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從近代戰史看城鎮防禦十個要素(上)



走在日常生活市街,相信板上許多的朋友一定曾想過,假設有天阿共真的打過來了,我們該如何防衛自己的居住的城市街廓呢?

2022年2月14日,當所有的情資顯示獨裁者的鷹犬正準備自北方、東方入侵烏克蘭的領土,西點軍校現代戰爭研究所 - 城鎮戰研究首席John Spencer上校與加拿大第一步兵師的Jayson Geroux上尉,在其官網發表了一篇名為《城市防禦:近代戰史中的城鎮防禦策略概述(AN OVERVIEW OF DEFENSIVE TACTICS FROM THE MODERN HISTORY OF URBAN WARFARE)》一文。

文中除了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城鎮防禦,提供共38頁的教範資料外,也彙整了出現於二戰至今各大戰役中,守方曾使用的城鎮防禦戰術、策略,以及實際案例分享,包含:

1. 建立據點

2. 摧毀建築

3. 混凝土障礙

4. 建築物內的重武器系統陣地

5. 木材、錫、帆布或布幕遮蓋

6. 鼠洞和隧道

7. 物資儲藏

8. 快速布設臨時障礙

9. 反裝甲突擊

10. 狙擊手

在AI工具協助下,Yeti編在短時間內將大量內容進行翻譯後重新編整理,讓大家能對這些防禦策略,有更近一步的認識。


1. 建立據點

如果選擇區域防禦,着重地形或者指派下屬單位使用關鍵地形的周邊防禦,一個強有力的戰術是通過加固建築或者利用現有的難以摧毀的結構,例如:政府機關、商業大樓或銀行等具有厚重混凝土外牆的建築來建立據點,讓這些據點建築成為城市中的迷你要塞。

如果防禦部隊有足夠時間和工程支援,可以運用沙袋、木材、鋼樑和其他加固材料以加固結構並在要塞內建立許多碉堡,並使用地雷、鐵絲網和其他材料封閉所有的入口,使敵人難以進入清理這個位置,即便強攻也需要大量的時間、火力和資源。

該策略關鍵要素是選擇正確的建築物進行要塞化 - 可建立多個射擊角度的建築物,並建立障礙網絡,防止敵人簡單繞過或隔離建築物留待後續清理。


1942年9月,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蘇聯紅軍的雅科夫·巴甫洛夫中士和他的排占領了座落於伏爾加河邊,可從三面俯瞰「一月九日廣場」的四層公寓建築 - 這座建築後來被稱為「巴甫洛夫之家」。

巴甫洛夫的手下在建築周圍布設了鐵絲網和反人員地雷、反坦克地雷,他們還鑿穿內部牆面建立通道,並在建築物的角落設置機槍陣地。

當間接火力轟擊建築物頂部時,他們會撤到地下室,當德國坦克接近時,他們會撤到較高的樓層以便對坦克較薄弱的頂部射擊反坦克步槍。

巴甫洛夫和他的手下堅守了這座建築58天,在此期間擊毀了大量的德國車輛和士兵。


2. 摧毀建築

「城市防禦部隊必須塑造地形,以便於其障礙、交戰區、伏擊和戰鬥陣地。」大量的軍用混凝土材料可以為城市防禦者提供了巨大優勢。

在某些城市防禦的情境中,主要目標是將進入侵的攻部隊引導到交戰區,將其限制在少數幾條進攻路線上,並限制其機動和集結能力。

「請理解這方法將會造成大量破壞」

過去的案例中,某些防禦部隊會透過拆除或縱火摧毀全部或部分建築物,或者簡單移動現有瓦礫來故意建立瓦礫堆,透過摧毀建築物所產生斷裂的混凝土、鋼筋、石頭、磚塊或固體碎片,將可阻斷敵人的進攻路線。


從1943年9月到12月,奧托納的德國工兵廣泛拆除建築物以支持德軍第一傘兵師對該市的防禦。

他們炸毀房屋的角落、整棟房屋甚至一整排房屋,以建立高達15英尺的瓦礫堆,並在其中廣泛布設地雷和詭雷,這些瓦礫堆阻斷了更窄的、牛車寬度的次要街道,迫使進攻的加拿大人沿主要街道踏入德軍的主要防禦區。

