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俄戰爭僵持不下的一年多的時間裡,「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是我們所身處的島嶼上從政治人物、軍事專家(?)到市井小民都喊的出來的口號。
但像軍武、民事援助這種表面可以看到的訊息之外,烏軍方的策略思維乃至於烏國全民的防衛意志又做出了哪些改變,才造成戰局出乎俄方預期外的發展?
在趕了一週末的企劃書後,趁著早起的空擋拜讀了友站「軍武庫 Arsenal Street」的版主David與「The Black Axolotl 軍武六角龍」合著的這本新書《黑土埋輪:改變烏俄國運之戰》,書中從雙方歷史、起因、戰略乃至於細部的戰鬥時續做了非常詳盡的整理。
比起高機動,指管、情資與在地性更顯得重要
從書中的介紹我看見,儘管俄軍試圖用營級戰術群的編制讓大資源投入旅級單位,並透過「靜態防禦」與「機動防禦」兩種策略提高小單位機動性,企圖在戰場上割裂對手防線,但多層指管的架構卻拖慢了基層部隊在決策上的速度。
相較之下烏軍採用「上級僅訂定戰略方向,讓營、旅級單位自行進行戰術決策」的方式,反而促使他們能在到路邊、田野間伏擊俄軍車隊,然後在交通樞紐與重要節點化整為零對抗敵人。
這主高度彈性化的組織架構,著實讓俄羅斯吃足了苦頭。不過細節我就不贅述了,書中案例圖片應該能讓你更好理解雙方戰略上的差異。
便宜單兵反甲、防空武器真的有用?
對一般大眾而言我可以看的除了烏克蘭不斷推進的捷報、媒體吹得天花亂墜的刺針與Javelin,就是西方軍方源源不絕的硬體軍援,這似乎讓單兵反載武器成為全民對小國防衛的一種潛在印象。
不過書中提到,即便這類武器在戰爭初期提供十分強大的防衛力量,但對於後來的哈爾科夫收復或是南線的反攻,重裝甲與大型火炮還是佔決定性的要素。
如果因此就提倡「戰車無用論」其實還言之過早,但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 - 就是無人機在這場戰爭中扮演十分吃重的角色,這我們單從烏軍的戰略配置就可略知一二。
不要讓「借鑑烏克蘭」淪為口號
在我的觀察中,台灣人對於國防議題的認知其實非常的「巨砲大艦主義」,過度著重擁有武器的概念背後,往往忽略了指管邏輯、通訊、感知科技與後勤補給對現代戰爭的重大影響(你看我列了一串)。
《黑土埋輪:改變烏俄國運之戰》讓我們看到在武器外雙方在戰略、戰術攻防上與資源整合應用上的變化,是本非常值得「借鑑」的好書。
購買訊息詳見文末
後記
要跟David說聲不好意思,幾個禮拜前這本書出版時看到介紹,就認為這會是一本對台灣關心國防議題朋友很有意義的書籍,就自發性地答應說要幫忙寫一篇介紹文。
不過因為自己的習慣是在看過之後分享自己的心得,結果在書店延遲、工作忙碌等一波三折的因素下拖到今天才完成。
就如同上面所言,一直以來我都不希望台灣對烏克蘭的借鑑僅止於「巨砲大艦」的邏輯,David與共筆作者們的新作,確實為我們帶來的突破口。
黑土埋輪:改變烏俄國運之戰
Unyielding Soil: The fate changing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作者: 李大衛, 梁佐禧, 葉澄衷
出版社:一八四一出版
購買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4778
金石堂: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5000060808/
讀冊TAAZE:https://www.taaze.tw/products/1110101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