多數戰術或「如何做事」(how to do things)的方法,通常都沒有經過科學研究的實證研究和驗證。 一個人聽一個人說,另一個人又聽另一個人說......但這基本上彷彿在說,打打靶紙、計算靶面成績和時間之類的東西,就實際上合乎於人類行為,抑或是說:便會如此發展,但事實並非如此。 本文旨在強調某些已知或常見的錯誤,這些錯誤不符合人類行為規範,也違背了我們人類的本能,但全球各地內卻仍被作為標準來進行教授... 目光凝視(Sight Fixation) 讓我們從一個非常原始的小實驗開始模擬:伸出手臂,同時豎起大拇指。 看向拇指的話,拇指會顯得相對地清晰,但其左右兩側,卻會顯得相對地模糊。更準確地說,拇指兩側的視覺感會掉到一半左右。 簡單來說,由於人眼的獨特結構,精確視覺受限於觀察角度。其結論為: 「人眼能夠處理的精確資訊區其實相當受限。在低光度的情形下,更可以想像到它會有多麼地不足。」 以「觀察反應」(Observation Response, 或稱吸引眼球的活動)所觸發的周邊(非深度)視野顯得相對較廣。 「聚焦視覺」(Focused Vision, 或稱眼窩視野)在6英呎(約1.8公尺)處直徑為1.5英吋(約3.8公分),在10英呎(約3公尺)處為2.5英吋(約6.3公分)(譯註:距離越遠,視覺面積越大,附圖紅點處)。 「中心視野」(Central Visual Field)在6英呎(約1.8公尺)直徑為12.7英吋(約32公分),在10英呎(約3公尺)處為21.1英吋(約53公分)(譯註:距離越遠,視覺面積越大,附圖綠色區),而周邊視野處則無法探查到有精確對焦。抑或是說,下圖的綠色區沒有涉及到清晰與精確的視覺感。 既然已經瞭解視覺上之...

【戰術】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二部

原文: 〈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二部分〉(Top 10 Unwritten Rules of CQB – Part 02) 作者:Project Gecko Staff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 Yeti 歡迎來到〈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的第二部分。在上一部分中,我們談到了「目光凝視」(Sight Fixation)和戰術手電筒應用之頭兩條規則。讓我們繼續談論下兩條規則: 在此之前,我們要提醒大家的是,這些所謂「規則(Rules)」更多的是,要去提醒人們注意到一些多數人都會忘記或沒有意識到的事情。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們將討論CQB中最重要的10條不成文的規則。 分散威脅的注意力(THREAT DIVIDED ATTENTION) 老實說,我不確定是否該將這點列入。因為這需要某程度成熟且有慧根的思維,並以充分的經驗才能夠體會。 分散掉威脅的注意力,換句話說,擾亂相對方的OODA(譯註:決策思路)是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尤其是當威脅是迎面而來的,而你又沒有其他方法來分散威脅的注意力時。 然而,在深入探討前,有必要舉個好理解的例子: 過去,以小部隊的形式對防衛工事來展開突襲時,我們會採用一種非常易懂且有效的技術,我們將其稱為「壓制和迂迴(Suppress and Flank)」,雖然它並不只字面上的意思而已,但其基本應用原理如下: 1. 起初,某個單位從一個或多個位置以重型、精準、曲射武器開火,分為三種不同的射擊階段。 2. 猛攻目標數分鐘後,另一個(或多個)單位開始刻意由側翼迂迴,並從特定方向切入目標。 3. 我方運用不同的攻擊角度切入時,敵方在反應上會開始將兵力分散,集中成為更容易應對的小單元,而這些小單元會自動地對眼前所見的事物反應。 4. 藉由分散敵方兵力並迫使其領導者OODA循環(譯註:決策思路)持續受到打斷,迫使敵方在細節處理上作出相當緩慢且本能的反應,換句話說,我方削弱了其戰力和立即反應的能力。 將此帶入「限制空間戰鬥」之微觀世界(TAKING THIS INTO THE MICRO COSMOS OF CQB...) 當情勢變化快速時,也是採用相同機制:「攻擊方對防衛方(Assault VS Defenders)」,我們採用的也是相同原則,但方法略有不同,以增加我方的生存機會。例如,在「已知」類型的突入中,分散注意力甚為有效。 一人作為「掩...

