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三部分 (Top 10 Unwritten Rules of CQB – Part 03)》
作者:Project Gecko Staff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Yeti
這篇文章既不是關於具體的規則,也不是做具體事情的具體方法。就像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一樣,通往一個目的地的道路有幾十條,關鍵在於「效率」和「安全」。
這些「規則 (Rules)」更多的是,要去提醒人們注意到一些多數人都會忘記或沒有意識到的事情。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們將討論CQB中最重要的10條不成文的規則。
避免頻繁換肩(AVOID SHOULDER TRANSITIONS)
人腦就像一片叢林一般,當你年紀還小時,它是未經人類開發過的茂密森林。當你在成長過程中學習新技能、實際經歷並與所處環境互動時,即開始會以某種「恆定(consistent)」的模式來工作、做事。
其實就是在人腦中打造出執行或完成各項任務的特定路徑,像是如何快速上彈匣等等。只要越是頻繁重複同項任務並取得相關的反饋,就會越迅速且直覺地在「人腦森林」中找出「A到B」的路徑,進而遂行任務執行。正如你可能體會過的一樣,在外健行時,人們傾向於走在看起來好走且熟悉的路上。
以此帶入人腦森林之比喻中即為:如果練得越少、自然反饋越少(尚包含其他關鍵過程),塑造具體技能的道路就越不清晰或不熟悉。
另外,除非刻意運用特定技能,否則較少運用或經驗不足的技能,自然會逐漸地退化,而當體認到人類有其極限後,便會瞭解將原有能力維持水準,會有多麼地困難。
基本上,人腦就是如此運作的。在人腦森林中,神經元來回穿梭。稍後再續談此部分。
然而,不曉得為什麼,我總是看到有些人會在每次突入時,或是每當在輔手側(weak side)切派時,都會頻繁地作出各種酷似忍者一般的換肩、換手動作。
啊,我懂了!或許他們是要在突入或切派前,盡可能地減少身體暴露的風險。
絕大多數的人在通過門前時(前、中、後,都屬於關鍵時刻)進行換肩、換手,而通常情況下,一旦過了門後,卻又回重新換回主手側持槍,在轉換期間時,也就浪費了一刻得以隨時開槍的機會。
在突入時,換肩持槍的問題 -
多工處理(Multi-tasking):
簡單來說,即為人們慣常運用的認知和運動「之外」的過程。多工處理可能會因行為脈絡轉換而浪費過多時間,而且顯然會因注意力不集中而導致更多的失誤。在突入時,期望一個人能夠兼顧到多項細節,是不切實際的。不是說它不對,在相對緩和的情形之下,你會想說這沒問題,但在實戰中卻不盡然合理。
反應(Response):
在轉換時(或之後),你對任何目標的反應能力都會必然顯著下降,不單是因為持槍手改變,還受到身體姿勢及人體工學,以及瞄準線偏移之影響。
槍械故障(Stoppage):
在槍械故障的狀況下,人腦將會需要更多時間來處理問題(辨識故障情形),並採取用槍者所知道的動作排除,但換肩後卻是以不同手來執行動作的(鏡像混淆)。
武器防搶(Weapon retention):
仍有討論空間,但在3公尺內應對手持冷兵器或衝出門之人,反應往往會顯得相對不夠力。尤其是3公尺基本上就是制空圈(combative bubble),出「全力」來防止槍械遭到奪卸,是至關重要的。
在接近威脅時,在掩體或障礙物後換肩持槍的問題
除上述情形外,如果情況急迫(the threat is imminent)的話,在極近距離內,對方必然會將你「鎖定」住,因此機動性(mobility)與連貫性(consistency)將會優於掩蔽物,並且相對來得可靠。
在這種情形下,教人換肩、換手只不過是照本宣科地跟你說「1+1=2」而已。把時間浪費在與槍械機能無關的動作上,不僅無用而已,甚至可能不利,而且又與人類本能相悖。
小結
一旦人腦感知到有危險,就會有一條迴路將關於危險的感官資訊(如看到傷者、聽到拉滑套聲等)傳送至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即負責思考的部分。
由大腦皮層對這些資訊進行評估,同時作出合理判斷(各項因素,包含個人經驗與訓練之程度)。另一條迴路將感官資訊傳送至杏仁核(amygdala),由杏仁核將神經脈衝傳送至自律神經系統。甚至在大腦皮層對資訊作出判斷之前,該系統就會觸發我們所稱之應急反應(又稱「戰、逃、僵」反應)。
一旦受到刺激,就會提升心率,將血液輸送至肌肉,向血液釋放應激激素和葡萄糖,以及其他一系列持續的生理變化,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確保有足夠能力來應對此類極端情形。
但在戰術方面,我們發現到有趣的事情是,此時事實上是求生心態(self-preservation)蓋過訓練所學、所知。簡單來說,就是在中、高壓力情況下,有幾個重要腦區塊不會失效,特別是大腦中負責長期記憶的部分。
白話來說,在壓力情況下,人會退回至最有經驗、價值的技能或處事方法上,這是你練過且又熟悉的,沒有什麼華麗、酷炫的,就是本能而已。
進行戰術驗證(VALIDATE YOUR TACTICS)
你是否知道當今大多數被作為主流教學內容的CQB概念其實從未經過研究,或是經過實證研究來確實驗證,以實際支持這些戰術所聲稱之效果?
沒有的話,現在你知道了。
換句話說,這意味著這些概念其實是取自於個人知識而被教授和發展,而非源自於實證研究,而它可能包含個人之直覺、經驗或傳統和權威等。
或許你會想問,這有差嗎?問題在於,以實質上來說,這代表著這些知識「既可能是正確的」,因為在現實環境中有所成效(例如,對準備開槍的武裝嫌犯實施突襲);但「亦可能存在不準確」的偏誤,由於用了不適當的訓練設計(如缺乏武力對抗、刺激等),沒有使其遭遇所選戰術的實際對抗情形,致使讓人無意間將其戰術視為正確、有效。
最終,這意味著未經實證研究而驗證之主流戰術有「一半機率會出事」。換個方式比喻,你見過螢幕壞了,但卻還能用的手機嗎?沒有,因為它就是壞了,就算它「只壞螢幕」。
個人對西方主流CQB戰術(動態突入)的想法是,這是一種在相對靜態的訓練環境下,針對標靶進行技術上發展與練習的概念,但極力地想貼近實戰。
在現實世界中,像雙方交火的暴力衝突(於CQB脈絡下)是一種非常原始、極度動態且又可怕的事件,通常只持續幾秒鐘。
在這幾秒鐘內,威脅不斷變化,惡人們會根據不同的心理機制或行為模式而迅速作出決斷,這些決定將會導致意想不到的行為,這種決斷不同於一般「善者」(good guy)的行為邏輯,或善者對惡人所認知的互動模式(以恐怖主義、自殺和犯罪事件為例)(譯註:惡人沒有邏輯,威脅顯得相對動態)。
話雖如此,無論是學員們在基礎課程中學習新的方法,還是教官們調整新的方法,每種戰術都必須經過實際操作、反饋的驗證過程,這點至關重要,甚至是必須的。
在貼滿靶紙的模擬屋(kill house)橫衝直撞,作出那些在戰術訓練中大殺四方的動作,這種事情決不務實。這並不是個人經驗所言而已,還有大量的任務報告和影像,這些都是充分的證據。
小結
真的學到新知了嗎?且慢,你該親身以實體事物來檢驗真偽。千萬不要在單一條件設定(如標靶、場景、角色等)下,透過片段的講述和少許的呈現來總結一個戰術程序。因為這都關乎於人的實際感知,而不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