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大出血控制 - 止血帶與填塞止血操作

 

過去我們曾透過國外相關機構的教學影片,陸陸續續分享過各種不同部位、不同形式的止血技術,而這次我們一樣透過PrepMedic頻道主Sam的介紹,了解如何操作「商品化止血帶(Commercial Tourniquet)」以及「填塞止血」。

或許是因為大出血控制技術總與民防訓練做連結,常會造成大家有戰傷情境下才用得到的印象。

不過事實上,Sam提到止血技術並非是一種戰術技能,在暴力攻擊外無倫是自然災害造成的大規模傷害、生活中的車禍、刀傷、玻璃割傷、電鋸鋸傷或是動物襲擊撕咬,也都可能造成大出血的情境。

Sam分享:一般討論大出血的情境主要焦點在大動脈出血,此時血液會隨心臟跳動有節奏地自傷口噴出,浸濕傷者外衣或會流至傷者下方地面,我們只有極短的時間(例如頸動脈僅有3~4分鐘)進行自救或救援他人,也因此止血教育的普及,應該是在CPR之外的一大重點。

溫馨提醒:

1. 為避免大家過度將止血帶與戰術情境連結,片中Sam一律以「商品化止血帶(Commercial Tourniquet)」稱呼,並使用「非戰術情境」中易於辨識的亮橘色C-A-T止血帶。

2. 影片內容僅供知識拓展,看過不代表會操作,建議大家仍須需至合格的培訓單位接受相關止血訓練。


商品化止血帶(Commercial Tourniquet)

顧名思義就是商品化的止血帶,專門設計用於控制人體四肢大出血,這類止血帶上方會有一個旋壓撥桿,提供 20:1 機械效益的加壓力道,以閉鎖傷肢動脈避免其繼續將血液輸送至肢體末端。

如同前面所述,大出血的發生並不限定於戰術情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讓急救人員容易辨識大出血的位置,Sam會建議使用亮橘色的止血帶款式。

過去有些人會認為使用止血帶會讓傷者失去他的傷肢,這是錯誤的觀念。有記錄顯示人在使用止血帶後送到院等待血管手術超過四小時,他仍能健康地保有其傷肢(事實上有更久的紀錄),因此每15分鐘要放鬆一次止血帶是過時且沒必要個觀念,一但綁上去獲得救治前就不該拿下。

綁扎位置

為出血傷口往近心端3~4英吋的位置(約為8~10公分, 約四~五指寬),假設無法立即辨識出血點,請盡可能將止血帶套到傷肢根部,也就是許多教學常說的「越高越好」。

止血帶操作

套進綁扎位置後將穿過日字環的止血帶拉緊。注意:Sam提到這動作非常的重要,請務必確認止血帶已拉至最緊,因為這會影響到後面旋壓的效率。

之後開始旋壓撥桿讓絞盤收縮,大約1~2次或轉至血液不再流出,然後將撥桿收入卡榫中。這過程會非常的痛,但請明確告訴傷者「Hey~朋友,我知道這很痛,但它能幫助你度過難關」,或提供其他形式的心理支持。

最後,將多餘的止血帶尾段一起收入卡榫並黏住撥桿,接著黏起時間戳記並寫上時間。這裡Sam提到,對於一線反應員假使身邊沒有攜帶書寫工具,請不要緊張,到院後醫師仍能透過傷情推斷傷者使用了多久。

止血帶選用

影片中示範的C-A-T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款式,但我們仍能看到其他許多種不同的品牌形式;Sam提到選用時請確保你購買的止血帶,是美國CoTCCC委員會所推薦的品項,這些品項已廣泛運用在各軍、警、救護一線單位,並經證實能接受實際狀況的考驗,清單如下:

  • Combat Application Tourniquet (C-A-T) - Gen7 & Gen6
  • Ratcheting Medical Tourniquet-Tactical (RMT-T)
  • SAM Extremity Tourniquet (SAM-XT)
  • SOF Tactical Tourniquet - Wide (SOFTT-W)
  • Tactical Mechanical Tourniquet (TMT)
  • TX2” Tourniquet (TX2) 與 TX3” Tourniquet (TX3)

急造止血帶可行否?

