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從近代戰史看城鎮防禦十個要素(下)



本系列上篇中出現的內容,像是破壞建築、建構陣地,對於居住於島國上的許多民眾也許有些驚世駭俗,但不能否認的,在人口密度名列前茅的台灣,多數紅色海灘登陸後一公里內就會抵達住民地,甚至你所居住的海景第一排,都有可能在敵人灘岸打擊的範圍內。

「一但開戰,全島不分前後方」即使Yeti一向不欣賞邱班長,但都不得不認同他這句話對戰場的描述。

本篇接續上篇,繼續分析近100年的人類戰史中,所採取的城鎮防禦作為。


6. 鼠洞和隧道

「在城市戰中,街道和小巷可能成為進攻和防禦雙方的死亡陷阱。」防禦方應該設法在戰鬥前和戰鬥中保持隱蔽以提高生存能力。

使用鼠洞的戰術:在建築物的內外牆上打洞,允許士兵通過建築物的外牆和內部空間移動,毫無疑問鼠洞戰術是城市戰史上反覆出現的主要防禦技術之一。

洞口可以用大錘等工具或炸藥手動打開,隧道和地下空間可以在戰鬥陣地之間建立,如果已有地下網絡,應充分利用它進行部隊保護和機動。

*編:其實在美軍教範中提及,每個室內的建物空間,至少應多設置一個通往鄰近區塊的鼠洞,作為補給與撤離使用;若無相關建築知識,教範中也建議勿以炸藥進行爆破,以避免過度破壞建築結構(雖然這在台灣也不容易辦到就是)


2017年菲律賓馬拉威戰役中的ISIS武裝分子利用房屋間的鼠洞和隧道,進出戰鬥陣地,一但原陣地有被突破的風險,就立即轉移到備用陣地。

鼠洞和隧道也使武裝分子能夠逃脫大規模空中轟炸,並機動反擊菲律賓軍隊,最終導致收復城市所需的大量附帶損害。


1945年柏林戰役中,德國士兵善於利用這座城市廣泛的地鐵、下水道和其他基礎設施網絡。

這場戰役中隧道被用於照顧傷員、保持通訊、避難平民和進行攻擊。一位蘇聯指揮官伊萬·科涅夫回憶中,德軍使用地下結構給他們造成了許多麻煩,德軍士兵從地下通道冒出來,向車輛、坦克和炮兵開火。


*編:曾聽過北非ISIS的做法,會在建築房間內構築第二道牆,並設置槍眼,攻擊進入的外軍部隊。


7. 物資儲藏

防禦允許部隊預先存放彈藥、醫療用品、水和糧食。

城市地形為隱蔽的、受保護的和隱藏的預先存放供應點提供了巨大優勢,以支持多個主要、備用和補充戰鬥陣地。

進攻部隊具有重大劣勢,因為他們被迫用車輛或步行人員帶著資源前進,並需要資源來保護補給路線以支持後勤交通。


二戰時義大利的奧托納戰役中的德國人在預選的房間裡整齊地堆放著放在窗台上的步槍彈匣,以及手榴彈盒和反坦克地雷堆,因此他們在移動和戰鬥陣地之間無需擔心攜帶所有所需物資的負擔。

為準備美國第6軍團的攻擊,馬尼拉戰役中的日本海軍防禦部隊將庫存放在下水道以支援其廣泛的戰鬥陣地網絡。



8. 快速布設臨時障礙

城市環境提供了大量大型物體,使防禦部隊能夠在建築內外創建障礙。

可以重新定位車輛以封鎖街道,可以將家具扔進樓梯間,可以添加鐵絲網和遙控引爆爆炸裝置以阻礙入侵部隊在不同樓層之間以及建築物入口的移動。

可以將混凝土障礙、汽車、巴士、建築車輛、垃圾箱、家具和輪胎移動到街道上並翻倒,以引導、轉移或停止敵方裝甲車輛或步兵。

*編:在美軍教範中曾提到,準備城鎮防禦時,應封鎖所有使用不到的空間,包含對外門窗皆應被釘上,以防止敵單兵、無人機進入;另外大樓頂樓應堆放大型雜物,阻礙敵方空突兵力進行機降。


