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大出血控制 - 止血帶與填塞止血操作

 

過去我們曾透過國外相關機構的教學影片,陸陸續續分享過各種不同部位、不同形式的止血技術,而這次我們一樣透過PrepMedic頻道主Sam的介紹,了解如何操作「商品化止血帶(Commercial Tourniquet)」以及「填塞止血」。

或許是因為大出血控制技術總與民防訓練做連結,常會造成大家有戰傷情境下才用得到的印象。

不過事實上,Sam提到止血技術並非是一種戰術技能,在暴力攻擊外無倫是自然災害造成的大規模傷害、生活中的車禍、刀傷、玻璃割傷、電鋸鋸傷或是動物襲擊撕咬,也都可能造成大出血的情境。

Sam分享:一般討論大出血的情境主要焦點在大動脈出血,此時血液會隨心臟跳動有節奏地自傷口噴出,浸濕傷者外衣或會流至傷者下方地面,我們只有極短的時間(例如頸動脈僅有3~4分鐘)進行自救或救援他人,也因此止血教育的普及,應該是在CPR之外的一大重點。

溫馨提醒:

1. 為避免大家過度將止血帶與戰術情境連結,片中Sam一律以「商品化止血帶(Commercial Tourniquet)」稱呼,並使用「非戰術情境」中易於辨識的亮橘色C-A-T止血帶。

2. 影片內容僅供知識拓展,看過不代表會操作,建議大家仍須需至合格的培訓單位接受相關止血訓練。


商品化止血帶(Commercial Tourniquet)

顧名思義就是商品化的止血帶,專門設計用於控制人體四肢大出血,這類止血帶上方會有一個旋壓撥桿,提供 20:1 機械效益的加壓力道,以閉鎖傷肢動脈避免其繼續將血液輸送至肢體末端。

如同前面所述,大出血的發生並不限定於戰術情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讓急救人員容易辨識大出血的位置,Sam會建議使用亮橘色的止血帶款式。

過去有些人會認為使用止血帶會讓傷者失去他的傷肢,這是錯誤的觀念。有記錄顯示人在使用止血帶後送到院等待血管手術超過四小時,他仍能健康地保有其傷肢(事實上有更久的紀錄),因此每15分鐘要放鬆一次止血帶是過時且沒必要個觀念,一但綁上去獲得救治前就不該拿下。

綁扎位置

為出血傷口往近心端3~4英吋的位置(約為8~10公分, 約四~五指寬),假設無法立即辨識出血點,請盡可能將止血帶套到傷肢根部,也就是許多教學常說的「越高越好」。

止血帶操作

套進綁扎位置後將穿過日字環的止血帶拉緊。注意:Sam提到這動作非常的重要,請務必確認止血帶已拉至最緊,因為這會影響到後面旋壓的效率。

之後開始旋壓撥桿讓絞盤收縮,大約1~2次或轉至血液不再流出,然後將撥桿收入卡榫中。這過程會非常的痛,但請明確告訴傷者「Hey~朋友,我知道這很痛,但它能幫助你度過難關」,或提供其他形式的心理支持。

最後,將多餘的止血帶尾段一起收入卡榫並黏住撥桿,接著黏起時間戳記並寫上時間。這裡Sam提到,對於一線反應員假使身邊沒有攜帶書寫工具,請不要緊張,到院後醫師仍能透過傷情推斷傷者使用了多久。

止血帶選用

影片中示範的C-A-T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款式,但我們仍能看到其他許多種不同的品牌形式;Sam提到選用時請確保你購買的止血帶,是美國CoTCCC委員會所推薦的品項,這些品項已廣泛運用在各軍、警、救護一線單位,並經證實能接受實際狀況的考驗,清單如下:

  • Combat Application Tourniquet (C-A-T) - Gen7 & Gen6
  • Ratcheting Medical Tourniquet-Tactical (RMT-T)
  • SAM Extremity Tourniquet (SAM-XT)
  • SOF Tactical Tourniquet - Wide (SOFTT-W)
  • Tactical Mechanical Tourniquet (TMT)
  • TX2” Tourniquet (TX2) 與 TX3” Tourniquet (TX3)

急造止血帶可行否?

