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從近代戰史看城鎮防禦十個要素(下)



本系列上篇中出現的內容,像是破壞建築、建構陣地,對於居住於島國上的許多民眾也許有些驚世駭俗,但不能否認的,在人口密度名列前茅的台灣,多數紅色海灘登陸後一公里內就會抵達住民地,甚至你所居住的海景第一排,都有可能在敵人灘岸打擊的範圍內。

「一但開戰,全島不分前後方」即使Yeti一向不欣賞邱班長,但都不得不認同他這句話對戰場的描述。

本篇接續上篇,繼續分析近100年的人類戰史中,所採取的城鎮防禦作為。


6. 鼠洞和隧道

「在城市戰中,街道和小巷可能成為進攻和防禦雙方的死亡陷阱。」防禦方應該設法在戰鬥前和戰鬥中保持隱蔽以提高生存能力。

使用鼠洞的戰術:在建築物的內外牆上打洞,允許士兵通過建築物的外牆和內部空間移動,毫無疑問鼠洞戰術是城市戰史上反覆出現的主要防禦技術之一。

洞口可以用大錘等工具或炸藥手動打開,隧道和地下空間可以在戰鬥陣地之間建立,如果已有地下網絡,應充分利用它進行部隊保護和機動。

*編:其實在美軍教範中提及,每個室內的建物空間,至少應多設置一個通往鄰近區塊的鼠洞,作為補給與撤離使用;若無相關建築知識,教範中也建議勿以炸藥進行爆破,以避免過度破壞建築結構(雖然這在台灣也不容易辦到就是)


2017年菲律賓馬拉威戰役中的ISIS武裝分子利用房屋間的鼠洞和隧道,進出戰鬥陣地,一但原陣地有被突破的風險,就立即轉移到備用陣地。

鼠洞和隧道也使武裝分子能夠逃脫大規模空中轟炸,並機動反擊菲律賓軍隊,最終導致收復城市所需的大量附帶損害。


1945年柏林戰役中,德國士兵善於利用這座城市廣泛的地鐵、下水道和其他基礎設施網絡。

這場戰役中隧道被用於照顧傷員、保持通訊、避難平民和進行攻擊。一位蘇聯指揮官伊萬·科涅夫回憶中,德軍使用地下結構給他們造成了許多麻煩,德軍士兵從地下通道冒出來,向車輛、坦克和炮兵開火。


*編:曾聽過北非ISIS的做法,會在建築房間內構築第二道牆,並設置槍眼,攻擊進入的外軍部隊。


7. 物資儲藏

防禦允許部隊預先存放彈藥、醫療用品、水和糧食。

城市地形為隱蔽的、受保護的和隱藏的預先存放供應點提供了巨大優勢,以支持多個主要、備用和補充戰鬥陣地。

進攻部隊具有重大劣勢,因為他們被迫用車輛或步行人員帶著資源前進,並需要資源來保護補給路線以支持後勤交通。


二戰時義大利的奧托納戰役中的德國人在預選的房間裡整齊地堆放著放在窗台上的步槍彈匣,以及手榴彈盒和反坦克地雷堆,因此他們在移動和戰鬥陣地之間無需擔心攜帶所有所需物資的負擔。

為準備美國第6軍團的攻擊,馬尼拉戰役中的日本海軍防禦部隊將庫存放在下水道以支援其廣泛的戰鬥陣地網絡。



8. 快速布設臨時障礙

城市環境提供了大量大型物體,使防禦部隊能夠在建築內外創建障礙。

可以重新定位車輛以封鎖街道,可以將家具扔進樓梯間,可以添加鐵絲網和遙控引爆爆炸裝置以阻礙入侵部隊在不同樓層之間以及建築物入口的移動。

可以將混凝土障礙、汽車、巴士、建築車輛、垃圾箱、家具和輪胎移動到街道上並翻倒,以引導、轉移或停止敵方裝甲車輛或步兵。

*編:在美軍教範中曾提到,準備城鎮防禦時,應封鎖所有使用不到的空間,包含對外門窗皆應被釘上,以防止敵單兵、無人機進入;另外大樓頂樓應堆放大型雜物,阻礙敵方空突兵力進行機降。


2004年4月4日,在伊拉克薩德爾城一次重大戰鬥中,馬赫迪民兵和同情者迅速建立了臨時障礙,使用冰箱、車輛發動機座和車軸、蛇籠、木製家具、燃燒垃圾堆和腐爛肉類,阻止了美國的悍馬車、步兵戰車,有時甚至是M1艾布蘭主戰坦克前進。

