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立陶宛等國的民防手冊中,都會建議國民一但發生戰爭,請盡量待在家中,不過一但家中建築遭到破壞,或主觀判定居住環境不再安全,該怎麼預先做好規劃,才能盡可能全身而退呢?
「住」的方面
平時防災準備,就要事先透過網路查詢居住城市,了解日常活動範圍的避難相關處所位置圖,例如防空避難、醫療、補給相關設施,一旦發生災難可迅速移動到避難處所並掌握周遭資源。
如果有往郊外的需求,也能知道往哪尋找糧食,燃料等等民生物資,所以在做任何移動前須冷靜思考,用紙筆寫下各種解決方案,選擇最佳方式並且行動(所以紙筆也是防災包中必備的工具)。
另外,假如自己居住的建築受到砲火毀損,或是因戰情的發展可能不再安全時,此時除了去避難所外,遠離戰區尋找適合的地點做長時間露宿,也是另外的選項,沙地,草地,或岩屑地等排水佳的平整營地都是不錯的選擇,請避免在具有潛在危險性的建築物附近(如被攻擊過的建築物、軍事設施、儲油汽設施等),詳盡的知識建議可事先透過網路,或相關課程學習。
「衣著」方面
台灣平地夏季較不易有衣著的問題,但換作是冬季,防寒就會是一個考驗,晝夜溫差大的台灣,洋蔥式穿法是非常合適的穿搭模式(提姆註:在立陶宛的民防手冊中,就有介紹三層式的穿搭法)。另外,由於人體大部分熱量會從頭部散失,因此冬季防寒頭部保暖是非常重要的。
冬季保暖,若環境允許,用火是最基礎的取暖方式,在可以躲避風雨的地方,或構築類似室內的環境(搭帳篷或毛毯遮蓋搭配蠟燭),但是必須注意用火安全不要燒著了。另外,環境不允許有火光時,可使用錫箔包裹、錫箔求生毯或緊急露宿袋做為避寒之用。
最後談談「待援333原則」
在山難過程中,失溫超過3小時、沒水超過3天、沒有食物超過3週,都會使遇難人員生還機率大幅下降,雖然是在戶外遇到的危機處理原則,但是在戰爭時期也是可以作為一個求生準備準則,讓自己在準備上盡可能避開這三個狀況。
文/萬啟為
• 中華山協攀登委員會第一屆執行秘書
• 文大推廣「作伙野營/登山去」課程講師
編輯/Yeti(Tac.Dog戰術狗)
冬季保暖,若環境允許,用火是最基礎的取暖方式,在可以躲避風雨的地方,或構築類似室內的環境(搭帳篷或毛毯遮蓋搭配蠟燭),但是必須注意用火安全不要燒著了。另外,環境不允許有火光時,可使用錫箔包裹、錫箔求生毯或緊急露宿袋做為避寒之用。
最後談談「待援333原則」
在山難過程中,失溫超過3小時、沒水超過3天、沒有食物超過3週,都會使遇難人員生還機率大幅下降,雖然是在戶外遇到的危機處理原則,但是在戰爭時期也是可以作為一個求生準備準則,讓自己在準備上盡可能避開這三個狀況。
文/萬啟為
• 中華山協攀登委員會第一屆執行秘書
• 文大推廣「作伙野營/登山去」課程講師
編輯/Yeti(Tac.Dog戰術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