2004年4月4日,在伊拉克薩德爾城一次重大戰鬥中,馬赫迪民兵和同情者迅速建立了臨時障礙,使用冰箱、車輛發動機座和車軸、蛇籠、木製家具、燃燒垃圾堆和腐爛肉類,阻止了美國的悍馬車、步兵戰車,有時甚至是M1艾布蘭主戰坦克前進。

1950年漢城戰役中,北韓人用沙袋、車輛、碎片和他們能找到的任何東西建立路障。這些路障被用來封鎖道路、保護據點和建立整體路障防禦體系,其中一些障礙堅固程度使聯合國部隊花費數日才能清除。

關於陷阱與障礙物設置,大家可以參考後備義勇自訓手冊的相關資料。



9. 反裝甲突擊

如果敵人選擇單一進攻軸線,或者如果地形和防禦計劃成功將進攻者引導到主要道路上,此時使用機動反裝甲武器進行伏擊,在過去戰史中擁有豐富的成功案例。

只使用靜態和機動陣地,並具有明確的交戰和脫離規則,能加強防禦方的機動防禦計劃。

裝備反坦克武器的小型、輕型、致命、突擊隊可對敵軍產生遲滯效應,而在適當位置發起伏擊,能讓防禦部隊繼續引誘進攻方進入主要防禦區。


在1994-95年第一次格羅茲尼戰役中,車臣分離主義者擅長對試圖佔領該市的俄羅斯常規部隊使用反裝甲伏擊。

反叛軍使用小型非標準分隊,少至兩人作為機動反坦克隊:這些部隊只裝備AK-47步槍、手榴彈和RPG-7或RPG-18火箭筒,從建築物的地下室或上層開火襲擊俄羅斯裝甲車輛,主戰坦克和其它重型武器均無法有效反擊。

一旦進入陷阱,伏擊隊會打擊俄羅斯坦克和裝甲運兵車的弱點、擊毀頭尾車輛後,斷然迅速撤退,然後沿翼側移動再次襲擊現已癱瘓的俄羅斯縱隊。

僅1月1日至1月3日,俄羅斯第131摩托化步兵旅就損失了120輛裝甲車中的102輛和26輛坦克中的20輛;在進入格羅茲尼的第6坦克團第3坦克營31輛T-80BV坦克中,只有1輛坦克幸存並完好。


10. 狙擊手

「在進行防禦時,狙擊手是一個力量增幅器。」城市環境為狙擊手甚至是普通但訓練有素的射手提供了數以千計的隱蔽射擊位置和隱藏射線,包括跨多個建築物。由於能夠在城市地形上對進攻部隊造成極大破壞,狙擊手在城市戰史上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史達林格勒戰役體現了城市戰中狙擊手的使用:1942年俄羅斯人在史達林格勒防禦時,他們的狙擊手證明了對德國部隊的毀滅性打擊。

戰役中的狙擊手成為國家英雄,擊殺數百人,著名的蘇聯狙擊手如瓦西里·伊萬諾維奇·扎伊塞夫(對,就是大敵當前中裘德洛飾演的那位),掌握了城市地形並開發了新的戰術,如使用管道或老桶作為隱蔽,進行難以想象的射擊。

狙擊手的效力和心理影響對德國人造成了毀滅性的真實和心理影響。


作者結語

軍事理論家和現有條令正確指出:防禦是戰爭中最強大的形式,而城市防禦更甚。

城市地形為防禦部隊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資源和優勢,可以對進攻部隊造成不成比例的傷亡,迫使進攻者在戰略環境中用盡時間,並最終使進攻勢頭陷入僵局。

這只有在防禦部隊對城市地形的獨特性有適當規劃、準備和執行下才能實現。

本文描述的戰術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和不同戰役中均已被驗證;它們經受住了檢驗,被證明是有效的。

任何未來擬在城市地形進行防禦的部隊,如果熟知這些戰術並計劃將其融入城市防禦,將大有裨益。


Yeti說

在文章的評論區中有留言提到,認為作者簡化了後勤補給在城鎮戰中的重要性,確實在缺乏補給、甚至補給線被切斷的狀況下,抵抗會難以為繼。

不過就像作者所說,這份資料中的策略是建立在有充分的防禦規劃下,而非倉促防禦,因此補給與撤對的路線,在進行計畫時自然也應被評估。


相關防禦策略資料,你也可以參考先前本站整理美軍城鎮教範的《城鎮據點防禦應考慮的8大元素》

其他人都在看...