Sam表示他滿不建議在沒受過任何訓練的狀況下進行,因為有研究顯示急造止血帶有超過85%的失敗率,這也是為何止血教育會指導在沒有止血帶的狀況下以直接加壓的方式進行止血。

編按:由於我們並不推薦使用急造止血帶,故先不納入這段Sam建議之作法,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參閱影片。


填塞止血與包紮

頸部、肩部、腋下與腹股連接處是無法使用常見肢體止血帶止血的位置,一但發生大出血則需要利用其他的工具進行填塞止血。

編按:根據詠韌提供資料,腹股連接處有專用交界處止血帶(Junctional Tourniqet)。

止血材料

這些部位的大出血,最多機構推薦優先使用含有凝血成分的紗布進行填塞,例如有高嶺土或幾丁聚醣的產品,可以在填塞的同時幫助傷口血液凝結達到止血的效果;不過這類產品的取得成本也相對較高(台灣也相對難取得),且僅有五年的保存期限,對一般大眾也許較不經濟。

Sam其實在之前我們整理的那篇《IFAK DIY - 小資族哪樣醫材該先買?》影片中就曾提及,在無法取得凝血紗布的狀況下,使用一般的紗布卷(S-Roll)也能達到止血的目的,雖然凝血材可以幫助傷口快速止血,但Sam也提到因為兩者織品材質密度相近,並沒有研究證明一般紗布卷在止血效果上與凝血紗布有很大的差異,也因此他的醫療包中兩者都會準備。

假如你所處的情境以上兩者都無法取得,那麼Sam建議你可以使用T恤進行填塞,因為它也是種質地非常緊密的織品,且能有效的塞入傷口中,幾乎與一般紗布卷擁有一樣的效果(因為止血的機制為延緩血液流速幫助患部凝血)。

填塞操作

若只是直接對造成大出血的傷口進行表面加壓,那麼手底下的傷口仍然存在繼續流血空間,因此必須以織品進行填塞、貼近壓迫傷口內的動脈來達到止血的目的。

開始操作時你會看到傷口上已經積滿鮮血,可以大略擦拭鮮血讓自己可以看清傷口狀況,但「應避免」清除已經凝結於傷口內的血塊,以免造成二次傷害。

Sam在填塞前先將紗布的末端,揉成一個稱之為"Monkey Ball"的小球,他解釋此時並非不分青紅皂白地往傷口內塞,而是應該找出動脈的位置,用小球塞住動脈的出血點。

編按:這部分我們看過好幾種做法,Monkey Ball是一種,但有些急救人員則會以劍指纏繞紗布的方式,塞入動脈出血點;另外補充,這裡應往近心端進行加壓施力。

壓住動脈出血點後換一隻手指伸入加壓,之後開始以一手塞入紗布、一手持續對動脈加壓的分工進行填塞止血,然後盡可能的塞入最多紗布並對動脈加壓。

Sam這邊分享一個小技巧,如果使用具有止血成分的Quick Clot紗布塞到一半仍看到有血流出,他會先將所有的紗布取出並快速地用紗布的另一端再次塞入,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止血成分接觸到傷口動脈,幫助凝血。

當傷口塞滿紗布Sam不會立刻放開,而是持續對傷口加壓,甚至直到醫療支援抵達、移交給救護人員按壓為止;不過當處於某些非允許環境下(例如隨機槍手、交通工具)可能無法長時間加壓時,至少應在按壓五分鐘以上的時間後,以壓力繃帶進行加壓固定(但要知道這類工具所提供的壓力並不會等於你的直接加壓)。

槍傷填塞

這裡分享了一個有趣的重點:Sam提到有些人會說,人體被槍貫穿時身體會出現正面與背面兩個孔,把紗布塞入會穿過去,有像點像用牙線剃牙那樣,他說這其實並不是太真實的情況;多數情況子彈穿過人體不會是直線穿越,而是在經由難以預期的路徑在不同位置穿出;再者,填塞止血並非純粹將紗布塞入傷口,你應該將紗布壓在出血的動脈上。

通常槍傷的傷口很小,因此在手指伸入傷口感覺到出血點的位置後即可開始填塞,這通常不為耗費太多的紗布,塞滿持續加壓即可。

編按:所以說止血帶很重要,直接控制傷肢動脈血流即可。

衛生棉條可以止血嗎?