第一傘兵師的策略迫使加拿大人的支援坦克幾乎無法越過障礙機動支援前方的步兵和工兵,並封鎖了加拿大人對市區街道的偵查。


3. 混凝土障礙物

現代城市通常有供車輛檢查站或基礎設施保護使用的現成混凝土障礙物,這些障礙物為防禦方提供了現成的野戰工事。

「鋼筋混凝土是作戰中極難摧毀的障礙。」

混凝土障礙物的大小可參考從世界各國廣泛使用,3英尺高、2噸重的車輛障礙物,到美國與其盟國聯軍在伊拉克、阿富汗使用的12英尺高、6噸重的連續牆體。


ISIS武裝分子在2016年底和2017年初防禦伊拉克摩蘇爾市時,拆除並利用這些聯軍所遺留連續牆體進行防禦:他們用卡車和起重機將這些混泥土牆體,移動至城市的外圍推成了一系列的障礙物。

這些障礙物的數量和結構迫使伊拉克政府軍與聯軍另外進行為期十周的合成軍事突破訓練,然後使用大量裝甲車輛,包括60輛武裝推土機來進行突破。


4. 建築物內的重武器系統陣地

「防禦方必須最大化並保護他們的關鍵火力。」

大型武器可以拆卸並重新組裝在建築物的較高樓層,以提供優良的視野和射擊角度,而這也為防禦方最具殺傷力的武器提供了類似碉堡的保護。


在1945年馬尼拉戰役中,日本海軍防禦部隊從馬尼拉灣中的被摧毀船隻上拆下高射炮和艦炮,並將它們放置在全市的碉堡和據點內。

在奧托納戰役中,德國第一傘兵師拆卸了兩門反坦克炮並將它們重新組裝在Piazza Plebiscito廣場旁的兩座建築二樓,使它們能夠在坦克進入廣場時摧毀兩輛謝爾曼坦克。

加拿大人花費數小時才調集更多資源最終摧毀這兩個反坦克炮陣地。


5. 木材、錫板、帆布或其他布幕遮蓋

在當代作戰環境中,由於空中偵察能力的擴散(尤其無人機),保持隱蔽或進行欺敵行動變得越來越困難。

現在城市防禦部隊必須開發創造性的方式來隱藏障礙、武器系統、戰鬥陣地和人員,使其免於空中觀察,否則它們很容易在敵軍到達主要戰鬥區之前就被摧毀。


這裡有個簡單且沒有使用高科技的城市隱蔽解決方案案例。

敘利亞阿勒頗的平民在建築物之間張起40英尺高的布幕,以減少狙擊手攻擊,而ISIS作為2017年防禦計劃的一部分,也在敘利亞拉卡的建築物之間放置布、金屬或帆布,以挫敗聯軍空中力量的偵查。

這些簡單的偽裝技術相當於在森林地形中將樹木和葉子附著在車輛上。


這也讓我想起摩加迪休戰役時,索馬利亞民兵在城市中燃燒輪胎遮蔽空中視野,以上方式確實阻礙了傳統空中力量的偵查,不過對於小型無人機是否仍然有效,歡迎大家討論。


< 下篇待續 >

原文網址:https://mwi.westpoint.edu/defending-the-city-an-overview-of-defensive-tactics-from-the-modern-history-of-urban-warfare/

其他人都在看...

【通識】IFAK DIY - 小資族哪樣醫材該先買?