【通識】基礎指北針使用

最近複習指北針的使用法,行路者戶外的影片應該是我在YT上搜尋到講得最簡單清楚的影片了。 指北針依照軍聞社介紹,跟濕濕一樣有三種:基本、地政、透鏡 基本指北針:就是你可以在書局賣到那種,僅能判別方向無其他功能。 地政指北針:全透明,配有各式尺規、分度盤與方向線等,可滿足最多用途。 透鏡指北針:以透鏡觀察刻度,多用於軍用目標精確標定使用。 一般定向運動,建議購買地政以上的指北針形式。 除了辨別方向,地政指北針還可以協助進行地面導航與地位兩種用途 地面導航:藉由方向線引導,指引前往地圖上,或可目視標的的方向。 三角定位:藉由地圖上兩個明確地標,判斷自己在地圖上的位置。軍聞社影片中分成前方與後交會,我自己是看不太懂差別。 以上兩點建議可以直接看行路者戶外的影片跟著操作。

【通識】用iPhone內建「指南針app」做應急導航

  這篇是寫給手中完全沒有指北針工具的朋友,緊急時地面導航的參考;另外必須先告知的是,由於電子設備仍有可能出現一定誤差,還是強烈建議大家在避難包中裝入一只行政指北針等級以上的地面導航工具,把這方法作為備案。 行政指北針與地面導航的操作,請參考這篇: 【通識】基礎指北針使用 也建議完全沒有操作經驗的朋友,先把上面這篇文與裡面的影片看完。 ----- iPhone內建的「指南針app」雖然以指南命名,但實際上仍為一個基礎功能的指北針,提供磁北北、高度、方位角,並透過GPS顯示座標與所在區域等資訊:另外羅盤中央的雙十字,也提供了基本水平儀的功能。 另外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其實這套內建的app也提供了「定向」功能。 有完全看完上面那篇文章與影片的朋友,應該會發現定向運動其實是利用指北針紀錄目標方位角的移動方式;以下我將簡單分享這功能在「可視目標定向」與「地圖兩點定向」的操作方法。 可視目標定向 使用行政指北針時,我們只要將指示行進方向的箭頭,指向目視範圍內想要前往的地標,並轉動分度盤讓N的標示與磁針北方對齊,即可抓出直線方向與磁北的角度關係;iPhone指南針的做法其實非常類似,作法如下: 1. 開啟app後保持手機水平 2. 原地旋轉,將指向手機上方的粗白線指向要前往目的地 3. 點擊羅盤圓心一下 此時目的地的方位角會被記錄下來,羅盤上其他數字會反灰,此時如果轉動方向會發現,羅盤上會顯示你與設定方向的角度偏移量。 圖中可看出面向北方時與目的地(方位角53度)有一定程度的偏移(紅底) 地圖兩點定向 因為分度盤無法自行旋轉,且沒有子午線的設計,這部分手機操作會比指北針來的麻煩,但由於方形的外觀,只要確實將地圖歸北(或稱開圖、展圖),仍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 歸北展圖: 1. 開起app,將手機放在地圖的西南角 2. 手機長邊貼齊或平行地圖上的經線 3. 水平轉動手機與地圖,讓指向手機上方的粗線與羅盤的北方切齊 4. 此時手機上會顯示「0度」,即完成歸北展圖動作(磁偏角校正請參考文後) 定向: 5. 將地圖與平放於地面或其他平面上 6. 地圖不動,轉動手機使長邊連接替圖上目前位置與目的地位置 7. 輕點羅盤圓心一下 此時如同前面可視目標定向一樣,即可記錄下目標方位角;之後每移動一段距離(一般為100~200公尺,或在城市中抵達鄰近地標)即可開啟app確認自己與目的地的相對位置。 地