1950年漢城戰役中,北韓人用沙袋、車輛、碎片和他們能找到的任何東西建立路障。這些路障被用來封鎖道路、保護據點和建立整體路障防禦體系,其中一些障礙堅固程度使聯合國部隊花費數日才能清除。

關於陷阱與障礙物設置,大家可以參考後備義勇自訓手冊的相關資料。



9. 反裝甲突擊

如果敵人選擇單一進攻軸線,或者如果地形和防禦計劃成功將進攻者引導到主要道路上,此時使用機動反裝甲武器進行伏擊,在過去戰史中擁有豐富的成功案例。

只使用靜態和機動陣地,並具有明確的交戰和脫離規則,能加強防禦方的機動防禦計劃。

裝備反坦克武器的小型、輕型、致命、突擊隊可對敵軍產生遲滯效應,而在適當位置發起伏擊,能讓防禦部隊繼續引誘進攻方進入主要防禦區。


在1994-95年第一次格羅茲尼戰役中,車臣分離主義者擅長對試圖佔領該市的俄羅斯常規部隊使用反裝甲伏擊。

反叛軍使用小型非標準分隊,少至兩人作為機動反坦克隊:這些部隊只裝備AK-47步槍、手榴彈和RPG-7或RPG-18火箭筒,從建築物的地下室或上層開火襲擊俄羅斯裝甲車輛,主戰坦克和其它重型武器均無法有效反擊。

一旦進入陷阱,伏擊隊會打擊俄羅斯坦克和裝甲運兵車的弱點、擊毀頭尾車輛後,斷然迅速撤退,然後沿翼側移動再次襲擊現已癱瘓的俄羅斯縱隊。

僅1月1日至1月3日,俄羅斯第131摩托化步兵旅就損失了120輛裝甲車中的102輛和26輛坦克中的20輛;在進入格羅茲尼的第6坦克團第3坦克營31輛T-80BV坦克中,只有1輛坦克幸存並完好。


10. 狙擊手

「在進行防禦時,狙擊手是一個力量增幅器。」城市環境為狙擊手甚至是普通但訓練有素的射手提供了數以千計的隱蔽射擊位置和隱藏射線,包括跨多個建築物。由於能夠在城市地形上對進攻部隊造成極大破壞,狙擊手在城市戰史上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史達林格勒戰役體現了城市戰中狙擊手的使用:1942年俄羅斯人在史達林格勒防禦時,他們的狙擊手證明了對德國部隊的毀滅性打擊。

戰役中的狙擊手成為國家英雄,擊殺數百人,著名的蘇聯狙擊手如瓦西里·伊萬諾維奇·扎伊塞夫(對,就是大敵當前中裘德洛飾演的那位),掌握了城市地形並開發了新的戰術,如使用管道或老桶作為隱蔽,進行難以想象的射擊。

狙擊手的效力和心理影響對德國人造成了毀滅性的真實和心理影響。


作者結語

軍事理論家和現有條令正確指出:防禦是戰爭中最強大的形式,而城市防禦更甚。

城市地形為防禦部隊提供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資源和優勢,可以對進攻部隊造成不成比例的傷亡,迫使進攻者在戰略環境中用盡時間,並最終使進攻勢頭陷入僵局。

這只有在防禦部隊對城市地形的獨特性有適當規劃、準備和執行下才能實現。

本文描述的戰術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和不同戰役中均已被驗證;它們經受住了檢驗,被證明是有效的。

任何未來擬在城市地形進行防禦的部隊,如果熟知這些戰術並計劃將其融入城市防禦,將大有裨益。


Yeti說

在文章的評論區中有留言提到,認為作者簡化了後勤補給在城鎮戰中的重要性,確實在缺乏補給、甚至補給線被切斷的狀況下,抵抗會難以為繼。

不過就像作者所說,這份資料中的策略是建立在有充分的防禦規劃下,而非倉促防禦,因此補給與撤對的路線,在進行計畫時自然也應被評估。


相關防禦策略資料,你也可以參考先前本站整理美軍城鎮教範的《城鎮據點防禦應考慮的8大元素》

其他人都在看...

