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街頭生存:「生存三角」(Street Survival: The survival triangle)


原文:《街頭生存:「生存三角」 (Street Survival: The survival triangle) 》
作者:Dan Marcou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Yeti

"為了在警職生涯中生存,員警們應當強化「生存三角」的每一部分"


為了紀念《街頭生存二:致命情境下的戰術運用 (Street Survival II: Tactics for Deadly Encounters) 》一書的出版,我正在撰寫一系列關於街頭生存的文章,目的在於扭轉目前殺警犯猖狂的局勢。在這個系列中,我將會分享我在警職生涯中習得的戰術,這些戰術不僅用來保全了我個人的性命,還有助於其他員警遂行職務。

整體執法人員所面臨的挑戰是,該找到一種合理、合法、合情的方法來遂行職務,這不只是為求度過一輪班而已,而是為了能在整個警職生涯中都能平安順遂。

為了做到這點,必須從上班第一天到退休為止,都全心全意地保全自己。為求如此生存,最好是不斷地強化「生存三角」的每一部分,其中包括:

  • 戰術
  • 射擊技巧
  • 身心調適

雖然生存三角只有三個角,但為了慎重起見,讓我們在中心再加一點:

  • 裝備與工具

「戰術(TACTICS)」

絕大多數的人在初任警職的時候,都能對逮捕與控制戰術「駕輕就熟(competent)」,並能養成搜索、溝通與車輛攔檢等戰術。

然而,隨著這些員警職涯的發展,這些「基本」的戰術技能就會隨之退化,因為這些技能沒有透過持續地訓練來強化。部分員警甚至把好的戰術扔在一旁,因為他們妥協於自滿的假象中。

相較之下,全心全意為保全自身安全的員警會選擇打好基本功,同時透過學習更多且進階的戰術來拓展自己的選擇。


「射擊技巧(SHOOTING SKILLS)」

如果你去看看員警對上嫌犯的槍戰命中率,你就會發現到一個問題,有許多機關只要求所屬員警一年測驗一次(或者兩次)。

不可置信的是,每一位主官都認為他們已經竭盡所能地,以一年一度的槍械訓練來保障員警執勤安全。

然而,主管們排出一年一次的訓練,是基於職務上的責任,而不是為了員警執勤安全。更可悲的是,有些員警對這樣的射擊時數沒有意見,甚至有些員警必須三催四請才肯到靶場射擊一次。

槍戰是一種結合法律素養與正確心態的一門功夫,必須窮盡一生地發展與維持 - 這需要持續的鍛鍊,其中包含:

1. 精準度

2. 行進間射擊習會

3. 各種距離下的射擊

4. 射擊的決斷

5. 各種光源環境下的射擊

6. 適當運用掩蔽物與遮蔽物的射擊

7. 換匣射擊

8. 結合故障排除的射擊

9. 極端壓力下的射擊

10. 武力對抗情境訓練

11. 動作拆解訓練

12. 真槍實彈穿著全裝射擊

13. 強制力行使與合法性考量的倫理與抗辯課程

14. 以員警用得到的所有警械來進行上述訓練。


「身體調適(PHYSICAL CONDITIONING) 」

所有員警都應該常態性地從事運動,這不僅可以改善員警的身體健康,還能夠有助於他們控制抗拒執法的嫌犯、抓捕逃逸的嫌犯,同時在各種攻擊情境下取得勝利。

建議員警從事的運動應當是為了強化以下能力:

1. 心肺肌力與耐力

2. 肌力與耐力

3. 肌肉與關節活動度

4. 心理動作技巧(控制與戰鬥技巧)訓練

警察勤務是一項必須與人接觸的活動,但它其實不同於競技運動。

警察人員比職業運動員需要得更多,因此有更多的理由為下一個無法預料的事件來展開訓練。技術訓練需要相當程度的反覆練習,以練成「貼近實戰」的程度,為了必須即刻反應或負傷備戰的狀況下做好準備…甚至是為了應對更糟的狀況。

很少機關有辦法讓一名員警的體能達到足以與實務工作相互匹敵程度,而且又維持得當。忽視體能訓練的重要性,不僅會導致員警不足以應對致命衝突情境的發生,對其本身健康也有不良影響。



