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戰術】向設計者請益交流心得 - XT112 上篇

因為疫情而導致闊別已久未舉辦的TADTE國防工業展,終於在2023年的九月順利開展,上週五於是透過團體參訪先睹為快,此行重中之重便是踏入國防館,將之前在新槍細節公佈前軍事愛好者們看流出圖所產生的疑問一一找尋解答。

而接招之人正是此專案的設計師-於205廠服役的柯士官長。

非常親切並熱誠地與參展群眾溝通、
相互交流的柯士官長



先說結論:不是幫忙洗地,無則嘉勉,有則改之。

總體來說並沒有部分人士講得這麼不堪。以下就用最流行的”Tip to Bottom”來分點夾敘夾議這次的設計細節及粗淺感想吧!


一. 槍口/火帽

目前樣槍上裝設的是具備攻擊頭兼鐵絲網破壞器的避火罩,除了孔洞設計降低後座力及達到火光抑制外,設計有導角和鋒利的切面,用來插入鐵絲網後以扭轉槍身的方式,擰斷鐵絲。

據士官長提供之資訊,後續也會設計可以快拆的滅音器及與之搭配的火帽。至於快拆的機構是否對使用者足夠友善以及其減聲效果,就等實品出現後大家拭目以待了。

二. 新型槍管

冷鍛式16吋槍管、多邊形設計,使用4倍瞄準鏡狀態下可以有效命中目標達五成以上(引用其口述以微幅修正網傳600米殺傷距離的說法,但我仍覺得不夠精確,留待後續觀察或增補)

在相同技術程度下理應會比僅14吋槍管長度之T91,改善了短槍管射程不足、威力較小、槍口焰較大等缺點,因此擁有更好的彈道及子彈於槍管內之加速度,算是不改口徑的條件下有效改善射擊表現的選項。

但實際進步程度仍待實彈射擊展示時才有辦法略窺一二。

 

三. 國際規格護木、導軌

通規的M-lok護木,採上下兩片式設計,並前後共用4顆六角螺絲固定。

有網友提到粗細上並不如URGI或其他現行採M-lok護木設計的槍款纖細,但由於筆者一直以來還停留在四面魚骨護木,相較而言類八邊形的設計已經比起傳統四面更順手了。而且仍須考量到此類短形成活塞導氣結構應該對比的產品會是HK416而非直接導氣式的AR15槍系!

再來有論者提到表面加工較粗糙,我想就看在這是樣槍的標準下,再多觀察屆時實際產品的狀況吧!

 


四. 前後準照

皆採折疊式,目前樣槍並無固定卡榫設計,將來應會參考意見加入相應結構。而大家罵得要死的固定式照門,士官長也提到這是需求單位所要求,擔心可拆式結構會導致照門遺失。

上頭的理由……可以理解但無法同意,搭配充足的訓練應可輕鬆避免這類問題,還是有誰當兵時把上下槍身結合銷搞丟過?後續亦有看到網友在詢問時,說法上的改變:後續試驗型可能會考慮改為後翻後貼合上機匣的形式,抑或可拆卸式設計,以避免和三倍側翻鏡此類光學瞄具相互干涉。

不過附帶一提,在現有條件下,士官長提到一個不算非常明顯的優點:在後照門高度固定的情況下,設計為:25公尺時照門移動一響可微調0.5公分!豎起準星可迅速做完應急歸零另外,雖結構相似,但XT112之準星零件與T91並不互通。

 


五. 新式火控介面



這也是大家著重評論的點,相信比我更細緻發問並鑽研的網友們足以讓我這後發的晚鳥不須多提基礎操作介紹。

可額外插花提個點,關於眾所周知的AK火控,有一說即是一種特殊的防呆(防浪費)機制,應對於當時廣大兵源但訓練不足而易引發過度緊張而快速消耗子彈的普遍士兵素質,在遭遇敵情時,死命往下撥射選的結果就是開保險形成單發射擊;待緩過神來或真的需要火力壓制時,再較為細緻的調整成位於中間位置的全自動模式。