Sam表示他滿不建議在沒受過任何訓練的狀況下進行,因為有研究顯示急造止血帶有超過85%的失敗率,這也是為何止血教育會指導在沒有止血帶的狀況下以直接加壓的方式進行止血。

編按:由於我們並不推薦使用急造止血帶,故先不納入這段Sam建議之作法,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參閱影片。


填塞止血與包紮

頸部、肩部、腋下與腹股連接處是無法使用常見肢體止血帶止血的位置,一但發生大出血則需要利用其他的工具進行填塞止血。

編按:根據詠韌提供資料,腹股連接處有專用交界處止血帶(Junctional Tourniqet)。

止血材料

這些部位的大出血,最多機構推薦優先使用含有凝血成分的紗布進行填塞,例如有高嶺土或幾丁聚醣的產品,可以在填塞的同時幫助傷口血液凝結達到止血的效果;不過這類產品的取得成本也相對較高(台灣也相對難取得),且僅有五年的保存期限,對一般大眾也許較不經濟。

Sam其實在之前我們整理的那篇《IFAK DIY - 小資族哪樣醫材該先買?》影片中就曾提及,在無法取得凝血紗布的狀況下,使用一般的紗布卷(S-Roll)也能達到止血的目的,雖然凝血材可以幫助傷口快速止血,但Sam也提到因為兩者織品材質密度相近,並沒有研究證明一般紗布卷在止血效果上與凝血紗布有很大的差異,也因此他的醫療包中兩者都會準備。

假如你所處的情境以上兩者都無法取得,那麼Sam建議你可以使用T恤進行填塞,因為它也是種質地非常緊密的織品,且能有效的塞入傷口中,幾乎與一般紗布卷擁有一樣的效果(因為止血的機制為延緩血液流速幫助患部凝血)。

填塞操作

若只是直接對造成大出血的傷口進行表面加壓,那麼手底下的傷口仍然存在繼續流血空間,因此必須以織品進行填塞、貼近壓迫傷口內的動脈來達到止血的目的。

開始操作時你會看到傷口上已經積滿鮮血,可以大略擦拭鮮血讓自己可以看清傷口狀況,但「應避免」清除已經凝結於傷口內的血塊,以免造成二次傷害。

Sam在填塞前先將紗布的末端,揉成一個稱之為"Monkey Ball"的小球,他解釋此時並非不分青紅皂白地往傷口內塞,而是應該找出動脈的位置,用小球塞住動脈的出血點。

編按:這部分我們看過好幾種做法,Monkey Ball是一種,但有些急救人員則會以劍指纏繞紗布的方式,塞入動脈出血點;另外補充,這裡應往近心端進行加壓施力。

壓住動脈出血點後換一隻手指伸入加壓,之後開始以一手塞入紗布、一手持續對動脈加壓的分工進行填塞止血,然後盡可能的塞入最多紗布並對動脈加壓。

Sam這邊分享一個小技巧,如果使用具有止血成分的Quick Clot紗布塞到一半仍看到有血流出,他會先將所有的紗布取出並快速地用紗布的另一端再次塞入,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止血成分接觸到傷口動脈,幫助凝血。

當傷口塞滿紗布Sam不會立刻放開,而是持續對傷口加壓,甚至直到醫療支援抵達、移交給救護人員按壓為止;不過當處於某些非允許環境下(例如隨機槍手、交通工具)可能無法長時間加壓時,至少應在按壓五分鐘以上的時間後,以壓力繃帶進行加壓固定(但要知道這類工具所提供的壓力並不會等於你的直接加壓)。

槍傷填塞

這裡分享了一個有趣的重點:Sam提到有些人會說,人體被槍貫穿時身體會出現正面與背面兩個孔,把紗布塞入會穿過去,有像點像用牙線剃牙那樣,他說這其實並不是太真實的情況;多數情況子彈穿過人體不會是直線穿越,而是在經由難以預期的路徑在不同位置穿出;再者,填塞止血並非純粹將紗布塞入傷口,你應該將紗布壓在出血的動脈上。

通常槍傷的傷口很小,因此在手指伸入傷口感覺到出血點的位置後即可開始填塞,這通常不為耗費太多的紗布,塞滿持續加壓即可。

編按:所以說止血帶很重要,直接控制傷肢動脈血流即可。

衛生棉條可以止血嗎?