【民防】In Case of Emergency or War 烏克蘭民防手冊 - 應急準備篇

目前可知民主陣營有提供公民急難指引的各國中,烏克蘭是近10年中唯一有發生大規模戰鬥的國家,也因此讓Yeti對於他們民防手冊產生的十足的好奇。 究竟烏克蘭的民防手冊是否有值得讓台灣借鏡之處?接下來【Tac.Dog 戰術狗】部落格將與您一起透過逐步更新的方式,慢慢認識烏克蘭人對於戰爭的應急準備邏輯。 註:文內提及之財務、法務相關議題,均為烏克蘭當地狀況,僅供參考但不一定適用於台灣,如果你有相關需求,請在國內尋求相關資源、支持。 烏克蘭民防手冊《In Case of Emergency or War 》網路手冊共四個基本篇章,包含: 1.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 2.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通訊與資訊檢視 3. Shelter 庇護所 4. In the combat area 熱區內 5. Preparation of civil defense in the siege 圍困情境的民防準備 6. Behaving in occupied territory 佔領區的行為 7. Evacu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shelters 疏散與庇護所的機構 8. Psychological support during the war 戰爭期間的心理支持 9. Needs of Priority: Guide for Volunteers 最重要的需求:志願者指南 10. What to do during a chemical weapon attack 化學武器攻擊與應變 原文網址: https://dovidka.info/en/handbook/ 本篇將自烏克蘭民防手冊的第一章 -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開始整理,內容包含了: 一.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 二. What to do in case of flooding? 發生洪水的應對 三. How to prepare a water supply 如何準備水源 四. How to prepare a vehicle 如何準備車輛 五. What products to sto...

【戰術】Shoot How You Walk - 步行基礎的射擊站姿

本篇對於射擊基礎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我甚至認為在練習 《預備持槍 - High Ready v.s Low Ready》 前,你應該先看過本篇的這部影片「Let's Talk Shooting Stances With DJ Shipley of GBRS」,先把射擊的「站姿」搞定,對出槍的練習將更有幫助。 對於Mike Glover與DJ Shipley抵肩窩的持槍姿,無論在基礎 《要怎麼握好你的...AR步槍》 或是上面預備持槍的貼文中,狗友們都曾提出質疑 - 「這種持槍得擁有他們那種強壯的上身才頂得住」。 然而在這次的影片中DJ Shipley詳細解釋了他們如何利用透過站姿的改變,抑制步槍的後座力同時,還能保持對環境狀況的應對靈活性。 從影片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整理出站姿、瞄準與後座力抑制三個重點: 一、站姿 有別於傳統正面等肩站立的姿勢,為保持更好的機動性,DJ認為最好的站姿就是「當自己準備奔跑,身體前傾跨出一步」的站姿(這裡有點難翻成一個名詞),因為這就是你在步行的姿勢,基於不行為基礎的射擊姿勢,可以提供你在戰鬥時更靈活的速度與反應。 DJ提到,許多人在立姿射擊時會習慣將後腳掌往外張開,但這樣的站姿在身體結構上反限制了上身的轉向角度。 例如說Yeti本身是右撇子抵右肩射擊,當右腳在後張開時,很明顯可以感受到上身左旋無法超過45度;不過以DJ建議的方式,將右腳朝前同時將骨盆鎖定後,左旋的角度可輕鬆超過90度。 二. 瞄準 為什麼GBRs的座右銘之一是"Stance Matters (站姿很重要)"?當你嘗試跟著DJ調整射擊姿勢,就會很清晰的理解這句座右銘背後的道理。 隨著後腳掌轉向朝前,你的身體也會很自然地面朝向前方,讓抗彈板以最大面積提供最完整的保護。 此時無論手持的步槍或手槍,你都可以很自然、迅速的將槍口順著人體中軸推出,把準星放到雙眼前方進行瞄準射擊。 關於出槍方式,你可以參考 《預備持槍 - High Ready v.s Low Ready》 三. 後座力的抑制 如同影片中Mike Glover所說「就像坐在自己的大腿上」,後腿腳掌朝前的的緊繃感,可以在射擊時給身體帶來相當的支撐性,射手不需要再像傳統立姿那般前傾身軀,像鐘擺一樣去抑制後座力。 這陣子自己實際操作下來,確實可以感受到這姿勢在身體支撐性上的優勢;不過,仍舊是台灣...