回頭論XT112的特點,我想大概有兩點:

1. 將連發和單發分為兩個方向,士兵在熟悉操作之後不需要將射選紐旋轉大角度擊可切換至全自動射擊。操作上各個位置段落雖明確,只是有點硬稍嫌不夠好推,在不改變所需力道下或許可以再修改一下外型並且做出前後外型差異,在低照明環境或是無暇視線確認的情況下能「只靠摸的」分辨所在檔位

2. 增設之2連發機構,雖如專業網友Long Fei大提到可能是讓士兵略為偷懶取代之前勤練才能打出密集兩發散佈的設計、或如同專業網友陳晞提到建議簡化火控機制取消二連發;但若該需求單位有其戰術價值的想定,我會先保持持平的看法。科士官長後續也有補充:部分士官兵扳機操作反應未必敏捷,三連發改為二連發除了較為節省彈藥消耗,由於二連發是透過棘輪變化來達成,此一機械設計也帶來較高的穩定度及便利性。

雙邊彈匣卸彈鈕部分,左側增設卸彈鈕對應輔助手射擊和友善左撇子射手。該鈕有做一個小鴨尾設計(靠槍口側略低,靠槍托側略高,主要是按壓較高那一側卸除彈匣)並調整彈簧磅數使之不容易因為與裝備觸碰到而導致彈匣意外掉落。

柯士官長有聽取大家意見,有提到之後會將下方的阻擋塊再加高圍住此鈕,以物理方式使掉彈匣的風險再降低。

而槍機釋放鈕部分,我其實蠻喜歡現在的設計:
雖然如此對於左手射手並非100分友善(必須右手握著彈匣井透過食指按下位於左側之槍機釋放鈕)但如同HK G36槍系早期位於護弓內側上緣的槍機固定鈕,可讓使用者不必移動射擊手進行無論Tap-Rack-Bang或SPORT等故障排除。

有相應的釋放機制固然更好,但沒有我個人認為沒有也並非設計瑕疵。

介紹了半把槍尤其是大家討論最熱烈的火控,是時候該來個中場休息,下集從彈匣及彈匣井講起,還會一路提到各式配件包含百步蛇圖騰的多用途戰鬥刀及401廠生產出的酷東東,盡可能將當時的速筆內容分享給各位,請大家期待續篇介紹。

文末先感謝Yeti的盛情邀請,讓我能加入並磨練文筆,貢獻所觀所學所想,分享在這越來越多瀏覽人數的平台。由於並非職業軍事背景出身,會盡力做好資料查證,若有筆誤或與事實有出入之處,還請各位觀眾給予鞭策指正,讓我的初登板能有個好的開始!大家一起為了強身健體、全民國防的目標努力~

其他人都在看...

【民防】In Case of Emergency or War 烏克蘭民防手冊 - 應急準備篇

目前可知民主陣營有提供公民急難指引的各國中,烏克蘭是近10年中唯一有發生大規模戰鬥的國家,也因此讓Yeti對於他們民防手冊產生的十足的好奇。 究竟烏克蘭的民防手冊是否有值得讓台灣借鏡之處?接下來【Tac.Dog 戰術狗】部落格將與您一起透過逐步更新的方式,慢慢認識烏克蘭人對於戰爭的應急準備邏輯。 註:文內提及之財務、法務相關議題,均為烏克蘭當地狀況,僅供參考但不一定適用於台灣,如果你有相關需求,請在國內尋求相關資源、支持。 烏克蘭民防手冊《In Case of Emergency or War 》網路手冊共四個基本篇章,包含: 1.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 2.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通訊與資訊檢視 3. Shelter 庇護所 4. In the combat area 熱區內 5. Preparation of civil defense in the siege 圍困情境的民防準備 6. Behaving in occupied territory 佔領區的行為 7. Evacu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shelters 疏散與庇護所的機構 8. Psychological support during the war 戰爭期間的心理支持 9. Needs of Priority: Guide for Volunteers 最重要的需求:志願者指南 10. What to do during a chemical weapon attack 化學武器攻擊與應變 原文網址: https://dovidka.info/en/handbook/ 本篇將自烏克蘭民防手冊的第一章 -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開始整理,內容包含了: 一. How to prepare for an emergency 應急準備 二. What to do in case of flooding? 發生洪水的應對 三. How to prepare a water supply 如何準備水源 四. How to prepare a vehicle 如何準備車輛 五. What products to sto...