不可否認在台灣有許多醫材,因爲取得困難、周轉率低,在採購上就是一個「貴」字,讓許多狗友在準備IFAK時有不小的心理壓力。 PrepMedic這部影片我覺得有趣的地方在於,他們為大眾在經費有限的狀況下,如何去組合自己的IFAK,並提供了採購的優先順序建議清單。 本清單依照頻道主Sam認為重要的項目排列,因此他提醒假如你一次只能買一樣,請務必要注意排列順序。 注意: 1. 請盡可能不要在IFAK內放入你不會使用的醫材,那只是佔空間且給自己找麻煩。 2. 以下內容提供防災準備參考,相關醫材的使用與訓練,請依循合格培訓機構的指導進行。 3. 本篇內容所提及的醫材順序,是提供大家作為採購重要性的參考,但作為民防準備,仍要盡可能、盡快湊足完整的內容物才能發揮最大功用。 一. 紗布(Gauze) 開頭就來了一個「普通紗布 v.s 凝血紗布 啾是要對決」,不過這邊的紗布所指並非普通外傷包內的單片紗布,而是以S或Z形折疊長條紗布。 Sam說明普通紗布與凝血紗布其實在使用目的上幾乎一樣,可用於頸部、腋下或腹股溝交界處的包紮;當沒有可立即使用的戰術止血帶時,它們同樣都可以用於傷口的止血上,例如填塞止血(請注意不適用於軀幹腔室)。 不過要清楚的知道,凝血紗布具有幫助血液凝結的能力(無論是幾丁聚醣或高嶺土成分),但當然而這差別也顯現在兩者十倍的價差上。 上回講到凝血紗布時有狗友覺得很貴,我是認為這點還是依你希望的效果選擇吧。 二. 止血帶(Tourniquet) 這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議題了,想了解止血帶怎麼操作請點這前往。 在這部影片中Sam會建議如果無戰術需求,買民用橘色的止血帶是更好的選擇,因為它在進急診室時相當顯眼。 另外不要再亞馬遜上購買醫療耗材,尤其C-A-T止血帶真的超多仿冒品而且你很難去辨識它的真偽,仿品無論在壓桿或絞盤都相當容易斷裂。 這部分已經強調很多次,蝦皮、露天上一堆新台幣 90元到150元的Gen 6仿品,想知道如何辨識真偽,請參考先前轉貼過來自Caesy老師的文章。 三. 壓力敷料(Pressure Dressing) 雖然單看到「壓力」兩個字會直覺與一般彈性繃帶連想在一起,但事實上你可將它理解成是一種帶著敷料或是止血材的彈性繃帶,但有些產品又可以提供更好的壓力。 市面上有許多這類的產品,像是影片中介紹NAR出的ETD (Emergency Trauma Dressi...

【通識】小市民的戰場移動(上篇) - 在決定移動前該有的準備

趁著剛帶完黑熊學院 - 藍鵲行動的機會,把手上整理的教材與觀察到隊員的實況結合重新整理,來談談小市民在戰爭發生時該如何進行移動。 全文中我們將會提到: (上篇) 一. 什麼時候要移動? 二. 移動前該怎麼準備? (中篇) 三. 小市民的行進隊伍 四. 路線規劃的原則 (下篇) 五. 高風險區域的穿行 六. 抵達集結點與休息 一. 什麼時候要移動? 多數的民防手冊都會建議當戰爭發生時,如果你的居住地並沒有立即性危險(如位於砲擊、轟炸等熱區),請盡可能留在家中進行避難,以避免因擁擠的逃難人潮造成不必要的危害,或是軍需補給線的阻塞。 不過,一但上述危險狀況即將發生,就會建議你進行移動後撤。 戰爭狀態下的移動並非漫無目的的逃難,而是當你居住地無法提供足夠安全保護時,前往下個避難所的決策。 也因此,建議平時就要先利用公開資訊,規劃自己家庭戰時的後撤資訊,選擇單次行動在72小時內可抵達的私人避難所,或縣市政府設置的「室內避難收容所」,並熟悉前往各避難所的路線。 關於「避難收容所」相關資訊,可直接以關鍵字Google各縣市政府防災頁面 另外提醒,假設你的住家已經處於交戰區域,請盡可能進入家中或鄰近建築地下室就近避難,以避免長時間移動誤闖火線。 內政部警政署防空避難資訊(讀取會有點慢) https://adr.npa.gov.tw/indexgo 二. 移動前該怎麼準備 「待援333原則」是你開始準備前的先備知識。在山難過程中,失溫超過3小時、沒水超過3天、沒有食物超過3週,都會使遇難人員生還機率大幅下降,而當中72小時飲水是最大機率發生的狀況。 也因此一般移動所需的裝備,會建議設定為離家72小時內需使用的必需物品,且重量控制在個人體重的1/4上下。 建議必備的項目可以包含: 個人衣物、雨具 個人所有衣著應避免高彩度過於顯眼的顏色,或是迷彩或過度戰術的穿著,避免友軍、敵軍難以辨識敵我。穿著部分我們分為夏季與冬季進行分析。 a. 夏季: 建議穿著透氣排汗、快乾的衣物,避免夜晚失溫也可保持移動機動性。 b. 冬季: 建議可使用洋蔥式穿法,分內、中、外三層好調節體溫 - ☑內層為乾燥層,以吸濕排汗、快乾的貼身衣物為主 ☑中層為保暖層,像是刷毛背心、薄羽絨衣或化纖外套 ☑外曾為保護層,像是防水、潑水的外套,軟殼衣等 c. 帽子與襪子: 帽子除了幫你遮陽避雨,也可幫你減少頭頂水分散失(頭皮水...

