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集一系列的追蹤觀察技巧後,這集Boris將整合所有的觀察,去分析小隊追蹤目標的狀態以及他們的目的是什麼?
情境想定
尋著目標留下的種種跡證,Boris小隊來到(2911 6099)的一處岩洞。透過現場留下的扎營痕跡,Boris推測追蹤目標可能準備將他們的預謀付諸實行。
這集的內容包含了許多對影片情境目標的解讀,Yeti僅會對影片中Boris的策略進行整理,劇情就不會多做描述了,請見諒。
觀察非自然痕跡
進入洞穴,小隊先進行初步偵查確認安全無虞後,Boris開始依循先前提到觀察追蹤對象留下的六種非自然痕跡,尋找扎營現場所有留下的非自然跡證。
篝火是他第一個檢查的目標,因為篝火與周遭物件的餘溫高低可以用來推測追蹤對象離開多久與折返的機率。
當追蹤對象想要銷毀手邊任何資訊,火也是很好的破壞工具;觀察篝火周遭殘留物,有時也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像影片中Boris即發現了追蹤對象燒毀的SIM卡。
改變觀察角度
Boris繼續透過手電筒的燈光觀察篝火的周遭痕跡,每一個觀察位置他都會透過不同的光照角度觀察地面,有些痕跡在原本的視角可能很難被察覺,但其規律性卻很容易因光影輪廓的改變被凸顯出來。
擴大觀察範圍
從發現地面睡墊的壓痕、步行的痕跡道找出追蹤目標哨點的位置,每當發現一個人為痕跡,Boris就會以它為圓心向周圍擴散搜索。
在過程中,也會發現一些追蹤目標不經意丟失的小物件,例如影片中哨點附近發現的菸屁股。這為什麼我在帶藍鵲團時會要求小隊成員所有垃圾都要進行集中,以避免成為追蹤的工具。
推理對方的目的
可以想成「找到跡證 ➡ 對方使用什麼、擁有什麼 ➡ 如果是我會做什麼、還需要什麼 ➡ 所以會去哪?」的推理歷程。
像是影片中Boris透過篝火周遭發現的米粒,認為追蹤對象並非使用即時食物,也因此他們烹飪時會需要水源,推測之後他們應該會移動到可以補給水源目的地。
另外,Boris在洞口哨點旁邊發現了Magpul槍托底板的痕跡,這代表他們追蹤的目標可能持有一定程度的火力,後續追蹤時需要格外的小心。
整理所有線索
最後,小隊在在洞穴內發現一個被破壞的地圖模型,整理現場所有發現的跡證Boris認為,先前被破壞的SIM卡代表對方可能已經完成某個前置任務階段,而模型則是下個主要任務階段的推演,因此他們必須在對方付諸執行、造成破壞前揪出這些潛在的威脅。
以上這些推理歷程,也可以套用在小市民進行避難時的SLLS原則(Stop、Look、Listen、Smell)中,用「假使是我會怎麼做」的方式推測周遭可能的威脅,不過這樣做平時也必須有相對應的基礎知識去支持,所以在台海緊張的當下對於國防議題關注與相關知識的學習是不可鬆懈的。