時至今日我們都還可以看到衛生棉條止血的文字,出現在國內外的某些手冊裡,這是個相當錯誤的觀念。

影片中Sam直接拆了一包棉條,並拆開上頭棉棒的部分,會發現棉棒本身的紡織密度與紗布卷的紡織密度根本天差地遠,且遠遠不及提供止血壓力所需的紗布塞入量。

所以,當無法取得止血帶或紗布時,Sam建議寧願使用T恤進行填塞,也千萬不要使用衛生棉條(當然如果你想用來治療流鼻血,也許可以)。


非四肢、肢體交接處出血

Sam提到上述的止血方式,仍有很多身體部位並不適用,例如胸、服或是頭部。

胸、腹:這部分的處置需要接受許多的專業訓練,對於一線反應人員他不建議擅自處置該部位的出血;對於胸部的開放性傷去,他認為即便我們能以減壓胸封進行初步的處置,但傷者終究是需要盡快進入手術室進行處理。

頭部:這部分傷口請不要進行填塞止血,避免傷害傷患的腦組織;Sam建議最好的做法是直接以紗布從外側依著顱骨,對傷口進行加壓止血。


關於手部衛生

最後,Sam提到止血的過程勢必會接觸傷者的血液,因此不得不提及血液感染的議題。從專業人員的角度,由於必須大量、長時間接觸出血傷患,他們在操作時必須戴上手套來減低血液感染的風險。

但對於一般大眾、一線反應者,如果在緊急情況下沒有隨身攜帶乳膠手套,雙手皮膚仍可以阻擋一定的血液感染源,只要沒有明顯的外傷,仍可以謹慎地進行處置;不過他依然建議,如果可以還是要戴上手套處置以策安全安全。

此外,有些人會擔心手上細菌感染傷者的問題,Sam解釋道由於在傷者在進入醫院後都會施予抗生素治療,且即便專業急救人員有戴手套,多數手套也非經無菌處理,因此只要有做好基本的手部清潔,仍可以進行處置。

Stop Bleeding ⎮ Save Lives


其他人都在看...

【通識】三線裝備(Three lines of gear)的整備邏輯  -  兩種戰鬥個裝 + 兩種民防情境

前幾週Yeti在自己粉專【 Tac. Dog 戰術狗 】中分享過來自歐洲戶外電商平台 Varusteleka ,介紹三線裝備的專文< Three lines of gear placement — right gear in the right place (譯:三線裝備的配置 — 把對的裝備放在對的地方)>,為了可以幫助更多朋友方便閱讀,學習配置自己的裝備,提姆這裡稍作篇幅簡單將其翻譯為中文。以下也附上<< 原文連結 >>。 日常戶外穿著,我們習以為常的多層洋蔥式穿搭法,防風、排汗、防止熱散失等,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功能。而這樣的邏輯概念,也可以被應用在戶外活動、或是軍事行動的裝備設定上。 各國部隊對於此種裝備設定邏輯都會以不同術語去稱呼,芬蘭以「三環」詮釋這邏輯,但多數國家則是以「三線裝備」稱呼。不過總體而言它形塑的是一個 三階層模型 的概念。 在這篇文中我們將會以三線狀備的概念與範例,來解釋如何應用於軍事行動、或是日常生活的裝備設定。 註:該篇以芬蘭作為實際案例,提供大家參考。 全裝芬蘭偵察兵示意(圖: Varusteleka ) 生存、任務應用與行動維持(Surviving, carrying out the mission, and staying operational) 這段落講解三線裝備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會以層/環/線來描述,但就像上一段說的,你只要照你的國家使用習慣稱呼即可,而台灣與美國相通,通常是以「三線」稱呼。 ✔第一線:生存裝備 行動、活動中用來幫助你存活,並成為建立其他線裝備之基礎所需之裝備。第一線裝備是永不離身,將其配置或收納在最貼身的位置,像是衣褲口袋、適合的收納包、袋,腰帶甚至是槍支上 編按:設想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你扔掉了所有的背包、背心載具,那些可以貼身放在身上仍然幫助你活下來的物件。 ✔第二線:任務應用 應用於執行任務、並在任務中維繫你生存的裝備。除了執行任務中,休息或在基地時你可以將它們卸下。第二線裝備在必要時,也可以視情況挪移到第一線的位置。第二線裝備通常配置於戰術背心、戰術胸掛、小型水袋/巡邏包等。 ✔第三線:行動維持 用於維持長時間行動的裝備,內容包含食品、個人盥洗、宿營裝備、維修保養工具等,這些裝備多數時在作戰、執行任務前可至定點卸下隱藏,但有時仍可能背負著作戰。 第三線可被收納於帆布包...

