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 燭光與流明(Candela & Lumens)




原文:《「燭光」與「流明」(Candela & Lumens)》

作者:Erick Gelhaus

發表時間:2024年09月03日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

可以這麼地說—「我們」,全體公職與偏好防範於未然的好人、正常人們,在我們各自扮演的角色所可能會用到的照明設備上,從未像今日一樣發展得如此完善。

這包括手持型燈具與掛載於裝備上的燈具,無論是槍械或其他防護裝備(頭盔)- 個別角色各有不同需求,一般可以分為:日常用途、執勤用途。

 



StreamLight的“HL-5X”是一款大型「探照燈」,具有高燭光與高流明的特色。

我們都用燈光來幹嘛?

  • 搜索:為了在某一區域內找人、找狀況。
  • 探路:在某一環境中移動並尋找掩護。
  • 識別威脅:進行敵我識別。
  • 控制:限制相對方的資訊量與選擇。
  • 溝通:傳遞方向、動作與位置等訊息。



Modlite裝載18650電池的“OKW”燈款(高燭光)在戶外道路上的表現出色。

 

還有更多用途:

  • 探路:看前方有什麼,又該怎麼走?
  • 識別:那人是誰?是敵是友?
  • 溝通與控制:引起他人注意並吸引其注意力、遏制對方獲得資訊,或引導他人該去的方向。
  • 接戰:適量的光線有助於以最適當的方式來解決戰術問題。當需要動用武力時,適當的光線也有助於你使用適當程度的武力。

日常用途

在日常用途上,小型的充電式燈具算是一項可靠的選擇。

至少有兩家公司 - SureFire、StreamLight,有在生產像這樣類型的燈具,其外型尺寸也更便於攜帶,一般不會引人注目或看起來「太戰術」。

但情況也總有例外,幾年前,我帶著“Stiletto Pro” (SureFire)去看舊金山巨人隊的棒球賽時,保全人員花了不少時間在找他們「認為」在燈具裡所夾藏的刀片。

最終,我還是有進場,而且燈也沒被收走。


兩款類似的日常用燈具:StreamLight “Wedge XT”、SureFire “Stiletto Pro”,都很適用於日常活動。


“Wedge”與“Stiletto”都是可靠的日常用燈具,品質都算不錯。不過,兩款的照射距離都不足以被當為日常用途以外的燈具來使用。


流明:「光通量單位,等於一燭光強度的均勻點光源,在單位立體角內所發出的光」。


建築物內使用

距離15碼(約13.5公尺)以SureFire “X300U-A”槍燈沿著走廊照向門口,會有個光暈透出的明顯區域。

這是因為在建築物內的物體,並不是說必然都要以相同程度或類型的光源來照明。

大型倉庫或其他大型開放式的平面建物才可能會有更適用於室外的需求。

除了前述需求之外,當我在室內時,我需要有足夠的流明來照亮我將要進入或正在搜索的空間,更多的光,再加上專為此用途設計的燈罩,就能產生足夠寬闊的光束。

 

StreamLight的“TLR-7 HL-X”表現令人讚嘆,在功能表現上,光線足夠且光暈均勻,這兩項表現都使其足夠實用。

還有一些手持燈具與手槍槍燈都能夠出色地展現出室內照明的功能,其中包括眾所皆知的SureFire燈具、Modlite的“PLHv2”燈款,以及Cloud Defense的執勤系列燈款。附圖這兩款是Modlite與StreamLight所生產的小型手槍槍燈。

StreamLight的“TLR-7 HL-X”是一款具有1000流明、22,000燭光的產品,採用充電式電池、可持續照明30分鐘。

 


Modlite的“PL350 Compact”槍燈會有相對集中的顯光區,在近距離時會有一些有意思的照明表現。

Modlite的“PL350 Compact”採用18350電池,可產生876流明、18,000燭光。

燭光:「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光強度單位,等於發射單色輻射的光源在一定方向上的發光亮度。」


探照

一旦我到了戶外空間(或在一個開放且平面式的大型建築物中),我就會考慮到燭光,越大越好,因為這是我所能獲得到的最遠光束投射範圍。我想要把這束光投射到遠處—橫跨停車場(且穿過其他光源)、沿著道路,甚至照到另一側的盡頭。當我換用霰彈槍或步槍時,這些效果就更加地明顯適合。