【戰術】海豹部隊的基礎步槍出槍法

  本篇引用Tactical Hyve的影片,由退役海豹教官Coch分解示範基本High and Low 出槍。 在影片開始,Coch以走路舉例:走很快很多時候並不意味你在快速運動,你只是把「行走的動作做得很順暢(Smooth)而已」;同理,如何讓出槍變的迅速,也在於你如何把出槍抵肩的動作做順。 當你發現目標並確認為威脅時,Coch建議的出槍流程我們可以整理翻譯為以下中文順序: 「瞄、貼、抵、保險、扣、射」 【瞄】: 頭部不動(或隨瞄具款式最小動作),將瞄具放到雙眼視線與目標的連線上。 【貼】: 用槍托貼臉頰(非傳統臉頰去貼槍托,這要注意),讓射擊與瞄準線趨近身體中軸;從這步驟已經開始形成初步瞄準圖像。 【抵】: 回拉槍身抵肩,此時瞄準圖像應該已確定;這邊請注意影片中抵肩位置,非傳統肩窩位置。 【保險】: Turn off保險(抱歉我忘了是開還關了,好難記) 【扣】: 食指放到板機上。這邊有個細節,細看會發現Coch在這步驟以壓掉板機第一段行程。 【射】: 射擊後Turn on保險 後三動Coch有個口訣為:Safety~Finger~Fire/Sight(Dry) 影片中有提到後三動會與抵肩幾乎在同時完成,這部分我是有些疑慮的,尤其在上篇中討論到的普訓狀況,請大家訓練時要謹慎斟酌;建議是一動一動作順後,再慢慢把速度加上去。 這邊另外分享一個小訣竅,在High Ready的動作時,槍口位置預先點在你的目標上,在推槍出去時能更快速的進行瞄準。影片最後也示範了Low Ready的情境,不過基本原理類似就不多介紹囉。

【通識】三線裝備(Three lines of gear)的整備邏輯  -  兩種戰鬥個裝 + 兩種民防情境

前幾週Yeti在自己粉專【 Tac. Dog 戰術狗 】中分享過來自歐洲戶外電商平台 Varusteleka ,介紹三線裝備的專文< Three lines of gear placement — right gear in the right place (譯:三線裝備的配置 — 把對的裝備放在對的地方)>,為了可以幫助更多朋友方便閱讀,學習配置自己的裝備,提姆這裡稍作篇幅簡單將其翻譯為中文。以下也附上<< 原文連結 >>。 日常戶外穿著,我們習以為常的多層洋蔥式穿搭法,防風、排汗、防止熱散失等,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功能。而這樣的邏輯概念,也可以被應用在戶外活動、或是軍事行動的裝備設定上。 各國部隊對於此種裝備設定邏輯都會以不同術語去稱呼,芬蘭以「三環」詮釋這邏輯,但多數國家則是以「三線裝備」稱呼。不過總體而言它形塑的是一個 三階層模型 的概念。 在這篇文中我們將會以三線狀備的概念與範例,來解釋如何應用於軍事行動、或是日常生活的裝備設定。 註:該篇以芬蘭作為實際案例,提供大家參考。 全裝芬蘭偵察兵示意(圖: Varusteleka ) 生存、任務應用與行動維持(Surviving, carrying out the mission, and staying operational) 這段落講解三線裝備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會以層/環/線來描述,但就像上一段說的,你只要照你的國家使用習慣稱呼即可,而台灣與美國相通,通常是以「三線」稱呼。 ✔第一線:生存裝備 行動、活動中用來幫助你存活,並成為建立其他線裝備之基礎所需之裝備。第一線裝備是永不離身,將其配置或收納在最貼身的位置,像是衣褲口袋、適合的收納包、袋,腰帶甚至是槍支上 編按:設想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你扔掉了所有的背包、背心載具,那些可以貼身放在身上仍然幫助你活下來的物件。 ✔第二線:任務應用 應用於執行任務、並在任務中維繫你生存的裝備。除了執行任務中,休息或在基地時你可以將它們卸下。第二線裝備在必要時,也可以視情況挪移到第一線的位置。第二線裝備通常配置於戰術背心、戰術胸掛、小型水袋/巡邏包等。 ✔第三線:行動維持 用於維持長時間行動的裝備,內容包含食品、個人盥洗、宿營裝備、維修保養工具等,這些裝備多數時在作戰、執行任務前可至定點卸下隱藏,但有時仍可能背負著作戰。 第三線可被收納於帆布包...

【戰術】如何讓槍口快速繞過障礙物

Tactical Rifleman 本週上了這篇有關於掩體後射擊的Tips影片,其實總體來說Coach分享的,就是在「肩上收槍」這件事情。 Coach提到透過肩上收槍,你可以在不移動雙腳的狀況下,讓槍口繞過障礙物 對不同的目標進行射擊,例如常見的九洞板、車內或汽車掩體的ABC柱,以及他認為最實用的競技環境 - 因為不移動雙腳可以讓你省下重新適應角度、射擊姿態與穩定的數秒鐘。 影片中也提到,後退轉槍口與High Ready這兩種他認為是缺點的方式,但我認為這部分就是見仁見智了... 例如影片中以看起來是14.5~16吋的槍管可以進行操作,但要是如65K2的20吋管,動起來可能就不是這麼順暢囉,因此可以參考我們先前提過的 《全尺寸步槍的限制空間出槍練習》 BEST BARRICADE TECHNIQUE | Tactical RIfle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