【戰術】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二部

原文: 〈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二部分〉(Top 10 Unwritten Rules of CQB – Part 02) 作者:Project Gecko Staff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 Yeti 歡迎來到〈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的第二部分。在上一部分中,我們談到了「目光凝視」(Sight Fixation)和戰術手電筒應用之頭兩條規則。讓我們繼續談論下兩條規則: 在此之前,我們要提醒大家的是,這些所謂「規則(Rules)」更多的是,要去提醒人們注意到一些多數人都會忘記或沒有意識到的事情。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們將討論CQB中最重要的10條不成文的規則。 分散威脅的注意力(THREAT DIVIDED ATTENTION) 老實說,我不確定是否該將這點列入。因為這需要某程度成熟且有慧根的思維,並以充分的經驗才能夠體會。 分散掉威脅的注意力,換句話說,擾亂相對方的OODA(譯註:決策思路)是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尤其是當威脅是迎面而來的,而你又沒有其他方法來分散威脅的注意力時。 然而,在深入探討前,有必要舉個好理解的例子: 過去,以小部隊的形式對防衛工事來展開突襲時,我們會採用一種非常易懂且有效的技術,我們將其稱為「壓制和迂迴(Suppress and Flank)」,雖然它並不只字面上的意思而已,但其基本應用原理如下: 1. 起初,某個單位從一個或多個位置以重型、精準、曲射武器開火,分為三種不同的射擊階段。 2. 猛攻目標數分鐘後,另一個(或多個)單位開始刻意由側翼迂迴,並從特定方向切入目標。 3. 我方運用不同的攻擊角度切入時,敵方在反應上會開始將兵力分散,集中成為更容易應對的小單元,而這些小單元會自動地對眼前所見的事物反應。 4. 藉由分散敵方兵力並迫使其領導者OODA循環(譯註:決策思路)持續受到打斷,迫使敵方在細節處理上作出相當緩慢且本能的反應,換句話說,我方削弱了其戰力和立即反應的能力。 將此帶入「限制空間戰鬥」之微觀世界(TAKING THIS INTO THE MICRO COSMOS OF CQB...) 當情勢變化快速時,也是採用相同機制:「攻擊方對防衛方(Assault VS Defenders)」,我們採用的也是相同原則,但方法略有不同,以增加我方的生存機會。例如,在「已知」類型的突入中,分散注意力甚為有效。 一人作為「掩...

