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Civ Div的現代戰場生存法則


以下內容整理自近期滿有名的烏克蘭國際志願軍YT 「Civ Div」的影片《How to SURVIVE in War》,本人曾服役於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後遠赴敘利亞與庫德族人一同對抗崛起的伊斯蘭國,並在2022年3月前往烏克蘭加入國際志願軍,抵抗俄羅斯人的入侵。

影片中他以類似快問快答的方式,快速分享了他在敘利亞與烏克蘭戰場的一些生存法則,由於資訊有些零散,有些內容整理後可能對不上時間軸,請大家海涵。


輕兵器應變

對於步兵主要的威脅來自敵人輕兵器,所以從最基本開始,單兵必須穿著插板背心且正面與背面至少都要插入抗彈板;訓練時應該讓自己習慣以正面面對敵人,避免讓側面暴露、被擊中然後造成嚴重的複雜傷害。

除了裝備外,在開闊地形保持臥姿,可以讓你的水平投影暴露縮減到只剩下一個頭部的高度,即便對於狙擊手也是個很難集中的目標;在移動時隨時留意可提供自己掩蔽、保護的物體或處所,讓自己可以在聽到第一聲槍響時立刻躲(滾)進去。

微起伏的地形(Mirco terrain)

即便在開闊地上地勢不免都會有輕微的高低起伏,可以讓你在遭遇敵人時直接躺進去;Civ Div分享即使在烏克蘭廣闊的平原區,你也能找到許多這樣的微地形,有時可能僅是1~2英吋的高低差,但對於躲避子彈或爆炸破片已經可以產生一定的效果。

在進入掩體前別忘了先對敵人進行火力壓制。Civ Div表示他們會接受所謂的RTR訓練(Return fire Take cover Return accurate fire,還擊後進入掩體再做精確射擊,不過不確定是他在陸戰隊時期或是志願軍時期的訓練)。

第一輪射擊的目的並非打中對方,而是嘗試迫使對方低頭,並讓自己有機會進入掩體,一但進入掩體後,你就可以從亂槍打鳥指向射擊轉換為精確射擊的模式應戰。


砲擊、爆裂物應變

為應對爆炸產的破片,除了穿著對抗子彈的硬式抗彈板,Civ Div也會穿著軟式抗彈裝備,例如在硬板下多加一層軟板。軟板可在破片下保護人體一些重要器官,例如以骨盆軟甲保護鼠蹊部的兩條主動脈,以及脆弱的骨盆;另外凱夫勒頭盔雖然無法正面抵擋5.56口徑子彈,但對於爆炸破片也有一定的保護能力。

手榴彈的預防方式,就是我們在許多巡邏隊形中提到的 - 保持隊員間的距離,Civ Div分享隊伍中只有一、二員被炸傷時,小隊可能還有足夠的應變能力對這兩人進行急救,一但隊伍多數人被炸傷,除了無法進行急救外,還可能無法有效反擊進行掩護。

遭遇榴彈、砲擊或轟炸時多數破片會向上、向外飛濺,迅速臥倒可以提升你在接近爆炸點時的生存機率;移動時隨時留意身邊的戰壕、地下室、防空洞,地下掩體可以提供躲避者更好的保護,敵人的砲彈甚至必須直擊才能將你消滅。

透過辨別聲音的來源了解敵方使用的裝備,可以幫助你提升存活率。不過這需要透過經驗學習,Civ Div分享以他的經驗,在戰場上待超過一個月大概就能適應、了解周圍的聲音。

規劃、執行巡邏任務最好讓小隊保持適當的偽裝與隱蔽,並經常改變路線;改變路線的目的並非為了迷惑敵人,而是躲避對方設定的目標參考點(Target Reference Points, TRPs) - 當敵方使用無人機進行偵察並指揮炮擊,他可能會從先前偵察獲得你單位的巡邏路線資訊,從中預先標定幾個砲擊位置。