「心理調適(MENTAL CONDITIONING)」

心理調適是一項關鍵的構成要件,不僅有利於生存,還能讓你遂行職務 - 我們必須為在執法過程中所可能會見到的、經歷的和做出的事做好準備。

正如前述,你必須要訓練,才能夠對肢體威脅即刻做出反應。

然而,根據已故的Viktor Frankl(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暨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倖存者)所說,你還能夠更加謹慎地處理心理或情緒上的反應。

Frankl在《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一書中寫道 - 「人所經歷過的事」與「人對事的情緒反應」,兩者之間存在一個「緩衝(space)」,這個緩衝足以讓權利受侵害的人有時間來選擇他(她)該如何反應,Frankl將其稱為「反應能力(Response Ability)」,它能夠使人在心理或情緒上做出相對積極或消極的反應。

當時作為一名在投入職場前就讀過這本書的菜鳥員警,我選擇採取這本書的方法來面對職場,即使圍繞在一個憤世嫉俗且極度負面的職場裡,我仍選擇有紀律地每天保持正向情緒。這種做法有助於我維持動力,同時享受我的職涯,直到我退休的那一天。

然而,有時員警所經歷的情況過於痛苦,不可否認地他們需要一些支援來幫助他們轉念,因此必須創造一種能夠讓員警放心尋求心理諮詢的職場環境。


「裝備與工具(EQUIPMENT AND TOOLS)」

具備最洽當的工具將能夠造就最佳的結果,而具備多種工具能夠提供員警多種選擇(Having the best tool for the task will lead to the best results and a variety of tools can give officers a variety of options.)。

若要如此,這有兩點該問:

1. 主管們,你是否有執念去爭取最好的工具與裝備,以確保所屬員警執勤順遂且安全呢?

2. 員警們,如果你發現到所屬機關提供的裝備或訓練不足的話,你是否願意用自己的時間與金錢,來去追求更多的訓練、更好的裝備,來提升自己的生存機率呢?


「結論(CONCLUSION)」

你本人最有資格去審視「生存三角」、判定個人能耐,同時辨明你需要改進之處 - 當意識到要對自己生命負起責任時,就足以在執法過程中合理、合法、合情地遂行職務。

當你意識到自己突然陷入生與死之間的「泥淖(mudroom)」時,如果能夠用積極的態度去爭取你所需要的戰術、裝備、技能和條件的話,你就能像那些大難不死的員警一樣,大膽地說出「我當時就是看到他亮槍出來…隨後我就靠著訓練所學把他擺平了」的這類豪語。


作者簡介:

Dan Marcou巡官是位獲得高度榮譽且享譽國際的警察訓練家,擁有33年的全職執法經歷。Marcou先生曾獲得的獎項包括「年度最佳員警」、「年度最佳特警」、「年度最佳維權人士」、「年度最佳家防官」等。退休以後,Marcou巡官開始寫作。他是《街頭生存二:致命情境下的戰術運用》一書的作者之一,該書現已出版。他的小說《來電報案:資深員警的一生》、《特勤隊:身披黑甲的藍衫武士》、《無名英雄》和《英雄的宿命》等,以及他最新的一本寫實類作品《護法之犬:美國歷史上的偉大警察們》,這些都可以在亞馬遜書城上買到,Dan同時也是《PoliceOne》編輯委員會的成員。

其他人都在看...

【戰術】海豹部隊的基礎步槍出槍法

  本篇引用Tactical Hyve的影片,由退役海豹教官Coch分解示範基本High and Low 出槍。 在影片開始,Coch以走路舉例:走很快很多時候並不意味你在快速運動,你只是把「行走的動作做得很順暢(Smooth)而已」;同理,如何讓出槍變的迅速,也在於你如何把出槍抵肩的動作做順。 當你發現目標並確認為威脅時,Coch建議的出槍流程我們可以整理翻譯為以下中文順序: 「瞄、貼、抵、保險、扣、射」 【瞄】: 頭部不動(或隨瞄具款式最小動作),將瞄具放到雙眼視線與目標的連線上。 【貼】: 用槍托貼臉頰(非傳統臉頰去貼槍托,這要注意),讓射擊與瞄準線趨近身體中軸;從這步驟已經開始形成初步瞄準圖像。 【抵】: 回拉槍身抵肩,此時瞄準圖像應該已確定;這邊請注意影片中抵肩位置,非傳統肩窩位置。 【保險】: Turn off保險(抱歉我忘了是開還關了,好難記) 【扣】: 食指放到板機上。這邊有個細節,細看會發現Coch在這步驟以壓掉板機第一段行程。 【射】: 射擊後Turn on保險 後三動Coch有個口訣為:Safety~Finger~Fire/Sight(Dry) 影片中有提到後三動會與抵肩幾乎在同時完成,這部分我是有些疑慮的,尤其在上篇中討論到的普訓狀況,請大家訓練時要謹慎斟酌;建議是一動一動作順後,再慢慢把速度加上去。 這邊另外分享一個小訣竅,在High Ready的動作時,槍口位置預先點在你的目標上,在推槍出去時能更快速的進行瞄準。影片最後也示範了Low Ready的情境,不過基本原理類似就不多介紹囉。