【戰術】海豹部隊的基礎步槍出槍法

  本篇引用Tactical Hyve的影片,由退役海豹教官Coch分解示範基本High and Low 出槍。 在影片開始,Coch以走路舉例:走很快很多時候並不意味你在快速運動,你只是把「行走的動作做得很順暢(Smooth)而已」;同理,如何讓出槍變的迅速,也在於你如何把出槍抵肩的動作做順。 當你發現目標並確認為威脅時,Coch建議的出槍流程我們可以整理翻譯為以下中文順序: 「瞄、貼、抵、保險、扣、射」 【瞄】: 頭部不動(或隨瞄具款式最小動作),將瞄具放到雙眼視線與目標的連線上。 【貼】: 用槍托貼臉頰(非傳統臉頰去貼槍托,這要注意),讓射擊與瞄準線趨近身體中軸;從這步驟已經開始形成初步瞄準圖像。 【抵】: 回拉槍身抵肩,此時瞄準圖像應該已確定;這邊請注意影片中抵肩位置,非傳統肩窩位置。 【保險】: Turn off保險(抱歉我忘了是開還關了,好難記) 【扣】: 食指放到板機上。這邊有個細節,細看會發現Coch在這步驟以壓掉板機第一段行程。 【射】: 射擊後Turn on保險 後三動Coch有個口訣為:Safety~Finger~Fire/Sight(Dry) 影片中有提到後三動會與抵肩幾乎在同時完成,這部分我是有些疑慮的,尤其在上篇中討論到的普訓狀況,請大家訓練時要謹慎斟酌;建議是一動一動作順後,再慢慢把速度加上去。 這邊另外分享一個小訣竅,在High Ready的動作時,槍口位置預先點在你的目標上,在推槍出去時能更快速的進行瞄準。影片最後也示範了Low Ready的情境,不過基本原理類似就不多介紹囉。

【戰術】跪姿精準射擊

為了在掩體間不斷移動、射擊,我們較常見到射手以高跪姿進行快反射擊,但假使接戰距離近200碼時,該怎麼調整姿態才能提升射擊時的穩定性呢? Tactical Cowboy的影片對這題提供了一些參考答案,由於影片多為示範,這邊簡單提示一些我在影片中看到的重點,建議大家可以自行看完這部10分鐘的影片唷。 地面接觸點: 跟一率朝前的高跪不同,低對跪時的觸地膝蓋朝向身體45度角、屁股坐在腳根上;有示範會用腳背貼地,但影片中建議採顛腳方式,可以幫助自己快速轉移;另外要注意屈膝腳掌不要離地,避免影響穩定性。 手肘接觸點: 低跪射手肘會以屈膝膝蓋作爲依託,許多示範會建議「膝蓋頂上臂」,但這邊沒有限制要如何擺:示範者身材比例屬上身短、下身長,所以膝蓋頂上臂是比較舒服方式,但假如你真的上身較長,那手肘插在大腿上未嘗不可。 總之別讓手肘頂在膝蓋上,兩個硬質面相碰會讓射擊十分不穩。 持槍法: 與立姿持槍時不同,手掌往逆時鐘方向轉動、握住彈井前方護木位置,會讓射擊姿態更舒服,這裡提到一個握槍小訣竅:就是無論手掌如何轉動,食指永遠朝向敵人方向。 此時上身與下身成45度角,正確握槍下彈匣會自然貼住你的弱手(Support Hand)下臂,提供額外穩定性,這姿態其實跟我們先前提過臥射是相同的,影片也有強調這點。