時至今日我們都還可以看到衛生棉條止血的文字,出現在國內外的某些手冊裡,這是個相當錯誤的觀念。

影片中Sam直接拆了一包棉條,並拆開上頭棉棒的部分,會發現棉棒本身的紡織密度與紗布卷的紡織密度根本天差地遠,且遠遠不及提供止血壓力所需的紗布塞入量。

所以,當無法取得止血帶或紗布時,Sam建議寧願使用T恤進行填塞,也千萬不要使用衛生棉條(當然如果你想用來治療流鼻血,也許可以)。


非四肢、肢體交接處出血

Sam提到上述的止血方式,仍有很多身體部位並不適用,例如胸、服或是頭部。

胸、腹:這部分的處置需要接受許多的專業訓練,對於一線反應人員他不建議擅自處置該部位的出血;對於胸部的開放性傷去,他認為即便我們能以減壓胸封進行初步的處置,但傷者終究是需要盡快進入手術室進行處理。

頭部:這部分傷口請不要進行填塞止血,避免傷害傷患的腦組織;Sam建議最好的做法是直接以紗布從外側依著顱骨,對傷口進行加壓止血。


關於手部衛生

最後,Sam提到止血的過程勢必會接觸傷者的血液,因此不得不提及血液感染的議題。從專業人員的角度,由於必須大量、長時間接觸出血傷患,他們在操作時必須戴上手套來減低血液感染的風險。

但對於一般大眾、一線反應者,如果在緊急情況下沒有隨身攜帶乳膠手套,雙手皮膚仍可以阻擋一定的血液感染源,只要沒有明顯的外傷,仍可以謹慎地進行處置;不過他依然建議,如果可以還是要戴上手套處置以策安全安全。

此外,有些人會擔心手上細菌感染傷者的問題,Sam解釋道由於在傷者在進入醫院後都會施予抗生素治療,且即便專業急救人員有戴手套,多數手套也非經無菌處理,因此只要有做好基本的手部清潔,仍可以進行處置。

Stop Bleeding ⎮ Save Lives


其他人都在看...

【民防】In Case of Emergency or War 烏克蘭民防手冊 - 應急準備篇

目前可知民主陣營有提供公民急難指引的各國中,烏克蘭是近10年中唯一有發生大規模戰鬥的國家,也因此讓Yeti對於他們民防手冊產生的十足的好奇。 究竟烏克蘭的民防手冊是否有值得讓台灣借鏡之處?接下來【Tac.Dog 戰術狗】部落格將與您一起透過逐步更新的方式,慢慢認識烏克蘭人對於戰爭的應急準備邏輯。 註:文內提及之財務、法務相關議題,均為烏克蘭當地狀況,僅供參考但不一定適用於台灣,如果你有相關需求,請在國內尋求相關資源、支持。 烏克蘭民防手冊《In Case of Emergency or War 》網路手冊共四個基本篇章,包含: 1.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 2.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通訊與資訊檢視 3. Shelter 庇護所 4. In the combat area 熱區內 5. Preparation of civil defense in the siege 圍困情境的民防準備 6. Behaving in occupied territory 佔領區的行為 7. Evacu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shelters 疏散與庇護所的機構 8. Psychological support during the war 戰爭期間的心理支持 9. Needs of Priority: Guide for Volunteers 最重要的需求:志願者指南 10. What to do during a chemical weapon attack 化學武器攻擊與應變 原文網址: https://dovidka.info/en/handbook/ 本篇將自烏克蘭民防手冊的第一章 -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開始整理,內容包含了: 一.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 二. What to do in case of flooding? 發生洪水的應對 三. How to prepare a water supply 如何準備水源 四. How to prepare a vehicle 如何準備車輛 五. What products to sto...

