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烏克蘭英美志願軍的戰場啟示 - 從無人機、壕溝戰到砲擊應對重點整理


知名戰術YT頻道Garand Thumb於2/19發佈了這部《烏克蘭老兵對無人機、壕溝戰等經驗分享 Combat Vets from Ukraine Explain Drone Warfare, Trench Warfare and More》的影片,邀請兩位曾加入國際志願軍的美籍Team Leader與英籍狙擊手,分享他們在俄烏戰場上所遭遇的一些戰況與應對方式。

整部片長1小時19分,以下是本站對於各章節一些重點整理提供大家參考,由於有些內容包含許多情境成分,還是會建議大家若有時間可以透過翻譯字幕進行觀看。


〖裝備裝備設定〗

該部分很明顯從武器彈藥、通訊設備到導航文具,兩位志願軍皆依照他們的任務職掌進行裝備配置,當中我注意到幾個亮點,例如:

  • 大傷處置:每人至少攜帶了四個以上的止血帶用於四肢,在背心(Line2)與腰帶(Line1)上各準備了一組IFAK;此外使用了可自兩側抽取的卷形IFAK,也方便人員進出車輛載具。

  • 傷員搬運工具:除了背心上安裝備救援的DARC Strap外,腰帶也安裝了直升機用的安全確保繩,用於拖行傷員使用。

  • 保暖與防潮裝備:背心後下方收納有防潮墊,類似烏軍士兵綁在屁股上的墊子,雨季台灣應該也適用。

  • 戰場通訊系統:美籍TL配備軍團/分隊兩組無線電與雙通設備,胸前裝有手機架、使用ATAK與烏軍自有的戰場圖資系統,通常通訊管道具備一定的安全性的情況下使用Wifi進行訊息傳輸。

  • 膠帶偽裝:烏克蘭冬季下雪時他們會用白色膠帶纏繞偽裝,遮蓋身上裝備較顯眼的顏色,當天氣轉換時也可快速拆除。

  • 文具與雜物:TL除了攜帶一定量的文具外,還有好幾條鏡頭擦拭布,以在烏克蘭多雨的天氣(台灣也多雨)中擦拭光學設備。另外,他也提到這類小東西最好都有兩份以上。


〖無人機應對〗

烏克蘭戰壕最重要的設計,是一種長寬約6*6、可容納三人的加固掩體結構,擁有強化的頂蓋可防止無人機投彈,最重要的是入口會以網子或毛毯進行遮蓋,以防止無人機進入。


無人機識別

第一人視角的穿梭機(FPV)由於飛行高度極低、速度快,使其在戰場上顯得非常致命,不過FPV多半會保持移動狀態,不會進行懸停,且飛行時會發出尖銳的高頻音,這也成為地面單位反制、反應的機會。

而其他如DJI Mavic或自製的四軸、八軸無人機除了進行高空偵蒐外,也會利用機腹改裝的投彈裝置進行攻擊,根據他們的經驗,通常這類無人機會在100公尺左右的高度進行投彈,但這高度地面人員也可以聽到無人機的存在,聲音較FPV低沈。


無人機敵我識別

基本上假如沒有與無人機單位協同,是很難辨別敵我的。通常在鄰近區域發現無人機,他們會先與友軍進行通聯,確認附近是否有無人機團隊,假設獲得的訊息不是「是的,我們正在你們頭上看著」,又或是沒有即時取得相關資訊時,當對方距離逐漸接近就會嘗試將其擊落。