【步兵的好朋友 - 手繪射程卡(Infantry's Best Friend - Range Card Guide)】

來填一個去年沒回填的坑 - 在去年的基礎巡邏技巧文中,曾經提到但沒有詳細介紹的射程卡(Range Card) 射程卡(Range Card)是一種標準化的圖表,用來紀錄一個射手或機槍手的射擊扇區、目標位置、射程數據等。 YTR Echo Mike的影片簡單地說明其基本使用時機 - 假設你與小隊需要在特定位置待超過30分鐘以上,請務製作該區域的射程卡,這不但是為了提升自己交火時的距離判斷效率,也讓與隊友、同僚換防的交接能夠更安全、順利。 你可以找一張白紙隨手繪製,不過可以的話Mike會推薦你上網搜尋A5517美軍制式表格自己輸入,上膠膜保護起來後可以拿簽字筆重複使用、修改。(下載連結請參見原文末) 拿到射程卡後第一件事:定義弧線的間距,Mike建議最簡單的方式是選定你正前方遠處的主要地形或參考建築,評估距離後除以弧線的間隔數量:例如你評估距離最遠的建築約450公尺,再用450除以9得出每隔大概距離50公尺(不過這邊美軍有個標準建議是:主要地形距離在450公尺內,每條間距設定為50公尺;超過451公尺,則每條間距設定為100公尺)。 第二步,填寫位置與使用武器名稱:下半資訊區的左上欄位填入單位的位置,以及使用武器,在美軍的範例中這裡的武器要填入完整型號,例如使用武器為M249 SPW,不能只寫M249必須完整標示SPW,Mike這邊是稍微簡化了。 接著在上半頁上方填入部隊資訊,並填寫確認的磁北方向。 第三步,繪製中央參考線:面對方向的正前方直線,由於影片Mike預設磁北為正前方因此標示為0度線,但一般來說需標示實際的方位角。 接著開始繪圖,評估自己觀察到的地形、地貌特徵的大致距離,以及與參考線間夾角角度,在半圓圖上進行繪製,並註記方位角。繪製完成後,會在下方清單依欄位進行表列。 「不要拍照、不要GPS標記」Mike在影片最後提到,透過肉眼觀察更容易讓自己建立對環境的感知,並強迫自己去思考敵人可能出現的方向,以及自己可能的應變手段。 編輯後記: 射程卡的繪製方式,因為國籍、軍種、時期的關係,網路上有非常多不同的繪製方法。 對於機槍陣地或是狙擊前觀的設置,甚至是標槍飛彈的射程卡,你可能需要更深度的研究(例如需要設定主、次防區、繪製射擊死角、直射/曲射武器射程標示...等等),但Echo Mike的這支影片提供一般步兵、後備人員一個非常簡單、非常快速的繪製方法。 —Engli...

【通識】如何在戰術背心上安裝拖曳繩(DARC Strap)?

