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晚間,Yeti來到華山參由遠山呼喚舉辦、台籍志願軍 陳晞先生主講的「戰火下的掙扎與抵抗 - 烏俄戰爭前線反思」講座。
對於居住在承平許久的島嶼上的朋友們,能透過烏克蘭防衛作戰實際參與者的觀點,反思台灣國防、民防的準備,是個難能可貴的機會。
以下是活動過後,一些讓我印象要為深刻的重點整理,與大家分享。
——
「如果今天中國攻打台灣了,你會選擇到安全的地方躲避戰火,還是留下來抵抗?」
在講座開始前,主辦單位透過這個簡單的提問,與來賓們進行了一次小互動。
這個問題無論在生活或是內心,我想板上狗友們應該都被拷問千百回;我想對於關心該議題的朋友,答案多半是後者吧?
現場其實也是如此,但走出同溫層後答案真的是如此嗎?坦白說我自己也不知道。
〖台灣與烏克蘭的不同?〗
無論是地緣政治關係、兩岸軍力差異、國族認同問題,都是俄烏開戰之後大家耳熟能詳的相似之處,但也許不同的地方才是我們真正該注意的重點。
陳晞在講座中點出了四點台烏不同的地方,包含:
1.民眾覺醒與政府改革
我們會在2022年的戰場上看到烏克蘭成功的抵擋俄軍的侵略,其實奠基於他們自2014年烏東兩州戰爭後,人民對俄羅斯野心的警醒,以及政府面對威脅下對於國防、內政等面向的全方位改革。
這部分台灣相較之下,大眾對於中國野心的防範仍舊低落,也導致政府的改革始終牛步。
2.戰略方針不同
相較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逐步蠶食,中國為了避免國際介入,勢必會採用能夠短期決勝的戰略方針。因此他認為,中國若對台發動侵略,短則1~2週,至多不超過1個月就會有結果。
3.外國勢力的介入程度
由於台灣地理位置對環太平洋各國的重要性,一但受到中國的侵略,有較大的機率引起美國為首的民主陣營國家介入。這部分讓我想起黑熊基礎營時聽到的「日韓海上生命線」
4.戰爭的規模
一但中國對台開戰,以目前的局勢將可能連鎖帶動其他區域戰爭,例如朝鮮、日本、印度等區域,走向引發三戰。
〖面對戰爭,台灣準備好了嗎?〗
這問題我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陳晞將這個議題分為「軍事」與「軍民」兩個面向觀察。
1.軍事層面
目前台灣三軍中最大的問題,在於地面部隊的訓練不足、裝備老舊且弊案連連,雖然有號稱250萬的後備役,但所有擁有的裝備、槍枝可能無法武裝每個人。
制度混亂的根源來自於無明確的戰略規劃、高層軍官將領的守舊與故步自封所致。
2.軍民層面
近年台灣的民防團體如雨後春筍但目標各異,歸結遠因其實在於政府對於該領域的漠視與不作為,導致民防團體缺乏整合性。
在烏克蘭的經驗中可以見到,民防體制在戰爭發生後,可以肩負起救援、救災、物資分配運輸、治安維護與媒體宣傳等責任,不過所有團隊執行任務的背後,其實都有政府部門的支持、支援並進行統一的調度。
反觀台灣,我們目前就連警方、海巡在戰時的定位仍就不清,更遑論民防組織的分工了。
另外,陳晞也提及目前國軍的醫療體系尚未將軍、民做明確的分流,很可能導致戰時軍民雙方爭奪醫療資源,陷入醫療體系崩潰的窘境。
〖戰爭發生我該做什麼?自我定位很重要〗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烏克蘭經驗,戰爭發生時除了軍事抵抗外,還有許多維持社會機能正常運作所必須做的事情,因此當你意識到台海面臨戰爭的危機時,陳晞會建議大家開始準備前先做好的「自我定位」這件事。
軍事抵抗 -
陳晞將「自我定位」的流程設計成一個樹狀的路徑,第一個階段你必須先分辨自己是否為現役或是後備役這種具備武裝抵抗的人員,假如答案為「是」,那麼在面臨國軍現行裝訓不足的狀況下,你可能會需要自購裝備,並尋求外部訓練資源。
一般民眾 -
假如答案為「否」,那麼第二階段你要面對的就是活動一開始的心靈拷問:「你是否願意留下來」,也許你會選擇出國,但若沒有辦法出國或想留下,接著你該認真評估的是自己屬於積極派或是自保派。
自保派 -
也許你不想太過參與公共事務,這是個人選擇並無對錯,但在你仍然應該確認自己住家是否臨近高衝突地區*,或許你該籌備可能的第二住所,也或是研究能幫助自己與家人生存的避難處所。
假如住家位置安全,那麼你則應該在平時就準備好一個月所需的家庭物資。
積極派 -
相對的如果你是屬於積極派,那麼除了像自保派一樣認真地評估自己的居住環境與物資外,參與民防團體相關的教育訓練,結識志同道合的訓練夥伴,是你可以積極參與的選擇。
*高衝突地區:交通樞紐、機場、火車站、港口、發電廠、加油站、可能登陸點的沿海居住地、公家行政機構、醫院、軍營,或是防空、砲兵,雷達陣地等。
---閒聊線---
講座前的小活動,確實滿多人回答會留下來抵抗,但也是有聽眾會希望自己能離衝突區越遠越好,不過這都是個人選擇,誰也不用指責誰。
我自己是認為,對一般市井小民而言戰爭的發生充滿一定的不可預期性,你不會知道發生的當下你身在何處,是怎樣的狀況。
與其一相情願地認為自己有機會躲到國外,不如清楚釐清自己的定位,做好最適合自己的準備,才不會在發生的當下慌了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