目前烏軍前線已經開始配發霰彈槍與鳥彈用於擊落不明的無人機。


無人機追擊

無人機用於偵蒐、標定、打擊,片中提到烏軍會在一波戰鬥結束俄軍撤退時,利用飛行速度較快的無人機、穿梭機進行追擊,以清理戰場剩餘人員或增加對敵方的殺傷。


巡邏遭遇無人機應對

當聽到無人機飛行的噪音,立刻就地尋找可對空隱蔽的位置躲藏,當發現無人機仍在頭頂進行盤旋時,代表對方可能正試圖找出你的位置,甚至是已經在為火砲標定殺傷區。

所以,他們在巡邏時會留意哪些位置可提供對空襲的隱蔽或保護,在第一時間遭遇並進行隱蔽後,他們會稍等、觀察幾分鐘,再以低姿態迂迴回到之前發現可提供保護的位置。

影片中的美籍TL提到一個案例:某次他在巴赫穆特進行夜間巡邏時,一架可能具備熱顯能力的無人機從頭上掠過。

如同上面提到,他們先採取了初步的隱蔽待了幾分鐘後,低姿態迂迴了數百米到上一個掩體中,就在抵達掩體的20秒後,原本身處的區域立刻就受到120毫米榴彈砲的襲擊。

在烏克蘭的戰鬥中,俄軍經常會一次炸射地圖上整個網格方塊的區域,所以一但遭遇無人機,請盡快離那個網格位置越遠越好。


〖誘殺裝置〗

地雷應對

烏軍的巡邏隊形已普遍西化,在前線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隊形,不過在應對地雷方面以他們的經驗,「單縱隊」是最好操作的隊形。

單縱隊每個成員保持5到10公尺的距離行進,原因同遭遇班火力一樣為了避免距離過近被一鍋端;行進時隨時警戒四周、天空與地面,注意任何手掌大小的圓形平面。

他們分享道,在烏東戰場上90%的地雷因沒有時間進行掩埋,較容易直接看到並閃避。


蝴蝶雷

兩位提到,比較要注意的可能是俗稱「蝴蝶雷」的PFM-1反步兵地雷,俄軍會以火砲發射裝有蝴蝶雷的容器,將其散佈在特定區域;這種地雷不容易造成大面積的殺傷,但會炸飛踩踏者的腳趾,因此有「Toe Poppers」的外號。


由於蝴蝶雷很像零散的塑膠碎片,十分難提防,較好辨識的是發射用的容器(如圖),這些管狀容器插入地面後,會彈起散佈機構讓帶著鰭片的蝴蝶散落至周圍。




他們也提到,有些俄軍會將蝴蝶雷藏在菸盒內、雜誌下,所以在戰場上如果看到擺放角度可疑的散落物,極有可能是敵方的誘殺裝置,最好不要去觸碰。


絆線

以絆線連結手榴彈對烏軍進行誘殺,是俄軍非常常見的手段。

因此烏軍通常會用如乾草莖、樹枝這類有韌性的長條物對行進方向做檢查,一但觸碰到絆線會有非常明顯的回饋感;不過由於俄軍已經知道這檢查方式,在安裝絆線時都會設法把觸發需要的壓力降到最低,但這仍然是沒有辦法中較有效的辦法。

編按:曾經在活動中與隊友一起佈設低絆線,一但眼睛對焦離開絆線後真的會很難識別。


〖壕溝戰〗

烏克蘭前線你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戰壕,有小型單線型戰壕,混合不同碉堡、火力據點的戰壕,也有綿延數公里的Z字大型戰壕,有時也會遇上零星穿插、彼此無連接的小據點,這與防守的俄軍是否有充足時間建設有關。

不過進攻的邏輯大致相同 - 盡可能快速接近,並應用火力壓制對方。

決定進攻方式的前提,取決於面對何種壕溝,影片中以前線常見5~6英尺深的戰壕為例,兩位的經驗中通常會先以載具火力對目標進行壓制,並在接近後讓己方人員下車進行攻擊。


向壕溝推進

有人常說,現代戰爭是種角度競爭(Angel Game),取得最多攻擊角度的一方獲得勝利;影片中志願軍們與Mike所扮演的攻擊方,模擬在巡邏的情境中進攻12點鐘方向的線型陣地。

攻擊方組成包含攻擊組、MG與火力支援組三種角色,在進入鄰近敵陣地的最後掩護區後,TL先將支援組、MG以橫列由左至右配置,TL與攻擊組則位於橫列最右側。

進攻計劃如下 - 由支援組、MG對11點鐘到9點鐘方向進行壓制,當聽到 TL下令Shift Fire時把火力轉向左側山丘,攻擊任何從山丘出現或從壕溝左側跑出來的目標,攻擊組則自敵陣地右側突襲。

這邊發生了一點小插曲,但也是一個實用的範例:

當兩人攻擊組推進時為了提高開闊地的壓制力,攻擊組於開闊地行進間保持持續開火的狀態,但此時第二員的武器卻發生了故障。

由於判斷故障應能快速解決,第一員當下的策略是保持火力輸出,並移動到第二員與敵方中間掩護其排除故障,故障排除後,第二員隨即加入開火讓第一員確定可繼續進行突入。


戰壕內推進

本段開頭有提到,雖然戰壕許多地方為線性結構,不過直線與直線間會用轉角來區隔不同的區域,形成常見的Z形陣地。

就如同CQB,「速度」、「出其不意」、「猛烈進攻」也是壕溝戰的進攻原則,如同本站先前提及應對線性區域的邏輯,雖然戰壕後必須快速推進,但他們仍會在拐角處放慢節奏來確認轉角後的安全性。

影片中的壕溝呈現「工」字形,拐彎的後會有來自左右兩側的威脅可能,這裡攻擊組採行的策略是在轉彎前,先由第一員持槍盯著彎後並保持最小的暴露角度,由第二對轉角的另一側投擲手榴彈,引爆後再繼續推進。


誘殺裝置

主持人在Mike詢問到是否會在戰壕中遭遇誘殺裝置,志願軍提到雖然士兵不會將這些裝置設置在居住中的戰壕,但他們曾看過使用RF遙控引爆的裝置;另外,在巴赫穆特的南側也曾遇過俄軍提前撤退後,在空的戰壕內佈置誘殺裝置的狀況。


安全確保

我自己認為這是個有點嚴肅的議題 - 兩位志願軍被Mike問到敵方投降是否進行俘虜狀況,他們表示這取決於你的行動區域是否有收容俘虜的能力。

但他們表示這是很殘酷的議題:在快節奏、高侵略性的壕溝戰中是難以進行俘虜的,有太多故事表明身處其中很難清楚辨識對方威脅性,時常發生對方假意投降後偷襲,或押運至後方引爆預藏手榴彈的狀況,因此...你懂得。

當在戰線持續推進,即便面前的人已經躺在地上,但你無法確定其生死,還是送上子彈確保自己與小隊的安全,他們稱之「Safty round」。

該段也提到關於俄軍缺乏訓練的年輕士兵的下場,這是些令人相當難過的故事。


〖武器裝備設定〗

這段大致分享個人LPVO設定外並沒有太多的著墨,但在對於戰場裝備的使用也點出幾個滿重要的重點:

  • IR雷射不要亂用:
    有些作戰人員會習慣以IR雷射交換訊息(也許像13Hours那樣),但在高強度戰場中無疑是自殺,因為同樣擁有夜視設備的戰車感知道後,隨時可以給你來上一發。

  • 夜視能力很重要:
    據志願軍表示俄軍是幾乎沒有夜視能力的,在巴赫穆特的夜晚他們曾見過,俄軍以單縱隊的方式,由配備夜視鏡或熱顯設備的尖兵帶領,其他隊員手搭前一員肩膀的方式前進,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 給無夜視能力一方的忠告:
    要記住,擁有夜視能力的一方能從遠處看見戰場上任何微弱的亮點,包含影片中提到手機鏡頭造成的反光,因此夜間請將身上所有可能反光的東西遮好,並謹慎使用光源。

這段也提到俄軍在烏東以補充兵進行死亡衝鋒,來探測烏軍位置的戰術,相信大家對此應該不陌生。


〖火砲襲擊〗

該段落中分享了一些兩人在烏克蘭常遇到的俄軍火砲,例如可填充60多枚火箭彈冰雹多管火箭系統(Grad)...等。

在訪談中Mike詢問兩人遭遇火砲攻擊時的反應,做法會是先低姿態、低頭環顧四周,尋找適合的掩護,例如散兵坑、有兩面牆重疊的區域等;Mike也提到,無論美軍或英軍,在巡邏訓練的過程中,都會加入尋找掩護的訓練,以及突發的小測驗。


〖來自志願軍的忠告〗

美籍TL:無論是上健身房健身、控制飲食健康、或是基本的求生、戰術訓練,請認真的對待你的訓練,另外戰場上並不需要Gucci,但像是夜視鏡、熱顯設備都能幫上你的忙;訓練有素與適合的裝備,能讓你與敵方做出區隔。

英籍Sniper:觀察英國國內的輿情,許多國民人就自信滿滿地認為戰爭離自己很遠,但就像烏克蘭,他們的國民絕對不會想到自己有天,必須天天面對S300的轟炸。因此平常對待求生、基本戰術的訓練應該更加認真,有備無患。


以上大概是我從這部影片中截錄的一些重點,如果有我沒提到或是會錯意的地方,也歡迎大家分享。




其他人都在看...