利用戰術背心的肩帶或背後的提把拖曳傷員,過去是敵火下照護進行緊急後撤時的搬運手段之一。 不過這種拖曳方式的拉力會集中在背心上,傷員其實是被勾在背心上拉著走,因此常發生的狀況是背心結構耐不住拉力與傷員脫離,有時傷員還可能被上升的前板壓迫頸部氣管,引發窒息的可能,也造成後撤的不順暢 - 非不得已在敵火下越快速地將傷員搬離,搬運者的危險就越低。 由知名綠扁帽 R. Mason 所創立的直接行動救援中心 (Direct Action Resource Center, DARC) 在2004年時發展出這種稱為"DARC Strap"的拖行方式 - 以 1英吋的安全織帶,穿過傷員戰術背心並連結腰帶進行拖行,以達到快速後撤的目的。 "DARC Strap"的優勢在於 1. 更省力:藉由織帶向上抬起的力道,可以讓搬運者可以更省力的搬運傷員。 2. 好控制:搬運者可透過穿過背心左右兩側的織帶,輕鬆控制傷員的拖行方向。 不過要用這種方式後撤,團隊成員的背心必須預先安裝"DARC Strap"拖曳帶。 今天剛好看到OTG團隊的Mitchell拍影片分享在FCPC上安裝Drag Strap的方式,就藉這個機會跟分享給大家。 善意提醒:"DARC Drag Strap"的安裝方式,目前Yeti自己至少看過三種以上,因為個人是FCPC的使用者所以分享此片,如果片中的方式你覺得不安心,本文就當拋磚引玉,你不妨也可以嘗試其他的安裝方式。 安裝"DARC Strap" 本片中、你需要的材料/工具有 1. 「1英吋管狀尼龍織帶/扁帶」一捆 2. 「攀岩用負重 D釦」一個 3. 「醫療剪」一把 4. 「打火機」一個 安裝流程 步驟一: 用醫療剪剪出一段織帶(約兩個雙臂展開的長度, 3~3.5公尺),記得用打火機烤一下剪裁處讓它不會開花。 步驟二: 對折織帶抓出中心點,將中心點對齊背心背板的上緣中心點,抓出左右兩端的molle或雷切口,中間剛好是一隻手可提握的距離。 步驟三: 將織帶向下穿,於距離上緣約1/3的地方穿出一段後,穿入下個開口繼續往下(影片1:04處),到底後確認兩側等長,然後將織帶打一個「平結」。 步驟四: 將織帶向上回拉,底部織帶保留能延伸到腰帶位置的長度並扣上攀岩用D釦,接著將拖著織帶的D...

【戰術】掩體後的跪姿射擊

本站先前分享過Warrior Poet Society頻道主John所示範的掩體後射擊教學,而上週John又再次示範了掩體後方「跪姿射擊」的姿勢重點。 . 影片中John列出掩體後跪姿要注意的三大重點: 🧱 機動性(Mobility):掩體後出槍的容易度,是否能快速進出掩體邊界。 🧱  穩定性(Stability):射擊時的穩定度,被擊中時是否能安全傾倒。 🧱  可瞄性(Signature):其實就是自己探出掩體的投影面積,對手是否容易瞄準你 . 依據這三大重點,John剖析了三種他推薦的射擊跪姿 - 膝蓋高、膝蓋低、膝蓋高2(這種他並沒有明確命名),這裡指的高低,是指靠近掩體邊界那隻腳的膝蓋。 . 🦵 膝蓋高(High Kneel) 高跪姿,可以提供出槍射擊時較好的穩定性,也是較容易掌握的姿勢。機動性尚可,可以透過跨步進出掩體邊界,但重心轉移調整身體角度上略有限制。這種跪姿另外一個優點在於,被擊中時較容易往掩體內傾倒,不會使自己暴露在敵火下。 不過相對的垂直外跨的小腿,會加大自己在對手瞄具中投影面積。 . 🦵  膝蓋低(Low Kneel) 是John個人覺堆間的姿勢,操作時靠掩體內的腳可以跨大一些,讓自己有更穩定的射擊姿態。藉由控制跪於掩體邊界的膝蓋位置,可以輕易調整自己探出掩體的角度,也由於膝蓋著地,這種姿勢是暴露投影面積最小的方式。 不過John提到相對缺點在於假如重心沒有控制得當,很多新手容易摔出掩體。相對的,這種姿勢若不幸被打中,也很容易往掩體外摔。(另外也要注意掩體寬度,不要讓另一隻腳跨到掩體外了) . 🦵  膝蓋高2(High Kneel2) 以側身面對威脅來源,透過微往前跨步、身體前傾進出掩體邊界,這種姿勢擁有相當好的機動性與最小的投影面積,且相當容易控制自己的重心。 John提到,他不喜歡這種姿勢的地方在於穩定性,因為身體側向目標,射擊時無法正確抵肩貼塞,影響射擊效率。 . 總之,一樣三種姿勢沒有誰對誰錯,單憑看倌習慣選擇,就像影片中John提到,雖然膝蓋高容易將小腿露出掩體外,但在他經驗中那種「膽怯謹慎,一定要蜷縮在掩體後方的傢伙」,通常越容易被打中,也是有時跟CQB一樣猛烈進攻才是戰鬥時該有的態度吧。 How to Kneel & Shoot From Cover EXPLAINED!...