今年年初,我在一條剛鋪好的路上比較了我手上的幾款燈具,我試圖用這些燈具來照亮Gunsite園區內道路兩旁的一連串標誌(寫有槍械四大安全守則)。


這張照片不算能夠完整呈現“HOG”(Modlite)的效果,但它實在是一款非常好的「探照型」手持燈具。


一款GoonBeam的“Assault Light”照在同一條路上。


實測

這些燈具包括:Modlite的“HOG”套組,配備採用21700可充電電池的“OKW”(高燭光)燈,可產生720流明、170,000燭光;我勤務腰帶上的Modlite “OKW”採用18650電池,可以輸出680流明、69,000燭光。

在最近的低光度師資課程中,某些來自洛杉磯的員警向我介紹了StreamLight的“ProTac HL-5X”,他們曾在2020年的暴動事件中實際使用過;它有2顆可充電的SL-B26電池提供電力,可產生3,500流明、51,000燭光。

Cloud Defense的高燭光手持燈具有不錯的顯光區域。

我一直有在使用兩款不同的Cloud Defense“MCH”燈款。“MCH-HC”為1,100流明、80,000燭光,提供使用者相當的照射範圍。而“MCH-Duty”則為1,800流明、50,000燭光。來自佛羅里達州的Goonbeam則是此一領域的新秀,其手持式燈具可產生1,800流明、110,000燭光。

Cloud Defense的“MCH-Duty”手持式燈具兼具合理程度的燭光與流明。

結論

從日常用途的燈具講到照明範圍有限的手槍槍燈,再講到具有相當探照功能的手持燈具,這些範例都還只算皮毛而已。

正如本文開頭所述,我們從未像現在這般有如此多元化的燈具選擇,正因有如此多的選擇,最終使用者有責任去學習某程度照明的知識,瞭解個別燈具的優點、缺點,以其對於個人職業(普通人、警察、醫護、消防員或服務人員)等的關聯性。

瞭解「流明」(Lumen)」與「燭光(Candela)」的數值意義,再將其納入你的決策歷程之中。


其他人都在看...

【戰術】海豹部隊的基礎步槍出槍法

  本篇引用Tactical Hyve的影片,由退役海豹教官Coch分解示範基本High and Low 出槍。 在影片開始,Coch以走路舉例:走很快很多時候並不意味你在快速運動,你只是把「行走的動作做得很順暢(Smooth)而已」;同理,如何讓出槍變的迅速,也在於你如何把出槍抵肩的動作做順。 當你發現目標並確認為威脅時,Coch建議的出槍流程我們可以整理翻譯為以下中文順序: 「瞄、貼、抵、保險、扣、射」 【瞄】: 頭部不動(或隨瞄具款式最小動作),將瞄具放到雙眼視線與目標的連線上。 【貼】: 用槍托貼臉頰(非傳統臉頰去貼槍托,這要注意),讓射擊與瞄準線趨近身體中軸;從這步驟已經開始形成初步瞄準圖像。 【抵】: 回拉槍身抵肩,此時瞄準圖像應該已確定;這邊請注意影片中抵肩位置,非傳統肩窩位置。 【保險】: Turn off保險(抱歉我忘了是開還關了,好難記) 【扣】: 食指放到板機上。這邊有個細節,細看會發現Coch在這步驟以壓掉板機第一段行程。 【射】: 射擊後Turn on保險 後三動Coch有個口訣為:Safety~Finger~Fire/Sight(Dry) 影片中有提到後三動會與抵肩幾乎在同時完成,這部分我是有些疑慮的,尤其在上篇中討論到的普訓狀況,請大家訓練時要謹慎斟酌;建議是一動一動作順後,再慢慢把速度加上去。 這邊另外分享一個小訣竅,在High Ready的動作時,槍口位置預先點在你的目標上,在推槍出去時能更快速的進行瞄準。影片最後也示範了Low Ready的情境,不過基本原理類似就不多介紹囉。