【戰術】臥姿射擊基礎

在戰術射擊領域,我們經常會將目光放在立姿與跪姿的轉換上,不過從近年各戰役的影像中會發現,基本臥姿的射擊仍然應用在許多情境中,因此本篇我們會將涉及姿態的焦點,轉向大家當兵都打過的臥射訓練練習。 這部影片是Tactical Hyve頻道基本射擊姿勢影片其一,由退役海豹教官Coch分享如何進行臥射。 (為精確描述,以下方向皆為右撇子持槍情境) 一. 臥姿 開頭與國軍類似,將拋殼口向上、槍口朝向目標擺放然後趴下;趴下後Coch透過一個類似超人飛行的姿勢讓脊椎保持一線,這裏他提到在穿著戰術背心與胸掛時,不太容易這樣做,而真實環境也不像靶場有平坦的地面,但仍有其他替代方式去調整身體。 接著將雙腿向外張開,並將腳跟貼平地面,這麼做的是為了讓你在射擊時身體有更好的支撐性,而不是什麼傳說中的避免腳根被射到。 二. 握持 如同Mike Glover在如何持槍中的介紹,Coch也提到臥射持槍一樣是將槍的瞄準線「放到自己眼前」抵肩;他經常會看到有些朋友臥射會抵得太低,然後低頭用往上看的角度找準星做瞄準,這是不對的方式。 抵肩後讓槍與左手肘垂直於地面,此時彈匣會「輕貼」著左手上臂,接著用右手握握把時將彈夾壓住即可(Coch用Lock「鎖住」來形容這個動作);Coch提示,這個動作要注意左手肘不要太過刻意往內、二頭肌不要太過緊繃,且右手Lock動作也不要過度推擠,否則身體重心會讓你向左側滾動,這應該是個可以自然、放鬆維持很久的姿勢。 三.瞄準 接著,由上往下方把顴骨位置放在槍托上,自然地進行貼塞,以眼睛直視穿過覘孔、準星與目標,形成瞄準圖像。 此時若要調整槍口指向,Coch會建議可透過移動臀部的方式改變槍口角度 - 例如你發現自己的準星偏左,可嘗試左移自己的臀部讓指向角度右轉;假如準星過高則可讓臀部微向前移,次時準星會自然下沉。 四. 射擊 調整呼吸吐納,在吐氣至自然停止時暫停(吐氣到底準備吸氣的點),然後進行扣擊。Coch這邊提到,如果你在吸飽氣的狀態下,你反而會像在坐在氣墊上一般搖搖晃晃。 他也分享在吐氣到底時,會暫停一秒先讓瞄準圖像恢復後,再做扣擊;擊發後,讓呼吸回覆循環,等回到相同的呼吸點時,重置自己的瞄準再進行下一輪射擊。 在歸零射擊時,通常會進行三個後檢查彈著與調整準星(美軍現行似乎已調整為五發)。 其他臥射姿勢 有時因環境需要,射手會需要以較低的姿態進行臥射,有些人會直接在彈匣插...

【通識】三線裝備(Three lines of gear)的整備邏輯  -  兩種戰鬥個裝 + 兩種民防情境

前幾週Yeti在自己粉專【 Tac. Dog 戰術狗 】中分享過來自歐洲戶外電商平台 Varusteleka ,介紹三線裝備的專文< Three lines of gear placement — right gear in the right place (譯:三線裝備的配置 — 把對的裝備放在對的地方)>,為了可以幫助更多朋友方便閱讀,學習配置自己的裝備,提姆這裡稍作篇幅簡單將其翻譯為中文。以下也附上<< 原文連結 >>。 日常戶外穿著,我們習以為常的多層洋蔥式穿搭法,防風、排汗、防止熱散失等,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功能。而這樣的邏輯概念,也可以被應用在戶外活動、或是軍事行動的裝備設定上。 各國部隊對於此種裝備設定邏輯都會以不同術語去稱呼,芬蘭以「三環」詮釋這邏輯,但多數國家則是以「三線裝備」稱呼。不過總體而言它形塑的是一個 三階層模型 的概念。 在這篇文中我們將會以三線狀備的概念與範例,來解釋如何應用於軍事行動、或是日常生活的裝備設定。 註:該篇以芬蘭作為實際案例,提供大家參考。 全裝芬蘭偵察兵示意(圖: Varusteleka ) 生存、任務應用與行動維持(Surviving, carrying out the mission, and staying operational) 這段落講解三線裝備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會以層/環/線來描述,但就像上一段說的,你只要照你的國家使用習慣稱呼即可,而台灣與美國相通,通常是以「三線」稱呼。 ✔第一線:生存裝備 行動、活動中用來幫助你存活,並成為建立其他線裝備之基礎所需之裝備。第一線裝備是永不離身,將其配置或收納在最貼身的位置,像是衣褲口袋、適合的收納包、袋,腰帶甚至是槍支上 編按:設想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你扔掉了所有的背包、背心載具,那些可以貼身放在身上仍然幫助你活下來的物件。 ✔第二線:任務應用 應用於執行任務、並在任務中維繫你生存的裝備。除了執行任務中,休息或在基地時你可以將它們卸下。第二線裝備在必要時,也可以視情況挪移到第一線的位置。第二線裝備通常配置於戰術背心、戰術胸掛、小型水袋/巡邏包等。 ✔第三線:行動維持 用於維持長時間行動的裝備,內容包含食品、個人盥洗、宿營裝備、維修保養工具等,這些裝備多數時在作戰、執行任務前可至定點卸下隱藏,但有時仍可能背負著作戰。 第三線可被收納於帆布包...