【戰術】Shoot How You Walk - 步行基礎的射擊站姿

本篇對於射擊基礎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我甚至認為在練習 《預備持槍 - High Ready v.s Low Ready》 前,你應該先看過本篇的這部影片「Let's Talk Shooting Stances With DJ Shipley of GBRS」,先把射擊的「站姿」搞定,對出槍的練習將更有幫助。 對於Mike Glover與DJ Shipley抵肩窩的持槍姿,無論在基礎 《要怎麼握好你的...AR步槍》 或是上面預備持槍的貼文中,狗友們都曾提出質疑 - 「這種持槍得擁有他們那種強壯的上身才頂得住」。 然而在這次的影片中DJ Shipley詳細解釋了他們如何利用透過站姿的改變,抑制步槍的後座力同時,還能保持對環境狀況的應對靈活性。 從影片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整理出站姿、瞄準與後座力抑制三個重點: 一、站姿 有別於傳統正面等肩站立的姿勢,為保持更好的機動性,DJ認為最好的站姿就是「當自己準備奔跑,身體前傾跨出一步」的站姿(這裡有點難翻成一個名詞),因為這就是你在步行的姿勢,基於不行為基礎的射擊姿勢,可以提供你在戰鬥時更靈活的速度與反應。 DJ提到,許多人在立姿射擊時會習慣將後腳掌往外張開,但這樣的站姿在身體結構上反限制了上身的轉向角度。 例如說Yeti本身是右撇子抵右肩射擊,當右腳在後張開時,很明顯可以感受到上身左旋無法超過45度;不過以DJ建議的方式,將右腳朝前同時將骨盆鎖定後,左旋的角度可輕鬆超過90度。 二. 瞄準 為什麼GBRs的座右銘之一是"Stance Matters (站姿很重要)"?當你嘗試跟著DJ調整射擊姿勢,就會很清晰的理解這句座右銘背後的道理。 隨著後腳掌轉向朝前,你的身體也會很自然地面朝向前方,讓抗彈板以最大面積提供最完整的保護。 此時無論手持的步槍或手槍,你都可以很自然、迅速的將槍口順著人體中軸推出,把準星放到雙眼前方進行瞄準射擊。 關於出槍方式,你可以參考 《預備持槍 - High Ready v.s Low Ready》 三. 後座力的抑制 如同影片中Mike Glover所說「就像坐在自己的大腿上」,後腿腳掌朝前的的緊繃感,可以在射擊時給身體帶來相當的支撐性,射手不需要再像傳統立姿那般前傾身軀,像鐘擺一樣去抑制後座力。 這陣子自己實際操作下來,確實可以感受到這姿勢在身體支撐性上的優勢;不過,仍舊是台灣...

【戰術】跪姿精準射擊

為了在掩體間不斷移動、射擊,我們較常見到射手以高跪姿進行快反射擊,但假使接戰距離近200碼時,該怎麼調整姿態才能提升射擊時的穩定性呢? Tactical Cowboy的影片對這題提供了一些參考答案,由於影片多為示範,這邊簡單提示一些我在影片中看到的重點,建議大家可以自行看完這部10分鐘的影片唷。 地面接觸點: 跟一率朝前的高跪不同,低對跪時的觸地膝蓋朝向身體45度角、屁股坐在腳根上;有示範會用腳背貼地,但影片中建議採顛腳方式,可以幫助自己快速轉移;另外要注意屈膝腳掌不要離地,避免影響穩定性。 手肘接觸點: 低跪射手肘會以屈膝膝蓋作爲依託,許多示範會建議「膝蓋頂上臂」,但這邊沒有限制要如何擺:示範者身材比例屬上身短、下身長,所以膝蓋頂上臂是比較舒服方式,但假如你真的上身較長,那手肘插在大腿上未嘗不可。 總之別讓手肘頂在膝蓋上,兩個硬質面相碰會讓射擊十分不穩。 持槍法: 與立姿持槍時不同,手掌往逆時鐘方向轉動、握住彈井前方護木位置,會讓射擊姿態更舒服,這裡提到一個握槍小訣竅:就是無論手掌如何轉動,食指永遠朝向敵人方向。 此時上身與下身成45度角,正確握槍下彈匣會自然貼住你的弱手(Support Hand)下臂,提供額外穩定性,這姿態其實跟我們先前提過臥射是相同的,影片也有強調這點。