【民防】In Case of Emergency or War 烏克蘭民防手冊 - 應急準備篇

目前可知民主陣營有提供公民急難指引的各國中,烏克蘭是近10年中唯一有發生大規模戰鬥的國家,也因此讓Yeti對於他們民防手冊產生的十足的好奇。 究竟烏克蘭的民防手冊是否有值得讓台灣借鏡之處?接下來【Tac.Dog 戰術狗】部落格將與您一起透過逐步更新的方式,慢慢認識烏克蘭人對於戰爭的應急準備邏輯。 註:文內提及之財務、法務相關議題,均為烏克蘭當地狀況,僅供參考但不一定適用於台灣,如果你有相關需求,請在國內尋求相關資源、支持。 烏克蘭民防手冊《In Case of Emergency or War 》網路手冊共四個基本篇章,包含: 1.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 2.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通訊與資訊檢視 3. Shelter 庇護所 4. In the combat area 熱區內 5. Preparation of civil defense in the siege 圍困情境的民防準備 6. Behaving in occupied territory 佔領區的行為 7. Evacu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shelters 疏散與庇護所的機構 8. Psychological support during the war 戰爭期間的心理支持 9. Needs of Priority: Guide for Volunteers 最重要的需求:志願者指南 10. What to do during a chemical weapon attack 化學武器攻擊與應變 原文網址: https://dovidka.info/en/handbook/ 本篇將自烏克蘭民防手冊的第一章 -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開始整理,內容包含了: 一.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 二. What to do in case of flooding? 發生洪水的應對 三. How to prepare a water supply 如何準備水源 四. How to prepare a vehicle 如何準備車輛 五. What products to sto...

【戰術】二至四人小隊的掩護躍進(Bounding Overwatch)與民防應用

在 《美國陸軍的步兵班伍隊形與移動策略》 文中,我們提到掩護躍進(Bounding Overwatch)這種步兵班常用的移動戰術。 透過移動組(Moving)與監視/掩護組(Covering)輪替掩護的推進邏輯,除了應用於步兵班外,其實也經常被應用在雙人戰術、小單位移動,甚至是民防領域。 這裡Yeti搜集了一些小單位掩護躍進、後撤的範例,提供大家參考: 二至四人的小單位掩護躍進 近期看到最簡單明瞭的小單位示範,莫過於烏克蘭國土防禦部隊(Territorial Defence Forces)所拍攝的系列影片。 頻道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TRO_Ukraine_G7/videos 兩人連續推進(Successive bound)與後撤。 先由監視/掩護方設立火力基地後,移動方向前推進10~15公尺雙方交換工作,原掩護方再向前推進至平行位置發揚火力;同樣地,隊伍後對時的方式就是反過來進行。 如同我們在 《小隊接戰的基本概念》 文中提到:移動方必須在掩護方的火力掩護下行進,移動時專注於以最高效率移動至適當位置,關於移動的方式可參考 《三種持槍移動的方式》 。 在移動方移動的同時,監視/掩護方必須維持一定頻率、不間斷的火力壓制,所以火力持續性十分重要, 可用點放的火力讓對方抬不起頭,所以三發、連發此時並不是太理想的選擇。 當移動方抵達位置後記得大喊告知另一方,例如Tactical Rifle示範中說的「I set, Cover you」後,雙方工作交換。   連續推進 連續後退 兩人交替推進(Alternate bound) 與連續推進的差別在於,移動方的移動距離會超過掩護方,移動至前方適合掩蔽的位置。這種方式可以取得較高的機動性與推進速度,但在兩人小隊時很顯然有限制掩護方射界的缺點。 交替推進 交替後退 三人小隊後退 邏輯上與兩人小隊的連續、交替移動不會差太多,唯一要注意的重點是「移動方請盡可能避開掩護方射界」,這點在烏克蘭TDF的示範中很明顯。 三人小隊的連續後退 三人小隊的交替後退 「The Peel」小隊移動策略 Peel英語字面上是「剝離」的意思,「The Peel」則是常用於單縱隊後撤、橫隊平行轉移時的戰術。 澳大利亞式Peel (The Australian Peel) 用於單縱隊接戰後退的狀況,由第一員向敵方向自由進...

