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回的單兵移動後,我想先分享一些關於美軍班排隊形與接戰運作的方式,也許對於後續的伏擊與反伏擊會比較有幫助唷!
這次的影片是由美國陸軍應用訓練遊戲TRADOC G2(G&V)製作而成,雖然上傳至今有段時間了,但還是能讓大家以動畫的方式清楚了解班排移動的運作方式。
多數國家的步兵班通常由8~10人構成,並分成兩個火力小隊(Fire Team),影片中的步兵班結構為班長+兩個火力小隊,共九人;每個火力小隊由隊長、步槍兵、機槍兵與槍榴彈兵構成。
如何決定隊形的使用?
在各種情況中選擇正確的隊形,是步兵班戰場上的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班長必須從分析戰場環境要素METT-TC中,決定了最適合的隊形以及行進方式。
METT-TC包含:
1. 任務(Mission)
2. 敵情(Enemy)
3. 地形(Terrain and weather)
4. 隊伍與後援可能(Troops and support available)
5. 時間性(Time available)
6. 民事考量(civil considerations)
步兵班基本隊形
步兵班包含縱隊形(Squad Column)、橫隊形(Squad Line)與單縱隊形(Squad Flie)三種基本隊形。
1. 縱隊形(Squad Column):
戰鬥聖經中又翻作傘隊形,常用於一般巡邏狀態,第一、第二兩個火力小隊一前一後各自成三角隊形,班長位於兩小隊間進行隊伍控制。
雖然影片範例將小隊的隊長放置於尖兵位置,但同時說明其位置是可以依據任務狀況進行調整,畢竟有些時候小隊隊長並不適合作為隊伍的尖兵。
2. 橫隊形(Squad Line)
適用於步兵班接近任務目標區或進行火力支援,橫縱隊可以行成一個面讓火力發揚效率最大化。
徹底發揚火力的橫隊形,卻無法應對來自側面與後方的威脅,因此步兵班以此隊形進攻時需對左右兩側特別警戒;另外由於隊員平均分散於兩側,讓橫隊形成為控制性最差的隊形。
在戰鬥聖經中有提到,兩翼小隊長(FTL)會在各自火力小隊的中央進行指揮,一但發現來自側面的威脅,FTL即會指揮隊伍外側的機槍手進行防禦還擊。
3. 單縱隊形(Squad Flie)
由於後一員只需要跟隨前一員的步伐前進,讓單縱隊有較佳的隊伍控制性,也使其適用於崎嶇山地或高隱蔽的林間小徑等複雜地形。
單縱隊的優勢在於面對左右兩側接戰的狀況下,可直接轉換為橫隊形發揚火力;但相對在隊伍前進時,正面與後面的一員將成為整個隊伍最薄弱、缺乏掩護的位置。
鑑於單縱隊的弱點,有些部隊則發展出「並列縱隊」的形式,以增加對正、背面的掩護,以及保有側面接戰時隊形變換的彈性。
綜合來說,縱隊形(Squad Column)在步兵班在隊伍控制與全方位安全性各方面取得折衷,是現代步兵班在多數狀況下較常採用的行進隊形。
接下來影片也將用縱隊形(Squad Column)來解釋三種移動方式的差異。
步兵班移動移動與接戰
分成Traveling、Traveling Overwatch、Bounding Overwatch三種形式(這邊我不太確定如何正確地用中文描述,請原諒我不特別做翻譯)。
Traveling 移動
當與敵人遭遇機率低,或是不在敵方控制區域時,小隊常見的巡邏移動方式。
雖然兩組火力小隊間隔僅約20M,使其在隊員分散性與對威脅的反應較差,但這種移動方式讓班長對隊伍有較佳的控制力。
Traveling Overwatch 監視移動
當步兵班處於有衝突風險的區域,則會採用此種移動方式,讓前後兩組火力小隊間距拉長至50米以上。
當前方第一隊與敵接觸,班長可以立即指揮由前方小隊原地牽制敵方,並自己帶另後方第二隊繞至敵方側翼發動突擊。
Bounding Overwatch 掩護躍進
當步兵班通過有可能發生衝突的區域時可採行的戰術,一般我們可以將兩個火力小隊分為移動組與掩護組。
首先由掩護組先建立一個火力基地,掩護移動組前進至可提供掩蔽的位置;完成後雙方工作互換,再由後方的移動組往前推進至適當位置。
影片中提到,假如移動組在推進的過程中遭遇敵人,則就地牽制敵方火力;此時後方原本的掩護組則可視狀況推進至一列成為橫隊發揚火力,又或是迂迴至敵側翼進行突擊。
同樣的,掩護躍進的概念也可以用於步兵班後撤時,讓小隊交互掩護彼此進行撤離,我們在下一篇中的中央撤離(Center Peel)也會提到相同的概念。
這裡也有英式的班排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