不過一但巡邏隊改變路徑,那麼敵方就必須先砲擊你周遭並進行修正,這能為你爭取到一些躲藏時間。

編按:先前向陳晞先生請教過,他表示這也要視對方砲兵單位認為值不值得,為了砲擊你這小股步兵單位暴露自身位置。


無人機應對

以厚重的布蓋住碉堡或掩體的入口,可以有效的將自殺FPV阻擋在外,提供自己與隊友額外的緩衝空間遠離爆炸,有時甚至只將細鐵絲網阻隔在入口處,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

該部分CivDiv還提到了一些陸戰隊時期所使用的單兵干擾背包,以及有效半徑可達3公里的區域干擾設備,這部分離後備範疇較遠,就不特別介紹了,如果你對相關措施有興趣,我更推薦你參考陳晞撰寫的烏克蘭無人機經驗分享,有較詳細的介紹。


地雷應對

移動時最好採取單縱隊隊形,行走在有探測能力的尖兵之後以降低地雷踩踏的風險;這概念不僅適用於步兵單位,也適用在載具移動方面。

在這部分CivDiv提到一個相當重要的觀念,即是「避開最小阻力路徑」,例如我們先前提過無論人或動物在轉彎時經常習慣「切西瓜」,而敵人也會預判你會這樣行走,而在十字路路口、轉彎處的最小阻力路徑上埋設地雷。

另外,在執行任務時養成標記發現的雷區或可疑物品的習慣,在回到基地後呈報上級,並在執行任務前向上級詢問行經路徑上可能的雷區資訊。

在這段結尾,CivDiv又再次提到隊伍「分散」的重要性。


空襲

以CivDiv在烏克蘭的經驗,由於早、中期烏軍有充沛的單兵野戰防空武力,所以俄軍的定翼機較不會出現在前線,這些定翼機通常透過無人機先發現目標,再依標定的位置進行攻擊,也因此前線較難進行防範與反制;他分享閃避空襲最好的方法,就是遠離高價值的目標,以及為基地做好偽裝,避免輕易的被無人機發現。

另外,他會建議不要待在建築物的高樓層,因為對地導引飛彈最容易打到的地方,待在低樓層甚至地底掩體中是較好的方法(這點我認為見仁見智)。

另外關於導彈、巡弋飛彈,他認為這是在烏克蘭較不需要擔心的部分,因為後方會有對應的防空系統進行攔截。

總之,前線步兵對於空襲最好的防範就是保持好隱蔽工作,採取偽裝措施、使用偽裝網、不要亂丟垃圾、嚴管燈火...等等,因為一但被敵方知道你的位置,他們就會來進行空襲/砲擊。


戰、甲車遭遇

Civ Div分享到,從標槍、NLAW到反甲地雷,眾所周知烏軍有非常多款武器應付戰車與甲車,不過在武器之外,他認為更重要的是成員的「交叉訓練(Cross Training)」,透過每天一小時、或抓空檔進行武器操作的了解,每個單兵都該知道這些反甲武器,或是各式班級、排級等各類武器的操作。

另外,他認為「地道系統」也是對付戰甲車輛的有效策略 - 人員可以透過地道系統在地方戰、甲車輛無法偵測的狀態下,一面佯攻、一面讓反甲人員繞至地方側面進行攻擊。


Civ Div 幾個重要戰場生存提示補充

以小單位偵察

在攻擊特定目標前取得相關的情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 身為單位指揮官,你該做的是派出3~4人火力小組前往偵察,而不是讓整個排級單位一次行動。

小單位的好處在於其不容易被發現、不容易觸發敵方大規模的反應,在行動上也較難被預期;且比起30人的隊伍,敵人也較不願意將重火力投射在一個只有3人的小組。


完成所有基礎訓練

在士兵前往戰場之前學習所有的基礎單兵技能,包含武器系統的使用、任務的執行、小部隊戰術(SUT)、掩蔽、偽裝以及通信...等等等;Civ Div的經驗中對於士氣高昂的新兵,這些技能通常在兩個月內都能學會,而這些技能也有助於他們在前2~3輪的戰鬥中存活。