【戰術】立、跪、臥射,入伍前你必須練好的戰鬥射擊 - 基本版

在各種高強度戰場型態中,射手除了需要頻繁的移動、射擊,同時也需要因不同地形,不斷地在各種射擊姿勢中轉換。 國軍自前幾年加入「戰鬥射擊」科目後,今年又更升級到2人、伍級戰鬥射擊,當中立姿、跪姿與臥姿最常用到的射擊姿勢。 想要小隊不拖泥帶水地完成訓練,個人如何順暢轉換姿勢、迅速瞄準射擊並維持自身對周遭威脅感知,其實是很吃平時的熟練度的。 Tactical Rifleman的Karl提供一個簡單的訓練方式給大家參考。 開始:共五個2 Rounds、Low / High Ready無所謂,盡量做順  1. 立姿射擊 2 Rounds 2. 跪姿射擊 2 Rounds 3. 臥姿射擊 2 Rounds(在準備起身前,回頭掃視到自己的肩膀確認後方無威脅) 4. 跪姿射擊 2 Rounds(起身前同樣回頭掃視) 5. 立姿射擊 2 Rounds 完成整個練習循環,在盡量提升速度的過程中嘗試保持自己的威脅感知。

【通識】止血帶的另一種選擇 - SAM XT止血帶

無可否認的,C-A-T是目前公認操作速度最快的戰術止血帶(至少我聽到的是這樣),不過在C-A-T之外我們還有什麼其他品項的選擇呢? 目前所知,目前台灣已領有藥證的品項,除了NAR出品的C-A-T外,就是SAM MEDICAL的XT戰術止血帶了。 有別與C-A-T,SAM XT有兩項獨家的設計 - TRUFORCE™卡扣與TRUFLEX™旋壓機構,尤其那卡扣會讓剛拿到手的狗友包括我都先愣一下,不知該怎麼操作。 由於整體止血流程跟C-A-T操作無異,以下大略介紹一下這兩個設計的操作: (以下資料均整理自於官網) TRUFLEX™旋壓機構 先從簡單的講。 SAM XT使用金屬旋壓桿,在官網介紹中,透過TRUFLEX™限制旋壓方向,提供使用者更直覺的操作方式。 剛開始看到這段介紹時不是很能理解,不過拿起手邊的C-A-T與SAM XT比較,會發現SAM XT的車縫方式,已將旋壓桿車縫在順時鐘旋轉的預備位置上。 圖:上是我常備多年的C-A-T Gen6,下則為SAM XT,可以比較看看兩者壓桿中心處的車縫差異。 TRUFORCE™卡扣 傳統戰術止血帶操作時,常因綁扎不夠緊實影響止血的效果,而TRUFORCE™卡扣結合織帶上雙排孔洞,可透過止血帶拉至最緊時,扣具上產生的圓周力鎖定織帶,止血帶不至於鬆開。 也因此許多人在介紹SAM XT時,會說它是較適合「單手操作」的止血帶。 TRUFORCE™的操作方式 綁扎:套上止血帶後,把織帶拉到觸發卡扣的鎖定機制,聽到「喀」一聲即代表最緊(建議還是確認一下緊度),把多的織帶貼上後開始旋轉壓桿(注意不要蓋到C釦)。 卸除:到院後若要卸除SAM XT,請將多餘部分撕開,向外扳起卡 扣上的凸點即可解開鎖定。 心得: 透過單手上止血帶可以感受到TRUFORCE™帶來的優勢,而播桿的方向、織帶硬度也確實提供了相當直覺的旋壓體驗,不過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卡扣,也讓人有一絲「真的緊了嗎?」的不安全感,但我想這可能是比較多餘的部分。 以下附上SAM官方使用教學影片。目前台灣合法的止血帶就是這兩種,除了大量推廣的C-A-T止血帶外,多認識一種工具,實際遇到時就不會不知道怎麼操作。 下肢個人操作 上肢個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