【戰術】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一部

原文: 〈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一部分〉(Top 10 Unwritten Rules of CQB – Part 01) 作者:Project Gecko Staff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Yeti 這篇文章既不是關於具體的規則,也不是做具體事情的具體方法。就像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一樣,通往一個目的地的道路有幾十條,關鍵在於效率和安全。 這些「規則」(Rules)更多的是,要去提醒人們注意到一些多數人都會忘記或沒有意識到的事情。 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們將討論CQB中最重要的10條不成文的規則。 當前的現實情況是,大多數戰術或「如何做事」(how to do things)的方法,通常都沒有經過科學研究的實證研究和驗證。 一個人聽一個人說,另一個人又聽另一個人說......但這基本上彷彿在說,打打靶紙、計算靶面成績和時間之類的東西,就實際上合乎於人類行為,抑或是說:便會如此發展,但事實並非如此。 本文旨在強調某些已知或常見的錯誤,這些錯誤不符合人類行為規範,也違背了我們人類的本能,但全球各地內卻仍被作為標準來進行教授... 目光凝視(Sight Fixation) 讓我們從一個非常原始的小實驗開始模擬:伸出手臂,同時豎起大拇指。 看向拇指的話,拇指會顯得相對地清晰,但其左右兩側,卻會顯得相對地模糊。更準確地說,拇指兩側的視覺感會掉到一半左右。 簡單來說,由於人眼的獨特結構,精確視覺受限於觀察角度。其結論為: 「人眼能夠處理的精確資訊區其實相當受限。在低光度的情形下,更可以想像到它會有多麼地不足。」 以「觀察反應」(Observation Response, 或稱吸引眼球的活動)所觸發的周邊(非深度)視野顯得相對較廣。 「聚焦視覺」(Focused Vision, 或稱眼窩視野)在6英呎(約1.8公尺)處直徑為1.5英吋(約3.8公分),在10英呎(約3公尺)處為2.5英吋(約6.3公分)(譯註:距離越遠,視覺面積越大,附圖紅點處)。 「中心視野」(Central Visual Field)在6英呎(約1.8公尺)直徑為12.7英吋(約32公分),在10英呎(約3公尺)處為21.1英吋(約53公分)(譯註:距離越遠,視覺面積越大,附圖綠色區),而周邊視野處則無法探查到有精確對焦。抑或是說,下圖的綠色區沒有涉及到清晰與精確的視覺感。 既然已經瞭解視覺上之...

【戰術】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四部 - 思辨的重要

原文: 《CQB的十大不成文規則:第四部分 (Top 10 Unwritten Rules of CQB – Part 04)》 作者:Project Gecko Staff 譯者:Clint Liao 編輯:戰術狗 Yeti 尖兵永不出錯(THE POINT MAN WILL BE WRONG) 常言道:「尖兵永不出錯(The point man is never wrong)」,但或許…其實也會出錯?這或許是CQB中最根深蒂固、反覆強調的誤解之一,簡直隨處可見。因此,與前幾篇不同,本篇全文將著重於本項原則。 所謂「尖兵永不出錯」,是指第一員的移動決策「永遠」不該被懷疑。 例如說,如果隊伍在門前左側堆疊,第一員向門右側突入,後員就必須往門左側突入;如果第一員直衝室內中心位置(部分戰術程序可見此法),第二員擇一方向突入,在其後員(第三員)擇其反方向突入。 另外的範例是在廊道上行進,某些教官會告訴你,控制行進速度、引領隊伍之人就是「尖兵」(先鋒),此時該員「永不出錯」- 同理可證,決定是否突入、開門時亦同。 就本質上來說,即為一種判讀與反應(read and react)遊戲,就像在路上開車時,根據前車駕駛行為而作相對反應一般。 回歸現實(BACK TO REALITY) 幾個月前,我與某支歐洲地區的特勤隊一同訓練,這是一支非常優秀的特勤隊,熟知我們系統的CQB概念。 當時,我們模擬了一個多重槍手的威脅情境,在此情境當中,槍手們正沿著一條有著20多扇門的長廊上四處逃竄。 此時,當隊伍以列隊編組(file formation)而搜索行進時,「尖兵」(Point man)與其「僚兵」(Wingman)一同進行切派搜索。 剎時,「尖兵」遠遠看到,周邊其中一個房門內有一名槍手,大概距離10公尺左右,但由於接戰時,敵方槍械突然故障,因此該名槍手決定逃跑。 「尖兵」意識到機不可失,自然奮力地向前追擊,全神貫注地鎖定目標,就像牧羊犬追趕一頭離群的羊一般專注 - 他瞬間穿過約五個房間長的距離,直到發現隊伍沒有跟上時,才停下來;而其後方各員的視野卻被長廊上的各種障礙物給完全遮蔽了。 最為關鍵的是,「僚兵」決定不帶人上前一同追擊,因為他們意識到這樣做「風險太高」;因為他們知道,尚有多名槍手正在流竄,因此隊員們根本無法斷然忽略長廊上那五道敞開的門。 ... 在「任務歸詢(After 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