接著,他們將直接在戰場上學習辨識聲音以及其他的攻擊應變與反制。


良好的士官制度

一個單兵在戰場上嗨過頭,對於他周遭的所有戰友都是嚴重的威脅,而是士官的存在可以即時拉住這些過嗨的行為;此外,士官的任務還有確保士兵們維持良好的隱蔽,穿著裝備好偽裝且不會將垃圾扔得到處都是,並在執行任務全確保每個人無論在心理、生理、裝備都做好準備。

優秀士官可以透過灌輸紀律提高士兵的生存機率,即便那過程並不有趣。


法拉第包(FARADAY BAGS)

在戰場環境中有非常多種單兵看不見的手段,用於監測敵我雙方的動向,因此Civ Div建議每個小部隊都該準備一個法拉第包,用於阻斷通訊設備的電磁訊號;他甚至每個單兵都可以自行準備一個法拉第小包,在不用手機時將其放入袋內,避免被追蹤。


韌性是最強大的武器

現代戰場上如此豐富的偵察、攻擊手段,看起來人類存活的機率非常渺茫,但影片最後Civ Div提到一件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 - 韌性才是人類最強大的武器。

人類用了上百萬美元創造出各種工具、手段來進行偵察與攻擊,但相對的既然為人類所創造,只要我們認識它們並化為自己的知識並保持思考,自然就有方法去找出克服這些威脅的手段。


How to SURVIVE in War



其他人都在看...

【戰術】海豹部隊的基礎步槍出槍法

  本篇引用Tactical Hyve的影片,由退役海豹教官Coch分解示範基本High and Low 出槍。 在影片開始,Coch以走路舉例:走很快很多時候並不意味你在快速運動,你只是把「行走的動作做得很順暢(Smooth)而已」;同理,如何讓出槍變的迅速,也在於你如何把出槍抵肩的動作做順。 當你發現目標並確認為威脅時,Coch建議的出槍流程我們可以整理翻譯為以下中文順序: 「瞄、貼、抵、保險、扣、射」 【瞄】: 頭部不動(或隨瞄具款式最小動作),將瞄具放到雙眼視線與目標的連線上。 【貼】: 用槍托貼臉頰(非傳統臉頰去貼槍托,這要注意),讓射擊與瞄準線趨近身體中軸;從這步驟已經開始形成初步瞄準圖像。 【抵】: 回拉槍身抵肩,此時瞄準圖像應該已確定;這邊請注意影片中抵肩位置,非傳統肩窩位置。 【保險】: Turn off保險(抱歉我忘了是開還關了,好難記) 【扣】: 食指放到板機上。這邊有個細節,細看會發現Coch在這步驟以壓掉板機第一段行程。 【射】: 射擊後Turn on保險 後三動Coch有個口訣為:Safety~Finger~Fire/Sight(Dry) 影片中有提到後三動會與抵肩幾乎在同時完成,這部分我是有些疑慮的,尤其在上篇中討論到的普訓狀況,請大家訓練時要謹慎斟酌;建議是一動一動作順後,再慢慢把速度加上去。 這邊另外分享一個小訣竅,在High Ready的動作時,槍口位置預先點在你的目標上,在推槍出去時能更快速的進行瞄準。影片最後也示範了Low Ready的情境,不過基本原理類似就不多介紹囉。