【戰術】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三部 - 戰術驗證

原文: 《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三部分 (Top 10 Unwritten Rules of CQB – Part 03)》 作者:Project Gecko Staff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Yeti 這篇文章既不是關於具體的規則,也不是做具體事情的具體方法。就像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一樣,通往一個目的地的道路有幾十條,關鍵在於「效率」和「安全」。 這些「規則 (Rules)」更多的是,要去提醒人們注意到一些多數人都會忘記或沒有意識到的事情。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們將討論CQB中最重要的10條不成文的規則。 避免頻繁換肩(AVOID SHOULDER TRANSITIONS)  人腦就像一片叢林一般,當你年紀還小時,它是未經人類開發過的茂密森林。當你在成長過程中學習新技能、實際經歷並與所處環境互動時,即開始會以某種「恆定(consistent)」的模式來工作、做事。 其實就是在人腦中打造出執行或完成各項任務的特定路徑,像是如何快速上彈匣等等。只要越是頻繁重複同項任務並取得相關的反饋,就會越迅速且直覺地在「人腦森林」中找出「A到B」的路徑,進而遂行任務執行。正如你可能體會過的一樣,在外健行時,人們傾向於走在看起來好走且熟悉的路上。 以此帶入人腦森林之比喻中即為:如果練得越少、自然反饋越少(尚包含其他關鍵過程),塑造具體技能的道路就越不清晰或不熟悉。 另外,除非刻意運用特定技能,否則較少運用或經驗不足的技能,自然會逐漸地退化,而當體認到人類有其極限後,便會瞭解將原有能力維持水準,會有多麼地困難。 基本上,人腦就是如此運作的。在人腦森林中,神經元來回穿梭。稍後再續談此部分。 然而,不曉得為什麼,我總是看到有些人會在每次突入時,或是每當在輔手側(weak side)切派時,都會頻繁地作出各種酷似忍者一般的換肩、換手動作。 啊,我懂了!或許他們是要在突入或切派前,盡可能地減少身體暴露的風險。 絕大多數的人在通過門前時(前、中、後,都屬於關鍵時刻)進行換肩、換手,而通常情況下,一旦過了門後,卻又回重新換回主手側持槍,在轉換期間時,也就浪費了一刻得以隨時開槍的機會。 在突入時,換肩持槍的問題 - 多工處理(Multi-tasking): 簡單來說,即為人們慣常運用的認知和運動「之外」的過程。多工處理可能會因行為脈絡轉換而浪費過多時間,而且顯然會因注意力不集中...