【戰術】海豹部隊的基礎步槍出槍法

  本篇引用Tactical Hyve的影片,由退役海豹教官Coch分解示範基本High and Low 出槍。 在影片開始,Coch以走路舉例:走很快很多時候並不意味你在快速運動,你只是把「行走的動作做得很順暢(Smooth)而已」;同理,如何讓出槍變的迅速,也在於你如何把出槍抵肩的動作做順。 當你發現目標並確認為威脅時,Coch建議的出槍流程我們可以整理翻譯為以下中文順序: 「瞄、貼、抵、保險、扣、射」 【瞄】: 頭部不動(或隨瞄具款式最小動作),將瞄具放到雙眼視線與目標的連線上。 【貼】: 用槍托貼臉頰(非傳統臉頰去貼槍托,這要注意),讓射擊與瞄準線趨近身體中軸;從這步驟已經開始形成初步瞄準圖像。 【抵】: 回拉槍身抵肩,此時瞄準圖像應該已確定;這邊請注意影片中抵肩位置,非傳統肩窩位置。 【保險】: Turn off保險(抱歉我忘了是開還關了,好難記) 【扣】: 食指放到板機上。這邊有個細節,細看會發現Coch在這步驟以壓掉板機第一段行程。 【射】: 射擊後Turn on保險 後三動Coch有個口訣為:Safety~Finger~Fire/Sight(Dry) 影片中有提到後三動會與抵肩幾乎在同時完成,這部分我是有些疑慮的,尤其在上篇中討論到的普訓狀況,請大家訓練時要謹慎斟酌;建議是一動一動作順後,再慢慢把速度加上去。 這邊另外分享一個小訣竅,在High Ready的動作時,槍口位置預先點在你的目標上,在推槍出去時能更快速的進行瞄準。影片最後也示範了Low Ready的情境,不過基本原理類似就不多介紹囉。

【通識】基礎巡邏技巧 - 團隊技巧篇

先前我們曾分享過部落格Swift/Silent/Deadly作者Justin 《組織偵察小隊 - 所需的角色與職掌》 ,本文我們將再次回到他的部落格中,挖掘一個偵察、巡邏小隊整體所需具備的技能知識,在軍事巡邏技術中,探詢公民避難所需的技術。 本文為Justin巡邏系列文章的第五篇,延續第四篇《進入偵察目標區》中小隊抵達任務進入點的情境,前篇內容90%較不適用於民用與後備動員情境(多數人應該沒機會跳HALO,或是進行舟艇滲透),有興趣的朋友可自行參考 連結 。 以下文字摘錄自: 《Recce Patrolling V: Basic Patrolling Skills》 進行隱蔽 所以本篇以一個簡單的情境開場 - 團隊成員搭乘車輛抵達任務的進入點,並在距離下車位置的25~50公尺迅速儘速灌木叢進行隱蔽。 道路是開放、線性的場域,人員走在上面必定暴露自身位置,因此快速找到隱蔽位置是相當重要的;此處Justin也提醒,進入時最好確定與任務行徑方向同側,避免後續還要穿越道路。 安全停止 搭乘載具到下車進入隱蔽處,對多數人而言這是個舟車勞頓且辛苦的過程,因此這個階段應該讓自己有時間調整自己的感官,擺脫吵雜的載具進入任務的情境。 因此初入隱蔽處的小隊成員,應彼此以1~2公尺為兼具進入360防禦隊形,並採取能讓自己舒適、維持15分鐘的警戒姿態 - Justin表示通常他們會採取高跪姿、裝備維持上身狀態,假設有人聽到些什麼,團隊也可以隨時進行移動。 這15分鐘的過程並非純粹發呆,小隊要進行第一個工作 - SLLS 進行SLLS 我們曾在 《小市民的戰場移動(中篇)》 提到的SLLS技術,就是源自於偵察小隊的軍用技術。 SLLS技術跟過平交道一樣基於「停」、「看」、「聽」,以及「嗅」四個步驟,可以有效的更新你對於陌生環境的認知訊息,小隊在繼續前進應盡可能地搜集陌生環境中的所有訊息,作法如下: ◉ 停(Stop):停止除了呼吸與轉動頭部、眼珠外的所有動作,包含不要移動、不要觸碰你的裝備。 ◉ 看(Look):全隊一起先從25~50公尺處開始由左至右掃視,然後再由右至左做確認;接著放大觀看距離到50~75公尺以同方式,偵察任何可能與敵人相關的跡象。檢查遠處時,也別忘了注意自己腳底、周圍是否存在垃圾或彈殼之類的可疑物品。 ◉ 聽(Listen):用心傾聽任何可能暴露敵人位置的聲音,像是汽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