【通識】以色列繃帶的基本、頭頸與單手操作

壓力繃帶是 《IFAK DIY - 小資族哪樣醫材該先買?》 文中,我們提到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必須準備的醫材第三位,當時曾提及以色列繃帶,但並未深入介紹。 顧名思義,以色列繃帶由以色列國防軍(IDF)的軍醫伯納德・巴納坦(Bernard Bar-Natan)發明,在結構上它有幾個特點: 1. 簡化操作:自帶滅菌敷料操作簡單,不像彈性繃帶需另外搭配敷料 2. 塑膠支架:無論傷肢是否彎曲都對於加壓止血提供更充足的壓力,並允許單手操作 3. 防掉落:每一小段都有防掉落的設計,操作時不慎脫手也不會像傳統繃帶一樣整捆打開 所有IFAK內容物中,除了止血帶與填充用的止血紗布外,我想以色列繃帶絕對是必備的醫材之一,目前國內也已經有製造類似產品的廠商。 以色列繃帶的基礎操作 示範操作前之前,ITS Tactial頻道先提到 - 以色列繃帶擁有兩層真空包裝,包含阻隔光線的外層與內部透明包裝做保護,但他會建議如果確定將此繃帶放入IFAK中,可以直接拆開灰色外層,並在透明包裝外緣撕出一個拆封口,以簡化急用時的操作。 操作上,以色列繃帶的操作確實比彈性繃帶簡單: 1. 拆開透明包裝後,先展開滅菌敷料 2. 將滅菌敷料敷在傷口上,並將繃帶繞過傷肢(若傷口需填塞止血,記得先完成) 3. 繃帶平整卡到塑膠支架中,然後往反方向用力拉緊 4. 反向蓋過塑膠支架開始纏繞傷肢 5. 纏至繃帶末端,將末段的塑膠夾具夾到繃帶上 以上,即完成以色列繃帶的基本操作。 頭部與頸部操作 流程與基本操作相同,唯頭部操作時在步驟3反拉回來第一圈時,需繞過塑膠支架單側再向下繞過下巴回到塑膠扣進行固定,以避免頭部橫向的繃帶因頭型向上鬆開(詳細請見影片操作。) 單手操作 止血帶相同的是,在熱區環境中有時傷員必須要有自行操作以色列繃帶的能力;單手操作有兩種方式,大家可以照個人狀況、實際使用品項判斷: 1. 在於纏繞時可先以大腿壓住繃帶頭段,將繃帶繞過傷肢後以步驟3回拉至足夠壓力後,鬆開繼續纏繞。 2. 將繃帶頭段的環套到傷口鄰近處,以斜角將敷料蓋住傷口後繼續操作。

【戰術】如何讓槍口快速繞過障礙物

Tactical Rifleman 本週上了這篇有關於掩體後射擊的Tips影片,其實總體來說Coach分享的,就是在「肩上收槍」這件事情。 Coach提到透過肩上收槍,你可以在不移動雙腳的狀況下,讓槍口繞過障礙物 對不同的目標進行射擊,例如常見的九洞板、車內或汽車掩體的ABC柱,以及他認為最實用的競技環境 - 因為不移動雙腳可以讓你省下重新適應角度、射擊姿態與穩定的數秒鐘。 影片中也提到,後退轉槍口與High Ready這兩種他認為是缺點的方式,但我認為這部分就是見仁見智了... 例如影片中以看起來是14.5~16吋的槍管可以進行操作,但要是如65K2的20吋管,動起來可能就不是這麼順暢囉,因此可以參考我們先前提過的 《全尺寸步槍的限制空間出槍練習》 BEST BARRICADE TECHNIQUE | Tactical RIfle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