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陸軍的步兵班伍隊形與移動策略》文中,我們提到掩護躍進(Bounding Overwatch)這種步兵班常用的移動戰術。
透過移動組(Moving)與監視/掩護組(Covering)輪替掩護的推進邏輯,除了應用於步兵班外,其實也經常被應用在雙人戰術、小單位移動,甚至是民防領域。
這裡Yeti搜集了一些小單位掩護躍進、後撤的範例,提供大家參考:
二至四人的小單位掩護躍進
近期看到最簡單明瞭的小單位示範,莫過於烏克蘭國土防禦部隊(Territorial Defence Forces)所拍攝的系列影片。
頻道連結:https://www.youtube.com/@TRO_Ukraine_G7/videos
兩人連續推進(Successive bound)與後撤。
先由監視/掩護方設立火力基地後,移動方向前推進10~15公尺雙方交換工作,原掩護方再向前推進至平行位置發揚火力;同樣地,隊伍後對時的方式就是反過來進行。
如同我們在《小隊接戰的基本概念》文中提到:移動方必須在掩護方的火力掩護下行進,移動時專注於以最高效率移動至適當位置,關於移動的方式可參考《三種持槍移動的方式》。
在移動方移動的同時,監視/掩護方必須維持一定頻率、不間斷的火力壓制,所以火力持續性十分重要,可用點放的火力讓對方抬不起頭,所以三發、連發此時並不是太理想的選擇。
當移動方抵達位置後記得大喊告知另一方,例如Tactical Rifle示範中說的「I set, Cover you」後,雙方工作交換。
連續推進
連續後退
兩人交替推進(Alternate bound)
與連續推進的差別在於,移動方的移動距離會超過掩護方,移動至前方適合掩蔽的位置。這種方式可以取得較高的機動性與推進速度,但在兩人小隊時很顯然有限制掩護方射界的缺點。
交替推進
交替後退
三人小隊後退
邏輯上與兩人小隊的連續、交替移動不會差太多,唯一要注意的重點是「移動方請盡可能避開掩護方射界」,這點在烏克蘭TDF的示範中很明顯。
三人小隊的連續後退
三人小隊的交替後退
「The Peel」小隊移動策略
Peel英語字面上是「剝離」的意思,「The Peel」則是常用於單縱隊後撤、橫隊平行轉移時的戰術。
澳大利亞式Peel (The Australian Peel)
用於單縱隊接戰後退的狀況,由第一員向敵方向自由進行幾次射擊後,迅速退至隊伍的末端,由第二員接續開火,至於為什麼這麼稱呼,我也不知道XD
Yeti第一次接觸到Peel的訓練,是來自受過SQT訓練友人的分享。當中有個重點,第一員往後移動經過第二員的同時,要記得以接觸的方式輕拍第二員,提示他「自己已經離開第二員射界,他可以開始射擊。」
The Australian Peel
Center Peel
澳大利亞式Peel的並列縱隊版本,操作邏輯相同;差別在於為了減少進入側邊後方隊員的射界時間,Center Peel會利用兩列中間的距離作為通道,前方人員後退時皆經過通道向後移動,確保了安全性以及隊伍的控制性。
Center Peel
橫向 Peel
橫隊向側邊轉移時的掩護戰術,由距離移動位置最遠的一員開始移動。
為了減少交戰時易發生的隧道效應,經過下一個要移動的隊友身旁時,記得輕拍並告知「Last Man」,提示他準備進行轉移,這部分在烏克蘭TDF的示範中可以看到。
四人小隊的橫向Peel
Yeti的小提醒
所有的移動戰術,皆離不開移動、射擊、溝通三個要素,這些元素在上面所有的示範中都可以看得到;同時,別忘了所有的技術都需要有充足的訓練為基礎,因此一遍是看過影片也別忘了尋找適合的培訓機構,實際參與練習。
關於民防應用
步兵班的移動技術應用於民防避難移動,主要差異於民防避難並沒有交戰的需求。
因此我認為應更著重於「隊伍控制」與「交替監視」上。
避難團隊移動時應盡量保持肅靜,在穿越可能有風險的地方時,同樣可參考上述技術可分工「移動」與「監視」兩組進行交替推進,讓整體團隊能迅速通過。
更多資訊建議可參考:《小市民的戰場移動(下篇) - 圖解高風險區域穿行與休息點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