【戰術】Shoot How You Walk - 步行基礎的射擊站姿

本篇對於射擊基礎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我甚至認為在練習 《預備持槍 - High Ready v.s Low Ready》 前,你應該先看過本篇的這部影片「Let's Talk Shooting Stances With DJ Shipley of GBRS」,先把射擊的「站姿」搞定,對出槍的練習將更有幫助。 對於Mike Glover與DJ Shipley抵肩窩的持槍姿,無論在基礎 《要怎麼握好你的...AR步槍》 或是上面預備持槍的貼文中,狗友們都曾提出質疑 - 「這種持槍得擁有他們那種強壯的上身才頂得住」。 然而在這次的影片中DJ Shipley詳細解釋了他們如何利用透過站姿的改變,抑制步槍的後座力同時,還能保持對環境狀況的應對靈活性。 從影片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整理出站姿、瞄準與後座力抑制三個重點: 一、站姿 有別於傳統正面等肩站立的姿勢,為保持更好的機動性,DJ認為最好的站姿就是「當自己準備奔跑,身體前傾跨出一步」的站姿(這裡有點難翻成一個名詞),因為這就是你在步行的姿勢,基於不行為基礎的射擊姿勢,可以提供你在戰鬥時更靈活的速度與反應。 DJ提到,許多人在立姿射擊時會習慣將後腳掌往外張開,但這樣的站姿在身體結構上反限制了上身的轉向角度。 例如說Yeti本身是右撇子抵右肩射擊,當右腳在後張開時,很明顯可以感受到上身左旋無法超過45度;不過以DJ建議的方式,將右腳朝前同時將骨盆鎖定後,左旋的角度可輕鬆超過90度。 二. 瞄準 為什麼GBRs的座右銘之一是"Stance Matters (站姿很重要)"?當你嘗試跟著DJ調整射擊姿勢,就會很清晰的理解這句座右銘背後的道理。 隨著後腳掌轉向朝前,你的身體也會很自然地面朝向前方,讓抗彈板以最大面積提供最完整的保護。 此時無論手持的步槍或手槍,你都可以很自然、迅速的將槍口順著人體中軸推出,把準星放到雙眼前方進行瞄準射擊。 關於出槍方式,你可以參考 《預備持槍 - High Ready v.s Low Ready》 三. 後座力的抑制 如同影片中Mike Glover所說「就像坐在自己的大腿上」,後腿腳掌朝前的的緊繃感,可以在射擊時給身體帶來相當的支撐性,射手不需要再像傳統立姿那般前傾身軀,像鐘擺一樣去抑制後座力。 這陣子自己實際操作下來,確實可以感受到這姿勢在身體支撐性上的優勢;不過,仍舊是台灣...

【戰術】跪姿精準射擊

為了在掩體間不斷移動、射擊,我們較常見到射手以高跪姿進行快反射擊,但假使接戰距離近200碼時,該怎麼調整姿態才能提升射擊時的穩定性呢? Tactical Cowboy的影片對這題提供了一些參考答案,由於影片多為示範,這邊簡單提示一些我在影片中看到的重點,建議大家可以自行看完這部10分鐘的影片唷。 地面接觸點: 跟一率朝前的高跪不同,低對跪時的觸地膝蓋朝向身體45度角、屁股坐在腳根上;有示範會用腳背貼地,但影片中建議採顛腳方式,可以幫助自己快速轉移;另外要注意屈膝腳掌不要離地,避免影響穩定性。 手肘接觸點: 低跪射手肘會以屈膝膝蓋作爲依託,許多示範會建議「膝蓋頂上臂」,但這邊沒有限制要如何擺:示範者身材比例屬上身短、下身長,所以膝蓋頂上臂是比較舒服方式,但假如你真的上身較長,那手肘插在大腿上未嘗不可。 總之別讓手肘頂在膝蓋上,兩個硬質面相碰會讓射擊十分不穩。 持槍法: 與立姿持槍時不同,手掌往逆時鐘方向轉動、握住彈井前方護木位置,會讓射擊姿態更舒服,這裡提到一個握槍小訣竅:就是無論手掌如何轉動,食指永遠朝向敵人方向。 此時上身與下身成45度角,正確握槍下彈匣會自然貼住你的弱手(Support Hand)下臂,提供額外穩定性,這姿態其實跟我們先前提過臥射是相同的,影片也有強調這點。