【通識】以色列繃帶的基本、頭頸與單手操作

壓力繃帶是 《IFAK DIY - 小資族哪樣醫材該先買?》 文中,我們提到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必須準備的醫材第三位,當時曾提及以色列繃帶,但並未深入介紹。 顧名思義,以色列繃帶由以色列國防軍(IDF)的軍醫伯納德・巴納坦(Bernard Bar-Natan)發明,在結構上它有幾個特點: 1. 簡化操作:自帶滅菌敷料操作簡單,不像彈性繃帶需另外搭配敷料 2. 塑膠支架:無論傷肢是否彎曲都對於加壓止血提供更充足的壓力,並允許單手操作 3. 防掉落:每一小段都有防掉落的設計,操作時不慎脫手也不會像傳統繃帶一樣整捆打開 所有IFAK內容物中,除了止血帶與填充用的止血紗布外,我想以色列繃帶絕對是必備的醫材之一,目前國內也已經有製造類似產品的廠商。 以色列繃帶的基礎操作 示範操作前之前,ITS Tactial頻道先提到 - 以色列繃帶擁有兩層真空包裝,包含阻隔光線的外層與內部透明包裝做保護,但他會建議如果確定將此繃帶放入IFAK中,可以直接拆開灰色外層,並在透明包裝外緣撕出一個拆封口,以簡化急用時的操作。 操作上,以色列繃帶的操作確實比彈性繃帶簡單: 1. 拆開透明包裝後,先展開滅菌敷料 2. 將滅菌敷料敷在傷口上,並將繃帶繞過傷肢(若傷口需填塞止血,記得先完成) 3. 繃帶平整卡到塑膠支架中,然後往反方向用力拉緊 4. 反向蓋過塑膠支架開始纏繞傷肢 5. 纏至繃帶末端,將末段的塑膠夾具夾到繃帶上 以上,即完成以色列繃帶的基本操作。 頭部與頸部操作 流程與基本操作相同,唯頭部操作時在步驟3反拉回來第一圈時,需繞過塑膠支架單側再向下繞過下巴回到塑膠扣進行固定,以避免頭部橫向的繃帶因頭型向上鬆開(詳細請見影片操作。) 單手操作 止血帶相同的是,在熱區環境中有時傷員必須要有自行操作以色列繃帶的能力;單手操作有兩種方式,大家可以照個人狀況、實際使用品項判斷: 1. 在於纏繞時可先以大腿壓住繃帶頭段,將繃帶繞過傷肢後以步驟3回拉至足夠壓力後,鬆開繼續纏繞。 2. 將繃帶頭段的環套到傷口鄰近處,以斜角將敷料蓋住傷口後繼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