【通識】三線裝備(Three lines of gear)的整備邏輯  -  兩種戰鬥個裝 + 兩種民防情境

前幾週Yeti在自己粉專【 Tac. Dog 戰術狗 】中分享過來自歐洲戶外電商平台 Varusteleka ,介紹三線裝備的專文< Three lines of gear placement — right gear in the right place (譯:三線裝備的配置 — 把對的裝備放在對的地方)>,為了可以幫助更多朋友方便閱讀,學習配置自己的裝備,提姆這裡稍作篇幅簡單將其翻譯為中文。以下也附上<< 原文連結 >>。 日常戶外穿著,我們習以為常的多層洋蔥式穿搭法,防風、排汗、防止熱散失等,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功能。而這樣的邏輯概念,也可以被應用在戶外活動、或是軍事行動的裝備設定上。 各國部隊對於此種裝備設定邏輯都會以不同術語去稱呼,芬蘭以「三環」詮釋這邏輯,但多數國家則是以「三線裝備」稱呼。不過總體而言它形塑的是一個 三階層模型 的概念。 在這篇文中我們將會以三線狀備的概念與範例,來解釋如何應用於軍事行動、或是日常生活的裝備設定。 註:該篇以芬蘭作為實際案例,提供大家參考。 全裝芬蘭偵察兵示意(圖: Varusteleka ) 生存、任務應用與行動維持(Surviving, carrying out the mission, and staying operational) 這段落講解三線裝備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會以層/環/線來描述,但就像上一段說的,你只要照你的國家使用習慣稱呼即可,而台灣與美國相通,通常是以「三線」稱呼。 ✔第一線:生存裝備 行動、活動中用來幫助你存活,並成為建立其他線裝備之基礎所需之裝備。第一線裝備是永不離身,將其配置或收納在最貼身的位置,像是衣褲口袋、適合的收納包、袋,腰帶甚至是槍支上 編按:設想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你扔掉了所有的背包、背心載具,那些可以貼身放在身上仍然幫助你活下來的物件。 ✔第二線:任務應用 應用於執行任務、並在任務中維繫你生存的裝備。除了執行任務中,休息或在基地時你可以將它們卸下。第二線裝備在必要時,也可以視情況挪移到第一線的位置。第二線裝備通常配置於戰術背心、戰術胸掛、小型水袋/巡邏包等。 ✔第三線:行動維持 用於維持長時間行動的裝備,內容包含食品、個人盥洗、宿營裝備、維修保養工具等,這些裝備多數時在作戰、執行任務前可至定點卸下隱藏,但有時仍可能背負著作戰。 第三線可被收納於帆布包

【戰術】圖解英式巡邏隊形與其優劣勢

  本篇原文: 《Section Formations》 作者:CAPT. NICK  鳴謝: 提供本文資料 本文由來自英國北愛爾蘭的坎貝爾學院聯合學員部隊(Campbell College CCF)陸軍部的Nick上尉撰寫,文內詳細描述在8人巡邏班中指揮(IC)與預備指揮(2IC)如何帶領隊伍在巡邏中,依據任務目標、內容、敵情與環境進行隊形的設定與變換。 *內含兩個4人火力小隊的8人巡邏隊在英制中為「班」級單位(Section),三個班級+4人HQ為一個「排」級單位(Platoon)。 英國排級編制 英國步兵排編裝 為區分體制不同,本文中IC統稱班指揮,而2IC則統稱預備指揮(因為該員通常為預備軍官);由於編制與美軍、國軍有些差異,建議各位依據自身環境因地制宜。 ---本文開始--- 任何巡邏班在戰場上進行移動時,所成員皆需嚴守隊形紀律並隨時評估當下戰術情境。 雖然多數情況下,班指揮(IC)擁有決定使用隊形的權利,但隊伍中所有的成員還是必須知道隊形選擇背後的邏輯,以及他們在隊形的職責是什麼。 班指揮選擇適合的巡邏隊形時,需要考慮許多因素: 1. 選擇足以有效控制隊伍的隊形 必須確保訊息可以在所選隊形中有效的由前至後傳遞,並能在遭遇攻擊威脅時作出有效的反應;因此為確保隊形控制,班指揮的位置通常會處於巡邏隊伍前方位置(但非尖兵),預備指揮將靠近隊伍的後半部,以確保對後方的控制。 2. 隊伍控制取決於組織規模 班級巡邏隊所使用的隊形並不能適用於排級單位,一個排級指揮官可依照自己轄下各班狀況,設定不同的編隊形式,以讓各班可以充分利用動線上的環境要素。 3. 選擇能充分利用地形的隊形 例如穿越開闊的田野會使巡邏班暴露於危險之中,但行進速度將會很快;穿過森林雖然藉由林地提供了掩蔽與保護,但行進速度可能要慢上許多。 4. 選擇地形能掩護隊伍的行進路線 任務中可能會有與敵人意外接觸的狀況,預判這點選擇適合的地形和隊形前進,將有助於確保未來的戰術成功。 5. 選擇能為隊伍提供隱蔽的隊形 隱蔽的隊形能讓巡邏班遠離可能的敵方陣地,將減少提早被發現的機會。 根據地形的不同,巡邏隊伍可能會根據可用的地形、掩護、敵情以及編隊中每個單位負責的任務進行隊形的改變。 例如在排級隊伍中,火力班的隊形與路線地形選擇會希望可覆蓋最大的區域面積,以便對可能的敵人陣地輸出最大的火力效度,而預備隊的部分則需要