【戰術】立、跪、臥射,入伍前你必須練好的戰鬥射擊 - 基本版

在各種高強度戰場型態中,射手除了需要頻繁的移動、射擊,同時也需要因不同地形,不斷地在各種射擊姿勢中轉換。 國軍自前幾年加入「戰鬥射擊」科目後,今年又更升級到2人、伍級戰鬥射擊,當中立姿、跪姿與臥姿最常用到的射擊姿勢。 想要小隊不拖泥帶水地完成訓練,個人如何順暢轉換姿勢、迅速瞄準射擊並維持自身對周遭威脅感知,其實是很吃平時的熟練度的。 Tactical Rifleman的Karl提供一個簡單的訓練方式給大家參考。 開始:共五個2 Rounds、Low / High Ready無所謂,盡量做順  1. 立姿射擊 2 Rounds 2. 跪姿射擊 2 Rounds 3. 臥姿射擊 2 Rounds(在準備起身前,回頭掃視到自己的肩膀確認後方無威脅) 4. 跪姿射擊 2 Rounds(起身前同樣回頭掃視) 5. 立姿射擊 2 Rounds 完成整個練習循環,在盡量提升速度的過程中嘗試保持自己的威脅感知。

【通識】止血帶的另一種選擇 - SAM XT止血帶

無可否認的,C-A-T是目前公認操作速度最快的戰術止血帶(至少我聽到的是這樣),不過在C-A-T之外我們還有什麼其他品項的選擇呢? 目前所知,目前台灣已領有藥證的品項,除了NAR出品的C-A-T外,就是SAM MEDICAL的XT戰術止血帶了。 有別與C-A-T,SAM XT有兩項獨家的設計 - TRUFORCE™卡扣與TRUFLEX™旋壓機構,尤其那卡扣會讓剛拿到手的狗友包括我都先愣一下,不知該怎麼操作。 由於整體止血流程跟C-A-T操作無異,以下大略介紹一下這兩個設計的操作: (以下資料均整理自於官網) TRUFLEX™旋壓機構 先從簡單的講。 SAM XT使用金屬旋壓桿,在官網介紹中,透過TRUFLEX™限制旋壓方向,提供使用者更直覺的操作方式。 剛開始看到這段介紹時不是很能理解,不過拿起手邊的C-A-T與SAM XT比較,會發現SAM XT的車縫方式,已將旋壓桿車縫在順時鐘旋轉的預備位置上。 圖:上是我常備多年的C-A-T Gen6,下則為SAM XT,可以比較看看兩者壓桿中心處的車縫差異。 TRUFORCE™卡扣 傳統戰術止血帶操作時,常因綁扎不夠緊實影響止血的效果,而TRUFORCE™卡扣結合織帶上雙排孔洞,可透過止血帶拉至最緊時,扣具上產生的圓周力鎖定織帶,止血帶不至於鬆開。 也因此許多人在介紹SAM XT時,會說它是較適合「單手操作」的止血帶。 TRUFORCE™的操作方式 綁扎:套上止血帶後,把織帶拉到觸發卡扣的鎖定機制,聽到「喀」一聲即代表最緊(建議還是確認一下緊度),把多的織帶貼上後開始旋轉壓桿(注意不要蓋到C釦)。 卸除:到院後若要卸除SAM XT,請將多餘部分撕開,向外扳起卡 扣上的凸點即可解開鎖定。 心得: 透過單手上止血帶可以感受到TRUFORCE™帶來的優勢,而播桿的方向、織帶硬度也確實提供了相當直覺的旋壓體驗,不過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卡扣,也讓人有一絲「真的緊了嗎?」的不安全感,但我想這可能是比較多餘的部分。 以下附上SAM官方使用教學影片。目前台灣合法的止血帶就是這兩種,除了大量推廣的C-A-T止血帶外,多認識一種工具,實際遇到時就不會不知道怎麼操作。 下肢個人操作 上肢個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