【通識】巡邏基地(Patrol Base)建置・上篇 - 選址、偵查與進駐

巡邏基地(Patrol Base)是去年12月中開始規劃的主題,就像在上篇 《組織偵察小隊 - 所需的角色與職掌》 中提到,巡邏基地建立的學習,對後備自訓與民防避難都有相當大的幫助,不過礙於本人學識不足,開始撰寫後才發現自己越挖越深... 本篇將以先前分享過、退役陸戰隊Brent0331頻道所分享的《INFANTRYMANS GUIDE》系列影片為骨幹,輔以美軍ROTC教範與其他資料搜集而成。 由於資料量有點大,我將分成上下兩篇進行分享。 <正文開始> 建立巡邏基地,為班排在特定區域的長時間巡邏,提供一個休息庇護、為下個階段任務進行計劃與整補的空間。 巡邏基地使用情境 日間巡邏時需要在有敵情的區域停下腳步,一個可以提供隊伍隱匿的基地是必須的;你可能在以下情境中使用巡邏基地,包含: 1. 任務需要對該區域進行長時間的偵查 2. 長距離移動後的休息與隊伍重組 3. 任務計畫更新與指令下達 4. 小組滲透重組時的集結點 5. 連續/多次任務的行動基地(如伏擊、偵查或巡邏) Brent在提到,行動期間有許多無法預期的狀況,例如大量的敵方部隊進入巡邏隊與友軍的防線間,此時你可能需要就地(on-the-spot)建立巡邏基地。 巡邏基地選擇 任務企劃階段的基地選擇,仰賴空中偵察、地圖空拍以及成員們對目標區域的認識,選擇預計的巡邏基地位置、備用位置、會合點(rendezvous points)與集結點(rallying points)。 這些暫定的基地位置,會在隊長進行確認安全無虞才可使用;許多案例中,隊伍可能會被迫從預定位置後撤,例如一些地形在夜間進入時也許可以提供隱蔽,但日出後卻可能完全暴露行蹤,招致敵人的監視甚至攻擊。 因此,小隊領導者在企劃階段最好選定至少1~2個備用的基地位置。 註:在下面基地安全的部分,將提到選址應避開的地點。 巡邏基地一但暴露,巡邏隊需要以個人或人組的形式撤離目前位置,分頭前往約定好的會合點(rendezvous points),以避免敵人追蹤;在制定會合點後,需確認每個隊伍的成員都知道地點在哪,因為實際用到時可能不會有實際的命令。 如果有分隊在外巡邏未歸,則使用集結點(rallying points)進行集結,其位置可能是巡邏隊先前行經路徑上認為適合的位置;同樣地,約定集結點時須確保每個人都知道地點在哪。 補充:以色列國防軍的教範中,巡

【通識】基礎指北針使用

最近複習指北針的使用法,行路者戶外的影片應該是我在YT上搜尋到講得最簡單清楚的影片了。 指北針依照軍聞社介紹,跟濕濕一樣有三種:基本、地政、透鏡 基本指北針:就是你可以在書局賣到那種,僅能判別方向無其他功能。 地政指北針:全透明,配有各式尺規、分度盤與方向線等,可滿足最多用途。 透鏡指北針:以透鏡觀察刻度,多用於軍用目標精確標定使用。 一般定向運動,建議購買地政以上的指北針形式。 除了辨別方向,地政指北針還可以協助進行地面導航與地位兩種用途 地面導航:藉由方向線引導,指引前往地圖上,或可目視標的的方向。 三角定位:藉由地圖上兩個明確地標,判斷自己在地圖上的位置。軍聞社影片中分成前方與後交會,我自己是看不太懂差別。 以上兩點建議可以直接看行路者戶外的影片跟著操作。