【通識】小市民的戰場移動(中篇)- 行進隊形與路線規劃原則

在 《小市民的戰場移動(上篇)》 中我們談到戰爭發生時,移動的決策條件與移動前該有的準備,第二篇中我們將提到: (上篇) 一. 什麼時候要移動? 二. 移動前該怎麼準備? (中篇) 三. 小市民的行進隊伍 四. 路線規劃的原則 (下篇) 五. 高風險區域的穿行 六. 抵達集結點與休息 三. 小市民的行進隊伍 戰爭的發生,將導致社會秩序的低落甚至崩壞,除了來自敵人的威脅,為了生存也會讓犯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也將無可避免的提高,因此在移動落單是非常危險的情況。 2012年ptt上流傳一篇南斯拉夫內戰倖存者的自白,當中就有提到單身與小家庭在戰火中求生的危險,並建議以15人以上的大單位避難有較高的生存能力。 在台灣小家庭十分普遍,隻身離家外出打拼的朋友也非常的多,因此建議平時要盡可能與社區鄰里打好關係,因為一但發生災害,他們都會是你與家人求生的夥伴。 所以當你們團隊要進行避難移動時,請記得「Never leave behind」,所有隊員要隨時注意每個隊友的狀況、動向,不要拋下任何一個人。。 移動隊形設定採「單縱隊」設定即可,間距不要拉太遠確保彼此訊息可適當傳達。 1. 尖兵與後衛: 在隊伍頭尾安排體力較佳的夥伴,第一員負責前方警戒、搜索,最後一員負責壓陣以及後方警戒。 2.中段安排: 腳步較慢或體弱者安排在隊伍前半位置,避免無法跟上脫隊伍。位於中段的隊員行進間可協助負責左右兩側、以及上方的警戒。 3. 特別關注隊員: 身體狀況最差或腳步最慢者列為第二員,工作為確認第一員速度和位置、輔助前方、前上方警戒,全隊以第二員的速度為小隊速度。 4. 訊息的傳遞: 在行進時盡可能確保靜默,若有特別發現且非立即性危險,應以手勢或是傳話的方式告知隊伍其他人。 戰場熱區延牆面行走,請與牆面保持30公分距離,以防止被飛濺的子彈擊中。 (子彈沿牆面飛濺的角度關係可參考影片: 點此 ) 四. 路線規劃的原則 -「迴避、隱蔽、階段前進與集合點」 1. 迴避: 危險處所: 平時應預先設定戰時若需離家避難,自己與家人可以前往的避難處所,例如第二住所、親戚家或是政府避難處。 設定後,標記行經路線上所有易遭攻擊的危險處所,如軍營、政府機關、關鍵基礎設施(油槽、儲氣槽、變電所...)、交通節點等,迴避這些地點並重塑你前往避難處所的路徑。 開闊地: 在設定行進路線時,應避開像是公園、操場等闊地,前進時遇到路幅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