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紹PrepMedic頻道關於《IFAK DIY - 小資族哪樣醫材該先買?》一文中,第一順位是可供填塞的凝血紗布,在本文中我們將整理Sam介紹的三種紗布,以及一些相關的外部訊息。
早期第一代的止血粉使用上雖然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但像硫酸鋅的Ph值過低、鋁鹽類的氧化性,長期接觸容易對傷患造成化學灼傷,不過隨著醫學進步,第二、三代的止血粉並不會造成此類現象。
但在實務使用中,許多軍醫發現有時損傷的動脈可能位於傷患很深且狹窄的傷口中,這些位置止血粉很難直接倒入,影響效果;另外,在戶外區域粉末很容易被風吹散或因沙塵拌入雜質,而這也讓浸潤式凝血紗布因此應運而生。
第二代凝血成分 - 高嶺土
止血紗布代表 - Quikclot Combat Gauze
高嶺土是無機且天然的礦物材料,其化學成分與血小板、血漿蛋白接觸後,會迅速催化內在凝血路徑的第十二凝血因子,接著依序催化後續的11、9、10、2因子,在傷口處形成栓塞物進行止血。
*凝血數字為發現順序為,並非啟動順序。
如果想要詳細暸解,可以參考:[臨床藥學] 報告用大圖 一次搞懂凝血機轉 (The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tic Pathways) - NEJS
第三代凝血成分 - 幾丁聚醣
止血紗布代表 - Celox Gauze
幾丁聚醣是由甲殼素與胺醣聚合而成,屬於天然物質,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本身帶有正電荷的幾丁聚醣,與帶負電的紅血球、血小板與血漿蛋白接觸後產生交聯反應,在出血處形成粘膜凝結血液並阻隔細菌進入。
另外因為紅血球被幾丁聚醣吸附,也同時達到遲滯血液流動的效果,為凝血創造有利的條件。
「壓力」才是重點
Sam在影片中提到,即便前兩種紗布各自加入不同的止血材料,三種紗布都擁有運用「壓力」減緩血液流速的共同特徵,只是凝血紗布會再結合本身成分達到凝血的效果而已。
根據他們一線人員的觀察,其實「加壓」才是止血過程中的最主要的因素。
(這邊其實Sam個人提到一段,自己對於兩款凝血紗布相關數據與英國研究報告的看法,但我認為這部分可能有些主觀爭議性,就不特別說明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參考影片)
也因此,就如同Sam在《IFAK DIY - 小資族哪樣醫材該先買?》中提及,預算不足的情況下你確實可以購買無促進凝血效果、像是S-Roll或Z型折疊這種普通紗布...
不過他個人認為「生命的價值應該不止20~30元美金」
(這部影片已上傳三年,事實上某些材料在通膨後已經超過40美元)
兩個常見的凝血紗布迷思
最後,Sam也與我們分享兩個關於凝血紗布的迷思:
迷思一、如果使用Cambat Gauze包紮或填塞,外科醫師會恨死你?
其實並不會,因為到院處置後無論如何,醫生都要取出所有的填塞物,Combat Gauze或是Celox Gauze上有一條藍線,其材質可以清楚地透過X光發現其位置,讓他們得以快速取出;雖然第一代產品與血液接住後會有放熱導致化學灼傷,但這在第二、三代產品中已經被改進,並不會有這樣的狀況。
迷思二、幾丁聚醣紗布會導致中風
雖然早期的凝血藥物曾有因血栓造成腦部損傷的可能,但新世代的止血紗布並不會產生血栓進入大腦的狀況;Sam表示人在外傷狀態下確實有較高的血栓風險,但那並不會是止血紗布所造成。(可能來自於凝血因子、血小板的過度消耗或輸液造成血流變慢,讓血液呈現高凝狀態)
結語
在留言中有許多一線工作的網友,分享凝血紗布在他急救過程中的神奇功效,當中有一則相當有趣,有位網友分享到 - 某次他在處理頭部外傷時,他先剪下幾段Celox疊在一起作為敷料,然後以一般紗布做外層包紮,獲得相當不錯的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會執著於單一工具是否有用,但常常忽略工具本身是死的,活用才是關鍵。以上內容整理自影片與相關醫學文獻,提供各位參考;實際操作還是建議尋求正規的教育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