【通識】用iPhone內建「指南針app」做應急導航

  這篇是寫給手中完全沒有指北針工具的朋友,緊急時地面導航的參考;另外必須先告知的是,由於電子設備仍有可能出現一定誤差,還是強烈建議大家在避難包中裝入一只行政指北針等級以上的地面導航工具,把這方法作為備案。 行政指北針與地面導航的操作,請參考這篇: 【通識】基礎指北針使用 也建議完全沒有操作經驗的朋友,先把上面這篇文與裡面的影片看完。 ----- iPhone內建的「指南針app」雖然以指南命名,但實際上仍為一個基礎功能的指北針,提供磁北北、高度、方位角,並透過GPS顯示座標與所在區域等資訊:另外羅盤中央的雙十字,也提供了基本水平儀的功能。 另外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其實這套內建的app也提供了「定向」功能。 有完全看完上面那篇文章與影片的朋友,應該會發現定向運動其實是利用指北針紀錄目標方位角的移動方式;以下我將簡單分享這功能在「可視目標定向」與「地圖兩點定向」的操作方法。 可視目標定向 使用行政指北針時,我們只要將指示行進方向的箭頭,指向目視範圍內想要前往的地標,並轉動分度盤讓N的標示與磁針北方對齊,即可抓出直線方向與磁北的角度關係;iPhone指南針的做法其實非常類似,作法如下: 1. 開啟app後保持手機水平 2. 原地旋轉,將指向手機上方的粗白線指向要前往目的地 3. 點擊羅盤圓心一下 此時目的地的方位角會被記錄下來,羅盤上其他數字會反灰,此時如果轉動方向會發現,羅盤上會顯示你與設定方向的角度偏移量。 圖中可看出面向北方時與目的地(方位角53度)有一定程度的偏移(紅底) 地圖兩點定向 因為分度盤無法自行旋轉,且沒有子午線的設計,這部分手機操作會比指北針來的麻煩,但由於方形的外觀,只要確實將地圖歸北(或稱開圖、展圖),仍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 歸北展圖: 1. 開起app,將手機放在地圖的西南角 2. 手機長邊貼齊或平行地圖上的經線 3. 水平轉動手機與地圖,讓指向手機上方的粗線與羅盤的北方切齊 4. 此時手機上會顯示「0度」,即完成歸北展圖動作(磁偏角校正請參考文後) 定向: 5. 將地圖與平放於地面或其他平面上 6. 地圖不動,轉動手機使長邊連接替圖上目前位置與目的地位置 7. 輕點羅盤圓心一下 此時如同前面可視目標定向一樣,即可記錄下目標方位角;之後每移動一段距離(一般為100~200公尺,或在城市中抵達鄰近地標)即可開啟app確認自己與目的地的相對位置。 地

【通識】小市民的戰場移動(上篇) - 在決定移動前該有的準備

趁著剛帶完黑熊學院 - 藍鵲行動的機會,把手上整理的教材與觀察到隊員的實況結合重新整理,來談談小市民在戰爭發生時該如何進行移動。 全文中我們將會提到: (上篇) 一. 什麼時候要移動? 二. 移動前該怎麼準備? (中篇) 三. 小市民的行進隊伍 四. 路線規劃的原則 (下篇) 五. 高風險區域的穿行 六. 抵達集結點與休息 一. 什麼時候要移動? 多數的民防手冊都會建議當戰爭發生時,如果你的居住地並沒有立即性危險(如位於砲擊、轟炸等熱區),請盡可能留在家中進行避難,以避免因擁擠的逃難人潮造成不必要的危害,或是軍需補給線的阻塞。 不過,一但上述危險狀況即將發生,就會建議你進行移動後撤。 戰爭狀態下的移動並非漫無目的的逃難,而是當你居住地無法提供足夠安全保護時,前往下個避難所的決策。 也因此,建議平時就要先利用公開資訊,規劃自己家庭戰時的後撤資訊,選擇單次行動在72小時內可抵達的私人避難所,或縣市政府設置的「室內避難收容所」,並熟悉前往各避難所的路線。 關於「避難收容所」相關資訊,可直接以關鍵字Google各縣市政府防災頁面 另外提醒,假設你的住家已經處於交戰區域,請盡可能進入家中或鄰近建築地下室就近避難,以避免長時間移動誤闖火線。 內政部警政署防空避難資訊(讀取會有點慢) https://adr.npa.gov.tw/indexgo 二. 移動前該怎麼準備 「待援333原則」是你開始準備前的先備知識。在山難過程中,失溫超過3小時、沒水超過3天、沒有食物超過3週,都會使遇難人員生還機率大幅下降,而當中72小時飲水是最大機率發生的狀況。 也因此一般移動所需的裝備,會建議設定為離家72小時內需使用的必需物品,且重量控制在個人體重的1/4上下。 建議必備的項目可以包含: 個人衣物、雨具 個人所有衣著應避免高彩度過於顯眼的顏色,或是迷彩或過度戰術的穿著,避免友軍、敵軍難以辨識敵我。穿著部分我們分為夏季與冬季進行分析。 a. 夏季: 建議穿著透氣排汗、快乾的衣物,避免夜晚失溫也可保持移動機動性。 b. 冬季: 建議可使用洋蔥式穿法,分內、中、外三層好調節體溫 - ☑內層為乾燥層,以吸濕排汗、快乾的貼身衣物為主 ☑中層為保暖層,像是刷毛背心、薄羽絨衣或化纖外套 ☑外曾為保護層,像是防水、潑水的外套,軟殼衣等 c. 帽子與襪子: 帽子除了幫你遮陽避雨,也可幫你減少頭頂水分散失(頭皮水