【戰術】跪姿精準射擊

為了在掩體間不斷移動、射擊,我們較常見到射手以高跪姿進行快反射擊,但假使接戰距離近200碼時,該怎麼調整姿態才能提升射擊時的穩定性呢? Tactical Cowboy的影片對這題提供了一些參考答案,由於影片多為示範,這邊簡單提示一些我在影片中看到的重點,建議大家可以自行看完這部10分鐘的影片唷。 地面接觸點: 跟一率朝前的高跪不同,低對跪時的觸地膝蓋朝向身體45度角、屁股坐在腳根上;有示範會用腳背貼地,但影片中建議採顛腳方式,可以幫助自己快速轉移;另外要注意屈膝腳掌不要離地,避免影響穩定性。 手肘接觸點: 低跪射手肘會以屈膝膝蓋作爲依託,許多示範會建議「膝蓋頂上臂」,但這邊沒有限制要如何擺:示範者身材比例屬上身短、下身長,所以膝蓋頂上臂是比較舒服方式,但假如你真的上身較長,那手肘插在大腿上未嘗不可。 總之別讓手肘頂在膝蓋上,兩個硬質面相碰會讓射擊十分不穩。 持槍法: 與立姿持槍時不同,手掌往逆時鐘方向轉動、握住彈井前方護木位置,會讓射擊姿態更舒服,這裡提到一個握槍小訣竅:就是無論手掌如何轉動,食指永遠朝向敵人方向。 此時上身與下身成45度角,正確握槍下彈匣會自然貼住你的弱手(Support Hand)下臂,提供額外穩定性,這姿態其實跟我們先前提過臥射是相同的,影片也有強調這點。

【步兵的好朋友 - 手繪射程卡(Infantry's Best Friend - Range Card Guide)】

來填一個去年沒回填的坑 - 在去年的基礎巡邏技巧文中,曾經提到但沒有詳細介紹的射程卡(Range Card) 射程卡(Range Card)是一種標準化的圖表,用來紀錄一個射手或機槍手的射擊扇區、目標位置、射程數據等。 YTR Echo Mike的影片簡單地說明其基本使用時機 - 假設你與小隊需要在特定位置待超過30分鐘以上,請務製作該區域的射程卡,這不但是為了提升自己交火時的距離判斷效率,也讓與隊友、同僚換防的交接能夠更安全、順利。 你可以找一張白紙隨手繪製,不過可以的話Mike會推薦你上網搜尋A5517美軍制式表格自己輸入,上膠膜保護起來後可以拿簽字筆重複使用、修改。(下載連結請參見原文末) 拿到射程卡後第一件事:定義弧線的間距,Mike建議最簡單的方式是選定你正前方遠處的主要地形或參考建築,評估距離後除以弧線的間隔數量:例如你評估距離最遠的建築約450公尺,再用450除以9得出每隔大概距離50公尺(不過這邊美軍有個標準建議是:主要地形距離在450公尺內,每條間距設定為50公尺;超過451公尺,則每條間距設定為100公尺)。 第二步,填寫位置與使用武器名稱:下半資訊區的左上欄位填入單位的位置,以及使用武器,在美軍的範例中這裡的武器要填入完整型號,例如使用武器為M249 SPW,不能只寫M249必須完整標示SPW,Mike這邊是稍微簡化了。 接著在上半頁上方填入部隊資訊,並填寫確認的磁北方向。 第三步,繪製中央參考線:面對方向的正前方直線,由於影片Mike預設磁北為正前方因此標示為0度線,但一般來說需標示實際的方位角。 接著開始繪圖,評估自己觀察到的地形、地貌特徵的大致距離,以及與參考線間夾角角度,在半圓圖上進行繪製,並註記方位角。繪製完成後,會在下方清單依欄位進行表列。 「不要拍照、不要GPS標記」Mike在影片最後提到,透過肉眼觀察更容易讓自己建立對環境的感知,並強迫自己去思考敵人可能出現的方向,以及自己可能的應變手段。 編輯後記: 射程卡的繪製方式,因為國籍、軍種、時期的關係,網路上有非常多不同的繪製方法。 對於機槍陣地或是狙擊前觀的設置,甚至是標槍飛彈的射程卡,你可能需要更深度的研究(例如需要設定主、次防區、繪製射擊死角、直射/曲射武器射程標示...等等),但Echo Mike的這支影片提供一般步兵、後備人員一個非常簡單、非常快速的繪製方法。 —Eng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