【戰術】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四部 - 思辨的重要

原文: 《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四部分 (Top 10 Unwritten Rules of CQB – Part 04)》 作者:Project Gecko Staff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 Yeti 尖兵永不出錯(THE POINT MAN WILL BE WRONG) 常言道:「尖兵永不出錯(The point man is never wrong)」,但或許…其實也會出錯?這或許是CQB中最根深蒂固、反覆強調的誤解之一,簡直隨處可見。因此,與前幾篇不同,本篇全文將著重於本項原則。 所謂「尖兵永不出錯」,是指第一員的移動決策「永遠」不該被懷疑。 例如說,如果隊伍在門前左側堆疊,第一員向門右側突入,後員就必須往門左側突入;如果第一員直衝室內中心位置(部分戰術程序可見此法),第二員擇一方向突入,在其後員(第三員)擇其反方向突入。 另外的範例是在廊道上行進,某些教官會告訴你,控制行進速度、引領隊伍之人就是「尖兵」(先鋒),此時該員「永不出錯」- 同理可證,決定是否突入、開門時亦同。 就本質上來說,即為一種判讀與反應(read and react)遊戲,就像在路上開車時,根據前車駕駛行為而作相對反應一般。 回歸現實(BACK TO REALITY) 幾個月前,我與某支歐洲地區的特勤隊一同訓練,這是一支非常優秀的特勤隊,熟知我們系統的CQB概念。 當時,我們模擬了一個多重槍手的威脅情境,在此情境當中,槍手們正沿著一條有著20多扇門的長廊上四處逃竄。 此時,當隊伍以列隊編組(file formation)而搜索行進時,「尖兵」(Point man)與其「僚兵」(Wingman)一同進行切派搜索。 剎時,「尖兵」遠遠看到,周邊其中一個房門內有一名槍手,大概距離10公尺左右,但由於接戰時,敵方槍械突然故障,因此該名槍手決定逃跑。 「尖兵」意識到機不可失,自然奮力地向前追擊,全神貫注地鎖定目標,就像牧羊犬追趕一頭離群的羊一般專注 - 他瞬間穿過約五個房間長的距離,直到發現隊伍沒有跟上時,才停下來;而其後方各員的視野卻被長廊上的各種障礙物給完全遮蔽了。 最為關鍵的是,「僚兵」決定不帶人上前一同追擊,因為他們意識到這樣做「風險太高」;因為他們知道,尚有多名槍手正在流竄,因此隊員們根本無法斷然忽略長廊上那五道敞開的門。 ... 在「任務歸詢(After Act...

【戰術】掩體後的跪姿射擊

本站先前分享過Warrior Poet Society頻道主John所示範的掩體後射擊教學,而上週John又再次示範了掩體後方「跪姿射擊」的姿勢重點。 . 影片中John列出掩體後跪姿要注意的三大重點: 🧱 機動性(Mobility):掩體後出槍的容易度,是否能快速進出掩體邊界。 🧱  穩定性(Stability):射擊時的穩定度,被擊中時是否能安全傾倒。 🧱  可瞄性(Signature):其實就是自己探出掩體的投影面積,對手是否容易瞄準你 . 依據這三大重點,John剖析了三種他推薦的射擊跪姿 - 膝蓋高、膝蓋低、膝蓋高2(這種他並沒有明確命名),這裡指的高低,是指靠近掩體邊界那隻腳的膝蓋。 . 🦵 膝蓋高(High Kneel) 高跪姿,可以提供出槍射擊時較好的穩定性,也是較容易掌握的姿勢。機動性尚可,可以透過跨步進出掩體邊界,但重心轉移調整身體角度上略有限制。這種跪姿另外一個優點在於,被擊中時較容易往掩體內傾倒,不會使自己暴露在敵火下。 不過相對的垂直外跨的小腿,會加大自己在對手瞄具中投影面積。 . 🦵  膝蓋低(Low Kneel) 是John個人覺堆間的姿勢,操作時靠掩體內的腳可以跨大一些,讓自己有更穩定的射擊姿態。藉由控制跪於掩體邊界的膝蓋位置,可以輕易調整自己探出掩體的角度,也由於膝蓋著地,這種姿勢是暴露投影面積最小的方式。 不過John提到相對缺點在於假如重心沒有控制得當,很多新手容易摔出掩體。相對的,這種姿勢若不幸被打中,也很容易往掩體外摔。(另外也要注意掩體寬度,不要讓另一隻腳跨到掩體外了) . 🦵  膝蓋高2(High Kneel2) 以側身面對威脅來源,透過微往前跨步、身體前傾進出掩體邊界,這種姿勢擁有相當好的機動性與最小的投影面積,且相當容易控制自己的重心。 John提到,他不喜歡這種姿勢的地方在於穩定性,因為身體側向目標,射擊時無法正確抵肩貼塞,影響射擊效率。 . 總之,一樣三種姿勢沒有誰對誰錯,單憑看倌習慣選擇,就像影片中John提到,雖然膝蓋高容易將小腿露出掩體外,但在他經驗中那種「膽怯謹慎,一定要蜷縮在掩體後方的傢伙」,通常越容易被打中,也是有時跟CQB一樣猛烈進攻才是戰鬥時該有的態度吧。 How to Kneel & Shoot From Cover EXPLA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