【通識】巡邏基地(Patrol Base)建置・下篇 - 基地安全、維持與撤離

本篇接續上篇 《巡邏基地(Patrol Base)建置・上篇 - 選址、偵查與進駐》 ,與大家分享在進駐前後如何維持基地的隱密與安全性,並在完成任務後安全撤離。 巡邏基地安全 在非必要的狀況下,一個巡邏基地建立通常不會超過24小時,且並不會在任務當中重複使用同一個位置,避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應避開的地形 綜合ROTC的教範與影片的建議,巡邏基地選址有幾個「不應靠近」的地形地貌 明顯、可疑的敵方陣地 明顯有戰術優勢的地方 小徑、道路、可快速移動的主幹道 建築區域、居民地 山脊、稜線、明確的自然分界 山谷、湖泊、水源附近 樹木或植被稀鬆的地方 自然線 自然線(Natural Line of Drift) 直白說就是「切西瓜的路徑」,這是在過去追蹤相關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的概念。 一般狀況下人類行進中會選擇對自己最省力的路線 - 例如在小徑的十字路口要轉彎時,我們常常會選擇跨出路面切至垂直的移動路徑,而不是走到直角的拐點在轉彎。 另外一種自然線的案例,就是自開闊地走上道路時,我們的路徑會開始沿著與道路平行的方向逐步接近道路,而非筆直走上道路後90度拐彎。Natural Line of Drift 相關文章可以參考: 【通識】野地「反」追蹤技巧 【通識】野地偵查追蹤5 - 住民地的追蹤 較安全的地形 在Brent0331的影片中,他建議巡邏基地較安全的選址,可以選擇設立在山區地勢陡峭的位置,或是步行較難以順利抵達的區域。 如果身處位置較開闊域,也要盡可能選擇植被茂密、矮灌木緊密生長的區域;假設有明確的威脅來源,在巡邏基地位好同時選擇設在有頂蓋的密林中,以避免被來自地面、空中的光學偵照手段發現,例如這次烏俄戰爭中,烏軍教範就曾指出頂蓋對於防禦FPV偵查的重要性。 【戰術】烏克蘭TDF的陣地結構教範 早期預警 除了選擇安全位置外,Brent0331更提到應於巡邏基地周遭敵人可能行經的路線,設立監聽哨或觀察哨(LP/OP),並建立各個哨點的無線電網路,提供巡邏基地早期預警;在設立巡邏基地時,確保一條通往備用基地的道路,在目前基地有被發現或遭破壞的可能時迅速撤離。 另外,每個觀察哨應派遣足夠的人力,以及相應的物資設備,使他們能在觀察哨內輪替工作,以避免他們在哨點與基地間頻繁往來;觀察哨內人員在每日黎明、黃昏兩個時段保持100%的警戒,因為這時敵人最容易發起進攻的時段。 B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