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出自於Brent0331的INFATRYMAN’S GUIDE: Individual camouflage techniques & field discipline 以及部分筆者的個人見解。
作者:鐘先生
編輯:Yeti
自英國在殖民地時代在面對當地原住民的反抗中吃虧後,便將我們熟悉的紅色「龍蝦兵」軍服換成較為容易融入環境的卡奇色系軍服,世界各地軍隊亦由此時開始重視起迷彩與偽裝的概念。
在談到偽裝時,大多數人都會立即想起披着吉利服的狙擊手,靜待在暗處尋找高價值目標,但作為以機動性以及任務多樣性的一般步兵,沉重的吉利服明顯不適應其任務需求,往往靠身上的迷彩服以及少量的功夫滿足其偽裝的需求。
縱使現代科技的發達,但大部份國家對大規模裝備熱成像系統仍有困難,加上其限制,固以肉眼搜索目標仍然是主流,迷彩與偽裝對作戰人員仍有一定的必要性。
迷彩選擇考量
筆者在此也不談及迷彩服更多的歴史與其多樣性。在役者可能會被分配到國軍的數位迷彩戰鬥服,但面對及後龐大的預備役需求,我們很有可能需要自購裝備迷彩服。
在許可的情況下自購者應盡量直接選用國軍的戰鬥服讓友軍識別,折衷下亦應盡量使用樣式相似的北約迷彩服。若非進行特殊作戰,請勿穿着敵軍服裝,俄烏戰爭其間亦有俄軍身穿烏國軍服進行敵後作戰。使用不同的迷彩服有時亦可起到迷惑,敵我識別的作用。
(戰爭發生其間,筆者不建議一般平民在歒我雙方附近穿着任何的迷彩軍服。)
但迷彩,偽裝的作用應仍然離不開匿蹤與隱藏。
要做到匿蹤,偽裝與迷彩任何時候都應以融入環境及破壞人體視覺結構兩點 - 在叢林地畫使用叢林迷彩,城市地區使用多帶灰,黑色為主的迷彩服。
在身穿迷彩服後,外露的皮膚無論在日夜都有極高的辨識度,所以應對其進行覆蓋。
我們可以選擇以臉巾或人體彩繪覆蓋臉部,臉巾最大的缺點在於又熱又煱,相信大家在經歷疫情後都深有體會,而人體彩繪則同樣會因為汗水而溶化,要定期去「補妝」。
可見迷彩服在沒有另外偽裝下亦可以降低上身的辨識度。 但頸部以及下身明顯暴露於視線中。 |
臉部迷彩繪製法
美軍在使用臉部彩繪時主要會用到三種方法,分別是以班塊,條紋或兩者混合的形式減低臉部的辨識度。採用與環境相配合的顏色進行,將臉上凸出額頭,鼻,下巴等塗上淺色,再將眼窩等凹陷的地方塗上深色以模擬陰影部份。在缺乏顏料的情況下亦可以濕泥、木糠代替。
有關臉部彩繪的部份,可以參考同樣是Brent0331的另一部影片:
頭部或頭盔同樣有相對高的辨認度,我們可以選擇戴上有橡皮帶的頭盔或叢林帽,插上偽裝網或植披,以達到破壞結構的效果;頭盔亦可以途上噴漆或使用迷彩的頭盔布,緊記留意外掛設備的可視性。
雙手亦同樣應戴上手套遮蓋,如匿需要配戴手錶或GPS,應採用深色設備,並在非使用時覆蓋,以免因屏幕反光而暴露。
留意身上的裝備和槍械會否有明顯的暴露出其結構或反光,有需要時可以迷彩膠帶或布條覆蓋,甚至在戰術背心上插上植物,但緊記任何時候偽裝都不應妨礙及影響你操作裝備。
另外在行動時,燈火、音量,甚至氣味亦應進行管制,減低任何暴露風險。
熱成像系統的都市神話
太多遊戲以及電影的渲染造就了熱成像儀的神話,認為一切的偽裝在熱成像前仍同虛設,但其實熱成像系統仍然無法探測玻璃後,密林中甚至煙幕後的目標。香港消防處在使用帶有熱成像探測儀的無人機搜索失蹤者時,仍然用了五天時間。
當然我們不能時刻戴上一塊大玻璃覆蓋自己,若需要迴避熱成像儀的探測,最好的辦法是將自身的溫度融入環境之中,當然人體不是冷血動物無法調整自身的溫度(人類好廢),但可以透過外在因素降低或提升表面的溫度。
具體的例子有在冬天以多層衣物防止體內的溫度溢出,以臉巾覆蓋呼出的口氣,甚至故意以濕泥等為自己降溫,配合遮蔽物等能大幅度降低被熱成像探測的風險。當然武器的熱量難以隱藏,除非使用冷兵器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